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臣子話明鏡

作者:洪熙
漢 博局四靈獸紋鏡。(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面尋常的鏡子,既能照出人的容顏,還能辟邪除惡,治病救人。在文化的演繹中,鏡子已經超越自身照面飾容的作用,還被賦予了「高、大、上」的內涵。

《釋名》曰:「鏡,景也,言有光景也。」鏡子能照出一切光景。在古代,鏡也稱為「鑒」,有監察、監督之意,表示以往事為前車之鑑。

明鏡不疲屢照 清流不憚和風

晉朝時期,有人對鏡子的意義,做出新的解讀。

晉孝武帝司馬曜即位之初,要給臣子們講解《孝經》。為此,謝安、謝石兩兄弟事先在家裡為眾人講習,護軍將軍車胤(車武子)也在場研習。

《晉書》記載,車胤小時家裡貧窮,夏天夜裡苦讀,只能靠著螢火蟲發出的光照明,這就是典故「車胤囊螢」的來歷。

因為有些地方車胤聽不懂,反覆向謝家兄弟請教。他對袁羊說:「不問呢,生怕把精采的講解遺漏了;多問吧,又怕勞煩謝家兄弟。」

魏晉 尚方鏡。(公有領域)

袁羊安慰他說:「我看他們哥倆,決不會嫌棄你。」車胤反問道:「你怎麼知道?」

袁羊肯定地說:「你可曾見過,明亮的鏡子厭倦人們常去照看;清澈的水流,害怕和風吹拂嗎?」

以金鏡明志 作樂民之君

對於君臨天下的帝王而言,以鏡子比喻清明的治國之道;以猛虎比喻苛嚴的暴政。所以,「金鏡」成為帝王推崇明道的象徵。

貞觀初年,太宗著作《金鏡》,他以歷史為鑑,闡述治國之道,任用賢臣,約束一己之欲,樂四海之民,同時並用文德和神武,願做一個「憂國之主」,「樂民之君」。

貞觀年間,魏徵以直言敢諫著稱,唐太宗則以虛懷納諫譽滿千秋。有時魏徵爭論激烈,毫不退讓,謙善天下的太宗終是大度能容,採納他的諫言。

唐 龍紋鏡。(公有領域)

對於太宗來說,魏徵就像一面「人鏡」,清楚照見自己的過失。太宗對群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太宗憑此三鏡,防範自己的過錯。故魏徵去世,太宗萬分感傷,認為自己失去了一面能知得失的鏡子。

武王作鏡銘:「見爾前,必慮爾後」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紂後,建立周朝。武王登上帝位三天後,召集所有士大夫,問他們是否聽說過,有哪些約法能永遠指導後代子孫?士大夫都說:「沒有聽說過。」

於是,武王召請姜子牙,向他詢問黃帝、顓頊的治國之道。姜子牙請武王先齋戒,才能聆聽上古帝王之道。武王如是齋戒三天,姜子牙恭敬地端著冠冕,捧著《丹書》,為武王閱讀:「身為王者,言行恭敬勝過懈怠就會吉祥,言行懈怠勝過恭敬就會招致滅亡;心中的大義勝過慾望就會和順,慾望勝過大義就會凶險。凡是做事不盡力就會出偏差,心不敬就會不正;做事偏斜不正,會走向滅亡,以敬相待可保國祚萬世長存。」姜子牙認為,能夠指導子孫的萬世之法,大抵如此。

元 漢梵兩體準提咒鏡。(公有領域)

周武王聽聞《丹書》之言,退朝後著寫了一篇《戒書》,銘刻在座席周圍。他一共作了17個銘文。其中所作鏡銘是:「見爾前,必慮爾後。」意思是做事之前要能有所預見,事後要能有所思考。以此鏡銘提醒自己審慎言行。

參考資料:

《本草綱目·金石之一》
《晉書》卷83
《太平御覽》卷717
《貞觀政要‧論任賢》
《世說新語·言語》
《全唐文》卷10《金鏡》@*#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古老的華夏文化是半神文化,由神派黃帝來主掌人間。 也許為了點綴他的威嚴,也許被賦予傳播文化、智慧種子的天命,於是,大臣史皇在黃帝衣冠上點綴彩色花紋,開創五彩之繪。 而另一位大臣倉頡,從天地山川鳥獸獲得靈感,造出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面對三軍,端坐在四輪車上,倏然而出,就在輕搖羽扇之間,他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諸葛亮手執羽扇的形象深入人心。說起這把羽扇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
  • 聰慧才女謝道蘊是謝安的姪女、大將軍謝玄的親妹妹,從小聰明伶俐、才華洋溢。從她身上怎樣產生「詠絮才」、「柳絮才」的典故呢?
  • 芝和蘭本為兩種植物,都是芳香香草,比喻人德操、才質的美好。說芝蘭玉樹要提到東晉名人謝安、謝玄和庾亮……東晉高貴名門重視家庭教育,培育出「芝蘭玉樹」成了後代優秀子弟的代稱。
  • 東晉有一望族,名流輩出,即王家。這一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譬如:王覽爭鴆、入木三分、竹扇題字等等。王羲之因其卓越的書法成就,被後世尊稱為「書聖」。羲之諸子也在不同領域各有造詣,成為時代的風流人物。其中,羲之幼子王獻之風流氣度,卻是名冠一時。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蔡倫發明改進了造紙術,劉向校對官府藏書。
  • 衛懿公因為沉迷養鶴,荒廢政事而亡國;魯隱公喜好觀魚,明知不合禮法卻執意要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