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擔道義,母子學前賢!

font print 人氣: 379
【字號】    
   標籤: tags: , ,

鐵肩擔道義,母子學前賢!

蘇軾,字子瞻,又字仲和,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是北宋時期多才多藝的文學巨匠,其詩詞、散文以及書法、繪畫等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其詩詞、散文,有不少是經典之作,因而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於宋仁宗嘉祐年(1057)考中進士,做過多年的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學士兼侍讀。但因其不阿權貴,為官正直,故仕途始終是不很順利。

蘇軾的父親蘇洵,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可謂大器晚成。作為父親,他對兒子蘇軾,當然是很有影響的。蘇軾的弟弟蘇轍,也是著名文學家。父子三人,在文學史上被人稱作「三蘇」。

據《宋史》本傳記載,蘇軾剛剛十歲時,父親蘇洵就遊學四方不在家中。故教育子女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在了蘇軾的母親程氏的肩上。

程氏在家中主持家政,撫養子女。她對蘇軾的要求甚嚴,親自教他讀經史等書籍。蘇母不愧為有心人,不僅教蘇軾讀書識字,而且尤其重視對兒子施以德育方面的教育。她特別重視史書中那些記載各種人物成敗得失的篇章,總是耐心地將這些篇章中的重要之處,講解給蘇軾聽,讓兒子牢記心中。

一次,程氏教蘇軾讀《後漢書》時,讀到了《范滂傳》,蘇母深為范滂母子不畏強暴、為了正義而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所感動,不禁放下書來,喟然嘆息。年幼的蘇軾同樣被范滂母子的精神所深深感動,他天真地對母親說:「如果我長大後跟范滂一樣,不惜捨身就義,母親會允許嗎?」程氏肅然,認真地回答兒子道:「如果你能學范滂的榜樣,難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母親一樣嗎?」

蘇軾就是從小在母親這樣的教育下成長,待到二十歲時已經是博通經史,寫起文章來,每天下筆數千言毫不費力。後來他考中進士,立朝為官,充分表現出剛直不阿的品性,也就是從小受母親程氏教育的結果。

(《宋史‧蘇軾傳》)

劉安世母子同心

劉安世,字器之,學者稱元城先生,是北宋大名(今河北大名縣東北)人。他是進士出身,跟從當時的著名學者司馬光學習。後來司馬光擔任宰相之職,劉安世被推薦為秘書省正字。司馬光死後,他又被提升為右正言,官至左諫議大夫、樞密都承旨等。

奸臣章悖,十分忌恨他,將他貶官至南安軍(今江西大余)、英州(今廣東英德)、梅州(今屬廣東)等邊遠荒惡之地,前後流徙共有七年之久,並幾乎被章悖、蔡卞所殺。蔡京任宰相後,劉安世更遭迫害,竟一連被貶七次,終於在1125年病死。

劉安世當年被任命為諫議大夫,未正式就任前,他特意回家稟告母親,說:「朝廷信任我,任命我為諫議大夫。假如做了這官,就必須無所畏懼,直言敢諫,擔負起言官的責任來。但是,一旦觸怒了朝廷、權貴,說不定立刻就會招來災禍。現在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我如果以母親大人年老為理由,完全可以辭去這個官職。所以我特意回來稟告您老人家,看是接受還是不接受這個官職?」劉安世的母親聽兒子說明原委後,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聽說諫議大夫是皇上的諍臣,你父親生前一直很想當這個官,可惜始終沒有能當上。你現在僥倖能擔任這個官職,應當有隨時願意獻身報國的志向。如果將來真的因此而獲罪,流放到那些邊遠蠻荒的地方,不論路途多遠,我都願跟著你,你不必為我而擔憂!」劉安世受到老母的這一番激勵,便毅然決然的接受了諫議大夫的職務。

劉安世擔任諫議大夫好幾年,以正直立朝,時時事事都主持公道。有時候,他還常敢與皇帝當廷爭辯。皇帝為此發雷霆之怒,劉安世便手執筒笏,暫且不聲不響地站立一旁。待到皇帝怒氣稍解,便又挺身上前,與之抗辯。在旁的朝臣和侍者等在旁觀看,一個個都嚇出一身大汗,劉安世卻毫無畏懼之色。因此之故,朝廷上下,都將劉安世稱作「殿上虎」,對他無不敬畏幾分。

劉安世平時也同樣是個正人君子,他不好聲色,不貪戀財物,在家中閒居,也絲毫不見其疲沓怠惰之態,連平時閒坐也都是正襟危坐。寫字也都是工工整整,絕不肯有半點馬虎潦草。其忠孝正直以及平時的各種品格,都酷似其老師司馬光。他年邁以後,其直聲更盛。曾經有人勸他要為子孫們考慮考慮,早早作些打算,劉安世笑著對勸他的人說:「我如果為子孫們考慮,就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了。我要保全我的品格,以便將來到地下,好見我的老師司馬光!」

正是:
從來師生本有緣,
正直善良一脈傳。
未若學生劉安世,
師尊教諭銘心間;
生死相隨永不忘,
謹執師教到黃泉!(《宋史‧劉安世傳》)@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