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均得神髓

作者:鄭重

作者以幽默詼諧的誇張手法,塑造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大魚形象,表達了自己嚴肅的生活原則。(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

均得神髓

唐代書法家懷素和尚的狂草,繼承了張旭的風格並有所發展。懷素小時候,為了練習書法,曾用芭蕉葉當紙。後來,他做了一個木盤和一塊木板,刷上漆,在上面練字。寫了擦,擦了寫,竟把木盤和木板都寫穿了;用過的廢筆,堆得像個小丘,在上面蓋了一層土,取名「筆塚」(埋筆的墳堆)。

晚年,懷素已名噪一時,但他還虛心向大書法家顏真卿求教。顏真卿問他有甚麼心得,懷素答道:「我觀察夏天的雲層,變幻無窮,像奇峰起伏,就時常取法於它。它那種舒展暢快的情景,就像展翅的鳥飛出森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看到開裂的牆壁的紋路,每一道都是那麼地自然。」顏真卿說:「比起屋漏痕來怎麼樣?」他認為書法用筆應像屋漏的痕跡一樣,既自然生動沒有停頓的痕跡:又起伏動盪、時見頓挫。懷素聽罷起立,握著顏真卿的手說:「啊!您得到了書法的神髓了。」

王維評畫

大詩人、大畫家王維,一次到朋友度敬休家,看見牆壁上掛著一幅《按樂圖》,畫的是一群樂工,正在聚精會神地演奏一支樂曲。王維精通音樂,他說:「這幅畫,畫的正是吹奏《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有人不信,就找樂隊來表演這曲子。當演奏到第三疊第一拍時,用畫對照,果然,吹奏者的姿勢、動作、表情,都與畫面,完全一樣。

(以上均據清代《淵鑒類涵》)@*#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前,有個人從不精打細算,過年時缺柴少米,在門上貼副春聯:「行節儉事,過淡泊年。」
  • 有一老農夫和兒子在田里翻土,恰好老天下起大雨,兩人放下犁耙回家,路上,老人叫兒子屬對:「迷濛雨至,難耕南畝之田。」這時正好有一客人路過,叫道:「泥濘途逢,誰作東家之主?」
  • 巧以四個地名,對四個山名,尤其以「鎮」對「坐」,一詞兩性,詞性活用,自然恰切。
  • 三國東吳有一位著名畫家曹不興,一次替吳帝孫權畫屏風,不小心在畫絹上濺落了一個小墨點,就索性在墨點上添了幾筆。
  • 開廟門那天,顧愷之在潮水一般人群的喝采聲中,完成了那神來的點睛之筆。大飽眼福的人們紛紛捐贈,數目超過百萬錢。
  • 人們看高尚的事物和看貪邪的事物,在心所留下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 後來,人們就把智永所創造的這種練習毛筆字基本功的方法,叫做「永字八法」。
  • 梁武帝蕭衍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怕受拘束,就畫了兩條牛,掛在房裡,一條牛在水邊吃草,悠然自得;另一條牛嘴上帶著金籠頭,前面被人牽著籠頭走,後面被人用鞭子趕。牛的樣子,十分無奈。蕭衍知後,懂得其意,就不來勉強他出來做官了。
  • 吳道子拒收錢,說:「聽說將軍善舞劍,請表演一下,讓我看看您的英姿,這對於畫畫既有幫助,也可作為對我的酬勞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