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唐朝的外國留學生如何學習和生活

作者: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4505
【字號】    
   標籤: tags: ,

唐朝,是中華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鼎盛和威力遠達,與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締造的「貞觀之治」,使整個社會真正走入了一個祥和、禮讓、安定、富足的歌舞昇平時期。

這盛唐氣象也遠播海外。當時,宇內諸國莫不知有唐,所以後來「唐」遂成了中國的同義語。時至今日,外國人猶呼華人為「唐人」,把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所穿服裝為「唐裝」。

來到長安的外國人

彼時唐朝的首都長安(今西安),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還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會,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中心。西域各國和唐朝的往來,必須經過長安;東亞、南亞各國經陸路與西域交往,也必經過長安,自然各國使節也是常來常往。

美國學者Schafer在其所著的《唐代的外來文明》中說:「在唐朝統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前來唐朝的外國人中,主要有使臣、僧侶和商人這三類人。」他還說,長安城裡的外來居民的數量相當大,主要是北方人和西方人,即突厥人、回鶻人、吐火羅人和粟特人,也有許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唐朝閻立本《職貢圖》,畫中所繪是唐太宗時,爪哇國東南有婆利國、羅剎二國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於貞觀五年抵達長安,畫中顯見「異方獻寶,萬方來朝。」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而作為唐朝鄰居的朝鮮和日本,與唐王朝的交往更為密切。為了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文化,兩國派遣了不少留學生到長安學習,日本至少二十次派出了主要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遣唐使」。「留學生」一詞就是當時由日本遣唐使創造出來的。對於這些留學生,氣度胸襟非凡的唐王朝不僅允許他們參加科舉考試,而且還對其中一些優秀者授予官職。

據《資治通鑑》記載,從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開始,長安國子監增築學舍並增加學員,「於是四方學者雲集京師,乃至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聖堂講筵者至八千餘人。」

《貞觀政要》卷七《崇儒學第二十七》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四方儒生負書而至者蓋以千數。俄而吐蕃及高昌、高麗、新羅等諸夷酋長,亦遣子弟請入於學。」後來,由於人數眾多,龍朔二年(662年)又在東都洛陽設置國子監,稱為「東監」。

為外國人特設的「賓貢進士」

國子監大部分學館的修業年限為九年,九年後學生參加畢業考試。畢業考是學生們取得科舉考試資格的一種模擬考試,監司從考試合格者中挑選出兩三百人推薦到尚書省,與鄉貢一同接受禮部考試。而順利畢業的留學生則可參加特設的科舉考試,及第者也可以在唐為官。

唐朝時,外國人若考中進士一般被稱為「賓貢進士」。「賓貢」的含義主要有三個,一為賓服納貢,指大唐周邊國家和地區歸順納貢;二為賓禮貢士,指古代地方向朝廷推舉人才時,待以賓禮,貢於京師;三為「賓貢進士」,特指由外邦推舉而來的人才應舉及第者。

關於「賓貢進士」,其與「鄉貢進士」、「國子進士」皆為進士科舉子之一員,不過彰顯的是對外國人的優待。

比如史學家嚴耕望先生在《新羅留唐學生與僧徒》中說:「唐代科舉取士,登第者光寵殊異。外國學生之留唐習業者,自亦羨慕而願就試,然其學藝程度究竟遠遜於華人,故唐政府特設賓貢科以待之。」

再如台灣謝海平先生在《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中也認為:唐中葉以後,蕃胡留學中國,參與貢舉者甚眾,因又有賓貢科之設。賓貢之制,異於一般科目,其特色為「各自別試,附於榜尾」,蓋以蕃胡之國學修養不及唐人,故命題、閱卷、發榜均不得與唐人同列也。

意思就是因為外國留學生的國學修養不如唐人,所以在命題、閱卷、發榜方面有所區別,就是降低了錄取標準,以示優待。

新羅「賓貢進士」代表人物

唐初,朝鮮半島上仍然是高麗、百濟和新羅三國的鼎立局面,他們都遣使和唐朝往來。新羅於675年(上元二年)統一了朝鮮半島。新羅人中的「賓貢進士」,或為本國直接選派,或為先入華留學,入華留學者多學習國學。

崔致遠《遣宿衛學生首領等入朝狀代新羅王作》中說:臣伏曙《太宗文武皇帝實錄》,貞觀元年(627年),宴群臣,奏罷陣樂之曲,上謂侍臣曰:「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尋建學舍數百間,聚四方生徒。無何諸蕃慕善,酋長請遣子弟受業,許之……學其四術,限以十冬。雖慚入洛之賢,不減浴沂之數……也就是說,新羅留學生在唐朝學習的時間是十年,入學者分在東西兩京(長安和洛陽)的國子監中,而且是有學籍登記者。

