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五十歲四十九年非 他是何方聖賢? 

作者:允嘉徽
東晉 顧愷之《列女傳仁智圖》(摹本)之蘧伯玉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9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四十九年非」典故的主角叫蘧伯玉(名瑗,蘧為氏,姬為姓,伯玉為字),他是春秋衛國人,和孔子同一時代的人物。《淮南子》說他五十歲知自己過去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就從春秋時代的一個晚上說起。那天夜裡,衛靈公和夫人還在談天未眠。四下寂靜中,他們聽到一陣車聲轔轔,從遠趨近,一輛車子正朝向王宮這邊駛來,到了宮門外瞭望的樓臺前,車聲停了一會兒才又響起,這時車已經是進了宮闕了。

衛靈公就問夫人:「知道是誰嗎?」

夫人答說:「此人一定是蘧伯玉。」

衛靈公說:「何以知道?」

夫人說:「臣妾聽聞:蘧伯玉遵禮合節,過公門則下車、見君主之馬則撫式(*車上之橫木),表示崇敬之意。據臣妾的認識,世上的忠臣與孝子們,不會特地在人前裝模作樣標榜禮儀,也不會在人看不見的暗處違反道德準則。蘧伯玉,是衛國的賢大夫呀!仁而有智,事事誠敬,這樣的人即使在昏暗不明的地方也不會廢禮的,所以我知道是他。」

衛靈公就派人去看個究竟,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這樣的仁德君子能以德化邦,《淮南子》說他「以其仁寧衛,而天下莫能危」(《泰族訓》)。晉國的公卿趙簡子一度想要攻打衛國,但有人跟他說:「衛國有蘧伯玉為政。」趙簡子於是就放棄了。

蘧伯玉的仁德是天賦嗎?還是修養?

蘧伯玉像(公有領域)

《淮南子.原道訓》有蘧伯玉「四十九年非」的名說,說他日日月月都謹慎內省己身的過失,善於懺悔遷善,今年悟到了去年作的是錯的,每年懺悔改過,「歲歲悔之,以至於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看到《論語.憲問》中,有一段相應的記載。蘧伯玉曾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問他說:「蘧先生最近在做些什麽呢?」使者答:「他想減少錯誤,但還沒做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離開以後,孔子間接讚賞了蘧伯玉力求寡過的努力。

可見蘧伯玉時時以內省為念,內省而知「非」,從而改過遷善。他的仁德是透過後天日積月累的修行而來的。宋代蘇軾也向蘧伯玉的內省改非看齊:「蘧瑗知非我所師」(《次韻曹九章見贈》)。

後代就以「蘧瑗知非」比喻人不斷反省,改過遷善,重新做起的意思。「四十九年非」也成了一個有名的文化典故,例如唐人 李諒詩句:「首開三百六旬日,新知四十九年非。」就是一例。(《蘇州元日郡齋感懷寄越州元相公杭州白舍人》)

《烈女傳》插畫,衛靈公和夫人論蘧伯玉(公有領域)

再回到衛靈公和夫人夜談的那個夜晚,故事還有精彩的後半段。

衛靈公派人查證了經過宮闕者的真實身分後,故意說不是蘧伯玉,要戲弄一下夫人。

夫人的反應也出乎他預料的鎮定。她斟了一杯酒再拜賀衛靈公。

衛靈公說:「你為何賀寡人呢?」

夫人說了:「一開始,臣妾只知道蘧伯玉這一位賢臣,現在呢,衛國又有一位和蘧伯玉一樣的賢臣,國多賢臣,是國之福,臣妾因此而賀。」

衛靈公驚歎說:「說得真好啊!」

可以看到衛靈公夫人知人的睿智,而君子蘧伯玉的品德讓她堅信不渝,更讓她的睿智灼灼發光!

隔了千百年後,唐代詩人黃滔有這樣的迴響:

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流年五十後,日日侵皓首。
非通非介人,誰論四十九。賢哉蘧伯玉,清風獨不朽。
(《寓言》)

日月輪流轉,時不與人遊,故而,悟道的聖人不以璧玉為貴,而珍重寸陰,因為時光難得而易失,一去不復返。人生爭先不如爭時修行,「賢哉蘧伯玉,清風獨不朽」,崇高的生命是永恆不朽的,古人說「積德」、「損德」,得到的德也將是自己生命中不死不滅的寶物。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端午節這個節日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富,然而,民俗中卻有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之說,這是怎麼回事呢?有什麼文化內涵呢?
  • 百善孝為先,子女贍養老人天經地義。《孟子‧梁惠王上》中還有這樣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明代書法家杜環堪稱是這方面的典範。
  • 從明成祖到清朝末代皇帝,紫禁城一直是明清皇帝的皇宮,天子奉天承運治理天下的地方。「紫禁城」的命名有什麼依據嗎?為何對應天上的星宇空間呢?
  • 俳優是中國古代的滑稽藝人,他們以演戲為生,社會地位低下,卻能在插科打諢中嘲諷時政。一些俳優被徵召入宮,他們不僅要取悅於君王,更是在以這種幽默、迂迴的方式向君王進諫。
  • 歷史上真有「三十六策」嗎?又為何出「三十六策」而不是它數?你知道它和中國哲學《易經》思想有關嗎?諺語「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源於怎樣的歷史背景呢?你知道它和劉宋名將檀道濟「唱籌量沙」有關嗎?
  • 「三寸金蓮」稱最小的女足。你知道其典故由來嗎?清代杭州一名員外到蘇州尋找「三寸金蓮」遇到了奇女子,可讓他醍醐灌頂?
  • 百善孝為先。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簡言之,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
  • 「無心插柳柳成蔭」,古人觀察到柳樹的特性產出了這句智慧的諺語。來說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人故事,也和「柳」有關。
  • 一斤十六兩的淵源來源甚古,表現中華文化的傳統思維。在斤兩間怎能觀天地呢?看看華夏先人在生活中效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
  • 說起清明節,現在人們最直接的聯想當是上墳掃墓。上墳掃墓祭祖這清明節俗起於何時呢?年來年去千百度,這節俗的背後也交織著許多歷史掌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