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睡眠救贖」 憑什麼你可以睡覺?

陳志明博士(志明博博)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睡眠當血氧獲取能力或程度無法達到一定的相對水平時,軀體將產生出一類特殊的神經波,通過延髓激發包括食慾素等神經區塊,而阻止身體進入睡眠活動,於是才會發生了失眠、難以入睡的現象。(Fotolia)

人氣: 5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睡眠救贖」是缺氧研究中心主持人陳志明博士,對睡眠、失眠、以及做夢等等未知的生理現象所研究的獨特全新發現、定義及理論的著作。主要是說明「缺氧」這個核心因子,導致的所有睡眠生理現象,包含缺氧所導致的「缺氧型失眠」或「缺氧型睡眠障礙」。其中,也破解了人們為什麼可以睡覺的千古之謎。

或許很多人看到「憑什麼你可以睡覺」的標題,會覺得這是問題嗎?睡覺不是覺得累了閉上雙眼就可以完成的活動嗎?實際上,睡眠生理學牽涉的範圍很廣,睡眠紊亂同時也是神經疾病和失智症的風險因子,而缺乏睡眠會影響認知功能、改變血糖代謝、干擾免疫系統的運作、同時會影響神經發育,更可能提升死亡率。

睡眠致死

新生兒出生後嬰兒死亡的大部份原因是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cot death, crib death,簡稱SIDS),通常發生時段在0~9點之間的睡眠期間。在國際頂級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在2018年關於嬰兒猝死症的文獻中指出,SCN4A的基因突變,造成缺氧,使得呼吸系統功能障礙,導致嬰幼兒睡眠死亡事件。

陳志明博士在研究睡眠生理的過程中,發現除了嬰兒猝死症外,更多的問題在於,許多疾病者會在睡眠期間有病症加劇或是死亡的現象,發現其實「睡眠」是一件相當危險的生理活動,如果身體突然地在睡眠過程中沒有進行精密調控的情況下,放任的隨意進入睡眠,身體則可能會遭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

失眠原來是睡眠生理的防禦機制

陳志明博士的研究指出,失眠及難以入睡是身體保護自己免於睡眠期間受到傷害的一種防禦機制。它的主要目的是要使身體在睡眠期間必需取得或儲備足夠的能量,才能進入安全的睡眠狀態。換句話說,當身體如果在睡眠期間,沒有取得或儲存足夠的能量,就可能會死亡。

這個概念可以透過以下的譬喻來表達,假設冬眠的動物,如果在睡前儲備的能量不足時,那你很可能在酷寒的冬眠活動進行不到一半的過程中,就會凍死或餓死,即使僥倖活下,也難以在睡醒之後有能力繼續獵食生存。而人類雖然不會冬眠,但人類的睡眠狀態,可以說是動物冬眠的縮時狀態。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能量充沛與否,是調控影響睡眠生理活動的關鍵。

調控睡眠的開關-食慾素細胞

食慾素神經細胞群位於人體大腦的下視丘附近,它之所以被稱為食慾素神經,原先是因為它所分泌的食慾素,能讓身體發生飢餓感而促進食物熱量的補充,有了食物,就能夠轉化成能量。

近年來許多科學界及醫學界的研究證據指出,它是調控進入睡眠的一個感測開關之一,當人們飽餐後,體內能量充足,食慾素停止分泌,人體判斷睡眠期間取得或儲備的能量充足,是安全的睡眠狀態,不會有睡眠致死的問題,才會啟動睡眠機制,也就是「打開睡眠開關」,這也是許多人,在餐後經常會有想睡慾望或精神不濟的原因之一。

但這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若失眠是睡眠生理的防禦機制,而感測飽或餓的食慾素細胞,又是調控睡眠機制的開關,這不是和我們正常的認知有點相違背嗎?因為睡眠正常的人絕大多數在睡前都很少再進食了,甚至許多的醫學觀念裡也建議睡前不適合進食,畢竟容易發生其他心血管或代謝疾病,甚至許多失眠的患者在睡前並不覺得有飢餓感,甚至還有飽足感,難道是食慾素神經細胞,這個調控睡眠的感測開關失靈了嗎?這就要談到一個更新的概念「缺氧型失眠」的問題。

缺氧型失眠

「缺氧型失眠」簡單來說就是,身體除了感測因飽食而有充足能量能進入睡眠狀態外,能否順利進入睡眠,還取決於身體的血氧獲取程度。

當血氧獲取能力或程度無法達到一定的相對濃度時,軀體將產生出一類特殊的神經波,通過延髓激發大腦許多區塊,其中也包含了食慾素神經細胞。當食慾素細胞接受到血氧不足而產生的神經波後,就會「關掉睡眠開關」,阻止身體進入睡眠活動,於是才會發生了失眠、難以入睡的現象。

陳志明博士表示,在他將以上的研究發現,編寫成冊,出版了《 睡眠救贖 : 缺氧型睡眠障礙》新書之後,許多讀者經常不解的問說,他們大多數失眠或難以入睡的情況,大都是出現在壓力過大、或隔天有事等情況才發生睡不著覺的現象,這和身體缺氧與否有關係?

憑什麼可以睡覺?

陳志明博士表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思索,睡眠目的是什麼?睡眠是人體為了能應付第二天的各種行為活動的生理機制。回到原始人類,以捕獵維生的觀點來看,睡眠是為了應付第二天的「打或逃」所進行的,而不是為了沒有明天所設的(睡醒了後被其他猛獸吃掉)。

以原始人類的眼光來看壓力,想想面對的是一隻獅子或著是一隻螞蟻,所產生的壓力差異,大概能夠理解,所謂的壓力是「取決於相對的能量儲備或產出」,也就是壓力大能量的儲存和產生就會降低,壓力小能量的儲存和產生就會升高。

所以,在正常狀況下,相信大多數的人可能會為了明天要對付一隻獅子而徹夜難眠,但僅少數人會因為隔天有一隻螞蟻要拜訪而失眠,你能不能睡得著,其實還是憑身體細胞的血氧獲取能力決定的!

*期刊小檔案:《刺胳針》(The Lancet)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之一,1823年由Thomas Wakley所創刊,他以外科用具「刺胳針」(Lancet)來為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語中也是「尖頂穹窗」的意思,藉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為「照亮醫界的明窗」。

責任編輯:蘇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