崔致遠還提到,新羅政府向留學生提供「買書金」,而「讀書糧」及「冬春時服」則由唐朝廷供給,為使他們專心向學。

目前可考的來自新羅的「賓貢進士」有金可紀、崔致遠等。其中關於金可紀的故事在中國的《續仙傳》中可見。

金可紀被視為韓國道教的「祖師爺」,《續仙傳》記載,他在唐開成、會昌、大中年間(即公元9世紀中葉)留學長安,後為「賓貢進士」,但沒有做官,而是隱居在終南山修道,道家仙人鍾離權為其師父。公元858年他羽化成仙。根據描述,在仙樂聲中,雲鶴飛舞,隨後仙車飛到金可紀的身前,他登上車駕著彩雲冉冉升空而去。前來觀看的官員和百姓數不勝數。其仙逝後,有好道者將他的傳記與杜甫的詩作一起刻寫在巨石之上,成為珍貴的摩崖石刻。

此外,朝鮮的《三國史記》卷四十六《崔致遠傳》記載,崔致遠年少時就精敏好學,12歲時隨使節坐船入唐求學。臨行前,他的父親對他說:「十年不及第,就不是我的兒子,行矣勉哉!」崔致遠到長安國子監後,勤奮好學,努力不輟,六年後,即在18歲時便「一舉及第」,中了進士。

新羅遣唐使崔致遠(公有領域)

作為「賓貢進士」中的出類拔萃者,崔致遠受到了中國文人的禮遇。《崔致遠傳》中提到,崔與江東詩人羅隱相知,羅隱自負才高,不輕易將詩作給他人看,但卻曾給崔致遠展示其所作的詩歌。崔還與同年中進士的顧雲交好,在崔回國時,顧雲以詩送別。詩中寫道:「我聞海上三金鰲,金鰲頭戴山高高。山之上兮,珠宮貝闕黃金殿。山之下兮,千里萬里之洪濤。傍邊一點雞林碧,鰲山孕秀生奇特。十二乘船渡海來,文章感動中華國。十八橫行戰詞苑,一箭射破金門策。」這表明崔致遠的詩歌相當不錯,感動時人,其後成為新羅的「東方文學之祖」也就不奇怪了。

《三國史記》卷十一《新羅本紀》還記載,景文王九年(869年)「遣學生李同等三人,隨進奉使金胤入唐習業,仍賜買書銀三百兩」,也是新羅向唐朝派遣留學生的證明。

另據《新羅留唐學生與僧徒》一文,有姓名可考的考中「賓貢進士」的新羅人至少有23人。

日本「賓貢進士」代表人物

為了學習中國先進文化,日本政府定期派遣唐使到長安,但因為遣唐使是外交使節,不能在唐停留時間過長,所以日本政府從第二次遣唐使團開始,每次會同時派遣留學生和學問僧,其中一些是貴族子弟,前者學習中國文化知識,後者研習佛教教義。如新羅留學生一樣,唐政府對日本留學生給予優待,補助日常生活費用,四季發放被服,允許他們在國子監太學、四門學等一流機構讀書。據王讜《唐語林》記載,「太學諸生三千員,新羅、日本諸國,皆遣子入朝就業。」

在這些留學生中,最為有名的是第九次隨遣唐使團來到長安的阿倍仲麻呂。他19歲被選為留唐學生,十年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規定的學業,並考取「賓貢進士」,得到吏部獎掖,授校書郎,他成為日本人在中國學習並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官職的第一人。此後,他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祕書監等職。

葛飾北齋所繪《百人一首》描繪阿倍仲麻呂明州望月。(公有領域)

史載,阿倍仲麻呂詩文俱佳,深得唐玄宗賞識,並賜其中文名字為「晁衡」,他還與著名詩人王維、李白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天寶年間李白入長安為官,兩人由此結識,阿倍仲麻呂曾經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動。而儲光羲對他也十分讚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贈,儲光羲的詩名在當時也因阿倍仲麻呂而遠播於東瀛,並被供奉於日本京都的詩仙祠中。

在唐為官近二十年後,阿倍仲麻呂上書唐玄宗請求回國。唐玄宗愛才,不准其歸。當他在唐為官三十六年、已經55歲時,他再次上表請歸。唐玄宗准其回國。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將其官職升為從三品。日本《延曆僧錄》還收錄了唐玄宗的贈別御詩:「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今朝。念余懷義遠,矜爾思途遙。漲海寬秋月,歸帆駛夕飆。因驚彼君子,王化遠昭昭。」

阿倍仲麻呂啟程回國時,眾多友人都來送行。在歸途中,他所在的船隻遭遇風暴,漂流到安南,又從安南輾轉回到長安。766年,唐代宗任命他為安南節度使,正三品。770年,阿倍仲麻呂死於長安,享年73歲。836年,日本仁明天王追贈他為正二品。

