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肥胖、憂鬱、炎症 取決於「細菌器官」?

微生物群:人體健康的大指揮家

兩年前美國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就認為闌尾具有重要的功能,闌尾是益生菌寄生的地方。(Sebastian Kaulitzki/Shutterstock)
人氣: 30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04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Conan Milner報導,陳潔雲編譯)按:人體內重達3至5磅的微生物群協調著人體眾多功能,被視為一個新器官。微生物群集中於腸道,其生態失衡可引發糖尿病、肥胖、焦慮和抑鬱症等多種疾病。功能性醫學專家拉斐爾‧凱爾曼(Raphael Kellman)博士將微生物群比喻為人體健康的「大指揮家」,可見腸道健康的重要。

進入21世紀,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體的一個新器官。但與心臟、腦、肺和其它器官不同,這個器官不是由人體組織構成,而是由數萬億細菌組成。它被稱為微生物群。

我們體內的細菌遍布全身,而微生物群的主體(約3到5磅重)存在於我們的腸道中。研究者已將若干腸道疾病(如結腸炎和腸易激綜合徵)與腸道細菌失衡關聯起來。

微生物群帶來的問題還不限於腸道。當代研究者認為,這種生態失衡或許在多種疾病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包括糖尿病、肥胖、焦慮和抑鬱症。

這種新知呼應了關於健康的古老觀念:按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的說法,「所有疾病始於腸道。」

走在微生物醫藥學前沿的曼哈頓醫師拉斐爾凱爾曼博士也這樣看。作為認證醫師和功能性醫學專家,凱爾曼精研腸道健康近20年。早在微生物群成為熱門話題之前,他就懷疑腸道問題是許多病症的根源。他寫的第一本書就教讀者遵循無損微生物的飲食來恢復腸道健康和整體健康。

今天他仍然相信,要有效治療任何一種疾病,都要對微生物群多加注意。「為什麼人們沒有獲得好轉?就是缺了微生物群這一環。」他說。

「為什麼人們沒有好轉?就是缺了微生物群這一環。」

——認證醫師、功能性醫學專家拉斐爾凱爾曼博士

凱爾曼說,自體免疫疾病、炎症,乃至一些難以診斷的症狀(如腦筋混沌)都可以追溯到腸道微生物群失衡。微生物群具有很多功能:它們可產生荷爾蒙和神經遞質,滿足我們情緒穩定和認知功能所需;它們也調整免疫系統、控制基因開關,並且通過迷走神經向大腦傳遞信息。

凱爾曼將微生物群描述為人體的控制中心,因為它調節著許多生理過程。「當細菌採取行動時,他們不單做一件事,身體會發生無數改變。」他說,「這就像超級電腦,我稱之為『大指揮家』。」

研究發現,當這個「細菌控制中心」失調、失效時,身體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從酒精中毒、慢性疲勞綜合徵,到纖維肌痛,不一而足。「當大指揮家無法發揮作用時,各種問題就來了。」凱爾曼說。

微生物醫學

讓微生物群生長繁育、自己達致協調,總是更好。(A-Basler/iStock)

改善微生物群功能的最常見療法叫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聽上來頗為粗暴,就是將某人糞便中的細菌移植到另一人的消化道中。在沒有其它奏效療法的情況下,此法已經在治療毒菌(如梭菌)感染方面顯示出明顯效果。

《耶魯生物與醫學雜誌》(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2016年發表的研究得出結論,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或有助於治療肥胖症、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徵等疾病。

不過凱爾曼認為,還有其它方法可以調理微生物群。這些方法可能不會像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法那樣快速地改變細菌成分,但潛移默化的改變其實更符合腸道的特性,效果可能也更持久。他說:「菌群的溝通非常複雜而且多面向,單一或組合的藥物治療永遠辦不到。」

凱爾曼施治的重點,就是為微生物自平衡創造適當條件。

患者經常認為吃益生菌補充劑(含特定益生菌菌株的藥丸)是搞定微生物群的第一步。但凱爾曼不這樣看。他說藥丸可用於治療特定的菌群失衡,但對多數人來說,正確服用是很困難的事。「你需要知道細菌如何運作、如何協作;知道哪些種類的益生菌可緩解哪種病,如果弄混了就會出問題。」

儘管益生菌補充劑能緩解某些問題,但要確保微生物群健康,還要從整體的生活方式上著眼。凱爾曼施治的重點是為微生物自平衡創造適當的條件。「你要讓微生物群生長繁育、自己達致協調,這總是更好。」他說。

什麼事讓指揮家不爽?

