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文史】明成祖五次親征漠北 武功赫赫

作者:劉曉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8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明史》在評價明成祖時,有這樣的評語:「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顯然,明成祖在位期間,五次親征漠北,護衛北方邊境是其重要功績之一。日本著名漢學家那珂通世的《東洋小史》中說,昔日的漢武帝、唐太宗,雖然屢破北方侵擾部族,但都是派遣大將而不是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有明成祖一人。

成祖時期蒙古狀況

永樂初年,蒙古已明顯分裂為兩大部,即西部蒙古的瓦剌和東部蒙古的韃靼,它們構成了對明朝潛在的威脅。成祖採取了以軍事征服為主,輔之以政治恩撫的策略。韃靼的可汗是鬼力赤,阿魯台為其部下。鬼力赤一再拒絕了明成祖提出的「可汗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的建議,不過,阿魯台卻多次向明使表示了「歸誠之心」。

永樂六年(1408年),鬼力赤被阿魯台等所殺。同年冬,元順帝的後裔本雅失里被擁立為蒙古大汗,阿魯台為太師。在阿魯台太師的協助下,韃靼在漠北聚集人馬,並在永樂七年南下侵擾明朝北部邊境,還殺死了前去招撫的明朝使臣。此時,明成祖業已鞏固了自己的帝位,在與民休息後,明朝的經濟也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成祖決定主動出擊,用武力制服蒙古,消除其對邊境的威脅。

明朝首先派人出使蒙古中強大的瓦剌,分化其與本雅失里和阿魯台的關係,並封輝特部禿孛羅為安樂王,封綽羅斯部馬哈木為順寧王,封客列亦惕部太平為賢義王,穩定了西蒙古。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又在蒙古族聚居區授官設治,在各地設衛所,在各部落中設都督、指揮、千戶長、百戶長和鎮撫等官職,其均由各部落中的大小封建主充任。瓦剌部落與明朝建立了正式的臣屬關係。

Ming_Dynasty_Administrative_division
明成祖時期(1402年-1424年)明朝行政區劃。(Jason22/維基百科)

 

五次御駕親征

為了打敗蒙古韃靼部,從永樂八年(1410年)起,成祖五次御駕親征,出兵進軍漠北,直至最後一次病逝於榆木川。在中國歷史上,明成祖應該是御駕親征次數最多的皇帝,也是唯一御駕親征的漢族皇帝。如此頻繁的親征,正是明成祖雄才大略的具體體現。

◎第一次親征。永樂八年春,成祖讓皇長孫留守北京,自己親率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一次對漠北的進攻。破韃靼可汗本雅失里於斡難河畔,本雅失里僅以七騎向西逃竄。明軍復向東擊破韃靼太師阿魯台於興安嶺。當時成祖親自率領精銳騎兵,大呼奮擊,斬其一百多人。阿魯台攜其家屬遠遁。

在大軍到達擒胡山時,成祖下令鐫刻銘文:「瀚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胡塵,永清沙漠。」在到達清流泉時又下令鐫刻銘文:「於鑠六師,用殲丑虜。山高水清,永彰我武。」以此表明征服漠北的雄心。取得了第一次北征勝利的成祖班師回京。

1411年十二月,阿魯台遣使向明朝表示歸順,並貢上馬匹,但成祖對其掌管吐蕃等部落的要求沒有答應。

1412年,瓦剌順寧王馬哈木消滅了本雅失里,扶立答里巴,但掌握實際權力的還是馬哈木。阿魯台向成祖上奏此事,請求明朝廷允許他替原來的君主報仇。明成祖雖認為他歸附並非本心,但仍納其貢,並封他為和寧王。從此,阿魯台每年送一次貢物,或一年送兩次貢物,都是常事。馬哈木為此不來朝貢。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示意圖(Zhuwq/維基百科)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示意圖(Zhuwq/維基百科)

◎第二次親征。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明成祖率軍五十萬征討瓦剌部落,皇太孫朱瞻基隨行。成祖對大臣說自己的長孫「聰明英睿,勇智過人」,讓他隨行是為了讓他了解將士的勞苦、征伐的不易。又令手下侍臣和將領在營中閒暇時給皇太孫講解文事武備。

六月,明軍與答里巴、馬哈木率領的三萬人馬開戰,成祖親自披掛上陣。明軍大敗瓦剌軍隊,馬哈木向北逃去,明軍損失也不小。途中,阿魯台派自己部落長以下的官吏來見成祖。成祖各按他們的等級,賞給他們五十石米、乾肉、酒糗、彩幣若干。之後大軍還京。

1415年,馬哈木派使進貢,並謝罪。1416年三月,阿魯台遣使奏報自己擊敗了馬哈木,並獻上了俘虜。成祖予以賞賜。九月,馬哈木等來朝,成祖同樣賜予彩幣。

永樂十九年(1421年),阿魯台反叛,數次到邊關搶劫行人。明成祖告誡上貢的來使應該戒絕收斂這種行為,阿魯台不聽,不再順從明朝,還怠慢明朝的使者,也不再朝貢了,並大舉圍攻興和城,都指揮使戰死。