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

自唐代開始,五代、宋、元、明各朝都有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參加科舉,唐朝的「賓貢進士」有來自新羅、日本、渤海、大食、波斯等不同地域者。唐朝的詩歌,也多有與外國人士交往的文字,若論情感之真、評價之高、投贈之多,無逾於新羅者。這與新羅文化發達、學子水平超越其他國家是密切相關的。

根據史書記載,有許多新羅學生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他們歸國後積極傳播大唐文化。新羅的法律、科舉、科技、佛教、學校等都深深地受到唐朝的影響,基本是仿照唐朝建制的。可以說,那時候的新羅是唐朝的一個微型翻版。

而7世紀到8世紀的日本,也可以說是唐朝的另一個微型翻版。當時的日本對唐朝的昌盛極為讚賞,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數量很多。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長安。到838年(開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二百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

日本派來的大量遣唐使、留學生和學問僧回國後,將唐文化與典章制度帶回了日本,推動日本向中華文明學習,走向新的發展。這也是為何今人可以在日本發現諸多唐朝的遺蹟。比如今天的日本京都,建築式樣幾乎與唐長安城一樣,也有「朱雀大街」和「東市」、「西市」。

無疑,唐朝乃至後世朝代的留學生在回國後,對傳播中華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舊唐書》。
2. 《新羅留唐學生與僧徒》
3. 《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歷史走入大唐王朝時,唐朝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與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特別是初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締造的「貞觀之治」,如一輪皓月照亮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她在文化、經濟、政治、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都遠遠超越以往的所有時代。其中央集權的律令制度,從法制嚴密、機構完備到官制規範都令人歎服。唐朝還開創了官修正史的先河,由朝廷設專職史官,負責撰修前朝的歷史。
  • 為了保證遣唐使達到既定的目地,展現日本的風貌,日本對使臣和留學生等都進行嚴格的選拔。如留學生要具備很高的綜合素質,知書達理,多才多藝,漢學造詣深厚,既能為本國增光,又能回國後學以致用,當選的多為著名的學者和文人。這也就是為甚麼日本遣唐使在唐人心目中形象非常好,於「所朝諸藩中最盛」。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稱帝九年後,發現不少官員的德才和職位不相符,導致很多政事廢弛。忽必烈向漢臣張雄飛、江孝卿說起此事,將此局面比喻為「大廈將傾,非良工不能扶」。並詢問二人的建議。
  • 不久前,媒體報導了徐州八孩母被鐵鏈鎖頸,遭受囚禁及虐待一事。此事涉嫌拐賣人口,備受外界關注。徐州官方發布四次通告,其說辭對八孩母身分前後矛盾,引發外界質疑,更有法律人士認為,中共官方縱容和參與拐賣人口犯罪。如果在中國古代拐賣人口,各朝刑法將如何懲治?
  • 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有這麼一段:賈母等人在屋裡聊天,忽聽外面的人吵嚷起來。賈母問怎麼了,丫鬟回話說:「南院子馬棚裡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經救下去了。」這裡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市井雞販。(公有領域)
    在當今社會,人們稱生意人為「商人」,稱買賣行業為「商業」,而買賣雙方交易的物品稱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商朝。現今人們所說的「商」,是否和商朝有關呢?
  • 桌曆
    從1752年9月3日至13日,英國沒有任何人出生、死亡、結婚或工作,也沒有爆發戰爭或出現天災人禍,甚至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事實上,這11天並不存在於英國的日曆上,也就是英國人在當年的9月2日晚上睡覺,隔天早上起床就是9月14日了。為什麼英國會憑空失去11天呢?
  • 九品官人法的出現和存續,是適應了當時的社會要求。皇帝把士族看作人才庫,猶如對待御苑裡的寶馬良駒,既給予高規格優寵,又得備好鞍轡、打上馬釘兒,以保證能駕馭馳騁。朝廷不斷加強管理規範,以保證士族的精英優品不墮。
  • 九品官人法在實行中,相關的配套管理制度越來越完善。在東晉到南北朝這六朝時期,打造了歷史上特有的士族文人貴族時代。表現上是:皇權或皇朝雖頻繁更迭,而士族大夫們持續穩定地職掌國家典制。中國禮制文明與文化不因皇權姓氏改變而損折。因此,我覺得以士族制度或者文人貴族制度來概說六朝政治制度,更能貼近歷史真貌。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是九品官人法,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深刻影響了社會的興衰更替與文化走向。士族集團縱橫國政,士族標舉貴族精神品質,享有空前絕後的榮譽和地位。這也是中國在長期分裂大變革時期的一段特有現象。本篇以人才選舉制度為核心,概括揭示九品官人法在每個大的歷史時代用人之面貌,以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