現代醫學的發展並沒有考慮到微生物群,但新的觀點正促使許多醫療人員重新審視他們的治療方略。

比如說,在微生物群被發現前,人們很少想到抗生素有如此多的副作用。那時一提到細菌就是指疾病,醫生只熟知抗生素積極的一面。

然而,微生物群的概念展現出更複雜的圖景:細菌可以有益、有害,也存在失衡問題。由於抗生素不僅僅針對有害細菌,過量使用就會對有益菌群造成不利影響,導致長期的生態失調。美國微生物學會(ASM)2015年發表的研究發現,一種抗生素就可使腸道微生物群失衡達一年。

由於抗生素無處不在,不僅存在於藥物,也存在於肉類、蛋類、乳製品中,這些藥物應對我們體內微生物群受干擾負主要責任。不過凱爾曼指出,通過飲食,我們可以讓這位大指揮家重整旗鼓。

比方說,飲食對微生物群健康起很主要的作用。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避免吃加工食品,還要吃某些促進腸道健康的食物。「細菌渴望吃到某些食物,我們卻聽不到它們說話。」凱爾曼說。

發酵食品(如酸奶和酸菜)含有對人體微生物群有益的細菌,常被稱作益生菌食品。(ia_64/iStock)

發酵食品(如酸奶和酸菜)常被稱作益生菌(probiotics)食品,因為它們含有對人體微生物群有益的細菌。此外還有一類食物——稱為益生元(prebiotics),有助於滋養體內已有的細菌。這就是凱爾曼撰寫《微生物群飲食:恢復腸道健康、實現永久性減肥的可靠方法》(The Microbiome Diet: The Scientifically Proven Way to Restore Your Gut Health and Achieve Permanent Weight Loss)一書的原因。他建議多吃蘿蔔、韭菜、涼薯(豆薯,別稱沙葛)、蘆筍和大蒜,這些植物都富含益生元纖維。

滋養微生物群很重要,因為即便是有益的細菌,如果缺乏適當的營養,也可以與健康為敵。

人類細胞不能消化這種植物纖維,但細菌可以。滋養微生物群很重要,因為即便是有益的細菌,如果缺乏適當的營養,也可以與健康為敵。如果細菌得不到纖維,就會從腸壁找營養,造成腸道發炎、多孔,使得毒素和未消化的食物顆粒泄漏到血液中。凱爾曼說,農藥殘留物和其它環境毒素也會使腸漏症惡化。

生態異常與慢性炎症、長期壓力

多數醫生主要是看糞便樣本來確定生態異常,凱爾曼則在血液樣本中尋找炎性標誌物,以檢視患者菌群的問題。「當你身體發炎時,微生物群會受到干擾;當微生物群受干擾時,你又會發炎。這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凱爾曼說。

慢性炎症與多種現代病有關。飲食不良、運動不足以及長期壓力都可加重發炎。人體可以對瞬間的壓力作出反應,如果壓力曠日持久,則會引發疾病,這一點已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壓力也是影響微生物群健康的主要因素。

童年創傷體驗對微生物群的影響尤其嚴重,比先前想像的嚴重得多。凱爾曼正在寫一本新書,檢視腸道和大腦的呼應關係。「微生物群體自幼開始發育。這就是為什麼經歷童年創傷的人更容易患自體免疫疾病。」凱爾曼說。

其它一些研究也支持了童年創傷在成年期引起發炎的觀點。《加拿大精神病學雜誌》(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去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幼年時期因心理壓力引起的腸道微生物群異常,可能帶來長期的免疫問題,增加成年後因壓力生病的風險。

目前對微生物群的理解還處於起步階段,這一「細菌器官」是如何運作的,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發現。不過凱爾曼說,這一概念已經在改變醫學發展的走向。他說,我們納入的食物、藥物、毒素乃至情緒都可能變異我們的「菌群指揮」,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看到更大的圖景、採取更全面的治療方法。

他最後說:「研究者們已逐漸發現,微生物群對每一個器官、每一種疾病都有著深遠影響。把微生物群調理好,它將在眾多層面上展現出調諧健康的驚人能力。」

責任編輯:茉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