560px-mobei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示意圖(竹圍牆/維基百科)

◎第三次親征。永樂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親自率大軍征討阿魯台。阿魯台聽到明朝大軍出兵征討,感到害怕,他的母親和妻子也都責罵他:「大明的皇帝有甚麼地方對不起你,你卻一定要背叛他!」這樣阿魯台便把他的軍用物資、馬匹牲畜全部拋棄在闊灤海旁邊,只帶他的妻子兒女等往北遷徙。明成祖的君威令其聞風而逃。

於是,明成祖下令燒毀了阿魯台的軍用物資,收留他留下的馬匹牲畜,率軍隊回京。

◎第四次親征。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秋天,邊關的將領說阿魯台將要入侵明朝。明成祖說:「他預料我一定不會再出去親征了,我應當先將軍隊駐紮在邊關要地等他。」於是就做了部署,派寧陽侯陳懋為先鋒,到宿嵬山時並沒有發現敵人,卻遇到另一個部落的王子也先土干帶著妻子、兒子和部下屬人來歸降。明成祖便封也先土干為忠勇王,賞賜他一個姓名叫金忠。忠勇王到京都,多次說阿魯台弒主殘民,數為邊患,因此請求出擊敵人,自願效勞,明成祖說:「暫時等一等吧。」

◎第五次親征。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阿魯台率部攻打大同,明成祖命太子監國,再次御駕親征,金忠為前鋒。

軍隊駐紮在答蘭納木兒河時,抓獲了一個探子,了解到阿魯台因為恐懼已經遠遠地逃走了。因為明成祖對兵事也厭倦了,就下詔書公布阿魯台的罪惡,對於他的部下來歸降的,都寬宥他們,不得殺害。明成祖乘馬車回京城,當行到榆木川時駕崩。

不久,阿魯台派使者給明朝廷獻貢馬。此時仁宗已經登上皇帝位,下詔接納他們。從此,他們又像永樂年間一樣每年都來進貢給朝廷。

親征意義

明成祖的五次北征,不僅威震蒙古諸部落,將大明威嚴廣播沙漠,使其臣服,而且減少了中國北部邊患。更為重要的是,提升了明朝在外族中的威望。這是因為雖然明朝取代了元朝,但蒙古因其遠征歐亞而在眾多外族番邦中有著極高的威望,明朝的周邊都曾經是元朝的姻親和盟友,如何削弱蒙古的對外影響是決定明朝能否真正取代元政權的一個標誌。而這一點明成祖通過恩威並用做到了,是以明人稱頌其「北清沙漠,南定交阯,其威德所加,不遠過漢高哉。」太子少師道衍讚其「神功烈烈,聖德巍巍,與天齊兮」。@#

點閱【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史學家認為明成祖永樂年間之政績足以媲美漢、唐。漢武帝以「通西域」而著稱,唐太宗因被尊為「天可汗」而聞名,明成祖則以「下西洋」而傳世。因此,「永樂盛世」實非虛美之評語。
  • 明成祖的「永樂盛世」是明朝的鼎盛時期,足以媲美漢唐盛世。此時,明朝的綜合國力無論在亞洲還是世界,堪稱首屈一指。《明史》上說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慮絕人,酷類先帝」。漢武帝是以「通西域」而著稱,唐太宗因被尊為「天可汗」而聞名,明成祖則以「下西洋」而傳世。
  • 當讓歐洲人為之驚歎的蒙古王朝帶著昔日的輝煌走入歷史後,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開了又一個大幕。在序幕中,勤政愛民的朱元璋師法漢唐,對百姓施以仁政,讓飽受戰火摧殘的山河得到修復,而其後的明成祖朱棣,這位承天命再創中華文明輝煌的聖明君主,為後世留下遠邁漢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驚歎,在政治文化等領域再次書寫濃重的一頁。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個兒子,穎慧好學,性至孝,生性仁厚。不過,《明史紀事本末》認為建文帝「仁柔少斷」,這大概也是受其父親的影響,書生氣十足,溫文爾雅,仁愛但缺乏自信和治國理政的經驗和能力,而且論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無法與朱棣相比。
  • 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稱帝,改明年年號為永樂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時制度,是為明太宗(後改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樹的偉大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繼承了父親朱元璋勤奮、節儉、體恤百姓的長處,但卻摒棄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斷的短處。他為人果敢英武,馭臣威嚴,但並不武斷,而是善於納諫,主張「用法當以寬」,「待人當以誠」;他不僅注意守成,而且勵精圖治,使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繁榮輝煌時期。
  •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成祖得天下後,選拔了一批親信大臣「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對待功臣和追隨自己的,他採取與明太祖不同的做法,即善待他們,並且只要是自己選中的就用人不疑。他曾對群臣說:「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於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將為秦越,況君臣乎!吾於諸功臣,報之厚而待之誠,常見其善,不見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兩得。」如御史曾彈劾西寧侯宋晟專權,不經報告就處理事情,成祖就對御史說:「任人不專能辦成事情嗎?況且一個大將遠在邊關,怎麼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據朝廷的旨意呢?」為此,成祖還特意下了一道敕令,讓宋晟便宜行事。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