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對農業增產關係至大。從兩漢史料記載可知,凡引進牛耕和犁耕的地區都是田疇墾闢,百姓豐足。
漢代牛耕,一般是二牛牽一犁。西漢趙過行代田法,是「用耦犁,二牛三人」。東漢崔寔所提到的遼東牛耕也是「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崔寔‧政論》,見《全後漢文》)。
出土的漢墓壁畫和畫像石裏的牛耕圖,多是二牛牽一犁。如山東平陸棗園村王莽時期墓的壁畫牛耕圖、江蘇睢寧雙溝畫像石牛耕圖、陝西米脂東漢畫像石牛耕圖以及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牛耕圖。山東滕縣黃家嶺東漢牛耕畫像石為一牛一馬,而一牛一馬等於二牛。未見一牛牽一犁的記載,出土文物也只有山東滕縣滕道院東漢畫像石的牛耕圖是一牛牽一犁。
漢代鐵農具的使用比戰國時期更廣。漢代人有這樣的話:「鐵器者,農夫之死生也。」(《鹽鐵論‧禁耕篇》)這意味著農業生產的繁榮與鐵製農具有莫大關係。
丙吉問牛的故事
牛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所占地位極其重要,可以視為國之根基。牛的健康與否關係王朝的運程。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到,一旦發生牛疫將會出現墾地減少,穀貴而致民流亡。
漢宣帝時丞相丙吉問牛的故事就是證明。
《漢書‧丙吉傳》記載,「吉又嘗出,逢清道群鬥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故事是說,暮春的一天,丙吉外出,遇到行人鬥毆,路邊躺著死傷的人。然而,丙吉卻不聞不問,驅車而過,下屬感到很奇怪。
過一會兒,當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時,丙吉卻馬上讓車伕停車,並對一個騎馬的隨從說:「你去問問那個農民,他趕著牛走了多少里路了,為甚麼那牛會喘氣不止?」下屬不解,問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輕人。
丙吉回答:「行人鬥毆,有京兆尹等地方官來處理就行了,我的職責是適時考察其政績,有功則賞、有罪則罰。丞相是國家高級官員,這些事在路上過問是不妥當的。牛的事則不同,是國家大事。如今是春天,天氣還不應該太熱,如果那頭牛是因為天太熱而喘息,那麼現在的氣節就不太正常了,農事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我過問了牛的事兒。」下屬聽了,心服口服。
牛對於農業社會的重要,稱作國家根基也不過分,如果牛染上瘟疫勢必影響農事,糧食或會歉收。沒有糧食,百姓可能會遭受饑寒之苦,這些都是國之大事。所以,丙吉作為丞相,問牛而不問民眾鬥毆的事,說明他深明牛的問題關係著王朝的命運。
唐代韓滉《五牛圖》有乾隆題詩:「一牛絡首四牛閒,弘景高情想像間;舐齕詎唯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這是千載之後,乾隆皇帝依然讚賞漢代丞相丙吉問牛的故事,說他關心百姓疾苦,一心為國。
牛疫對古代王朝傷害很大。東漢明帝時,劉般上言:「郡國以牛疫水旱,墾田多減。」(《後漢書·劉般傳》)
東漢章帝建初元年詔書:「比年牛多疾疫,墾田減少,穀價頗貴,人以流亡。」(《後漢書‧章帝紀》)這些記載,顯示東漢政府對於牛疫非常重視,牛疫一來,農業生產受損,民眾可能會遭受飢餓之苦,可能流離失所,社會可能因此出現動盪。@*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