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天定.撥開迷霧

【命理】皇帝命是怎樣來的?

作者:泰源
皇帝受天命而有天下稱天子。圖為清慶寬等繪《大婚典禮全圖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386
【字號】    
   標籤: tags: , ,

歷史上的皇帝,大都不是些凡人。有前生修行來轉生的,有的是天上星辰下凡來的,也有仙佛、菩薩為眾生之利益而應化為皇帝救世的,也有的是純淨善心的福報,或是祖宗積德的福報。本文來說說三個例子。

前生修行的皇帝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第三子,在通俗故事中稱他唐明皇。他個性英武,善騎射,通曆象,又通音律,其作曲的特長也在歷史上留名。

柳宗元《龍城錄》有一段記載,開元六年八月望日(中秋節),申天師和道士鴻都客都在唐宮中。申天師作了道術之後,帶著唐玄宗、鴻都客騰雲上天,同遊月宮「廣寒清虛之府」。在煙霧中,他們俯視廣寒宮有如巍峨王城,素娥們乘著白鸞,在廣陵大桂樹之下歡笑而舞,又聽到清麗的樂音。次夜,唐玄宗想要再前往月宮仙府,無法如願,他回憶起仙宮素娥風中飛舞的模樣,還有當時聽到的音樂,編律成音,譜下一曲「霓裳羽衣舞曲」。此曲清麗至極,古今無以復加,傳頌千古。

歷史上的高力士,並不是一味逢迎的奴才,而是賢良忠貞的大功臣。《舊唐書》記,唐玄宗常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圖為元 任仁發《張果見明皇圖》(局部)。(公有領域)
唐玄宗即唐明皇,圖為元 任仁發《張果見明皇圖》(局部)。(公有領域)

另有一篇《逸史》傳說唐玄宗前生就是一個愛音樂、愛吹笛子的僧人。《逸史》說開元末年,唐玄宗夢見有人對他說:「請你拿著手巾五百條,袈裟五百件,到回向寺裡去布施。」醒來後,他問左右回向寺在什麼地方,卻沒人聽說、沒人知曉。他就派人召募道行高深的僧人去尋訪回向寺。

很快有個狂僧應募而來。無人知道他來自何方,在哪個寺廟修行。他說道:「我知道回向寺在哪裡,我找得到、到得了那裡。」問他需要幾個人協助,他說:「只要給我該帶的東西和一斤名香,馬上就可以去。」

狂僧帶上交付的東西之後,就直進終南山。他走了兩天,走到了山裡極為險峻、人跡不到的地方,一路上還沒發現什麼廟寺。走著走著,忽然前方出現了一堆石頭碾子,他奇道:「此處人跡不到,怎麼能有這種東西呢!」他感到一線希望出現了。

於是,他便在碾子上點燃了隨身帶來的名香。他一直守在那裡禮香敬禱,過了幾個時辰,山谷裡漸漸升起了濃霧,瀰漫山谷,前方的樹木都辨不清了。濃霧散後,在半山腰處竟然露出紅柱白牆,建築物玲瓏精緻宛如圖畫。片刻之後,影像更清晰了,分明是座寺廟顯露在雲間,大門和左右側門上都有巨大的匾額,狂僧仔細一看,匾額上寫的字是「回向」二字。他高興極了,直往上攀登,到了寺廟山門口。

那時正是黃昏時刻,寺內傳來木魚敲擊聲與僧眾念佛的聲音。守門人問過他來處,便領他走了進去。他見到一老僧,老僧對他說「唐皇帝萬福」,然後讓一個小僧帶著他到各個禪房送發手巾與袈裟。每樣東西都剩下一份,剛好有間禪房只有空床,沒有僧人。

狂僧回見老僧,老僧笑著讓他坐下,對一旁的小僧說:「到那間房子裡把那把笛子拿來。」小僧拿來了笛子,狂僧一看,是一支玉笛。

老僧道:「這支玉笛有個名叫做磨滅王。此玉笛是暫且代替你的君主的。國內將發生災亂,將有無數人死掉。那間空禪房是你君主的,你君主在寺裡時,因為愛吹笛子,後來被貶到人間。這就是他常吹的那支笛子。如今期限已經滿了,馬上歸還他吧。」

老僧留下狂僧在回向寺過夜。第二天一早,用過早飯就對他說:「你該回去了,可以把這支玉笛交給你君主。還有他這份手巾與袈裟,也讓他自己收存著。」

狂僧施禮告辭,童子把他送了出來。他離開回向寺山門才走了幾步,又見雲霧從四面聚攏過來。等到雲霧散開時,他再也看不見回向寺的蹤影了。

狂僧帶著手巾、袈裟和笛子回到長安,進宮獻給唐玄宗,並且一五一十講述了尋訪回向寺和在寺中的一切過程。玄宗聽了大為感慨,拿起笛子吹了起來,好像他先前吹過這支笛子一樣。

唐玄宗李隆基書《鶺鴒頌》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宋真宗 「來和天尊」轉世

據宋史中記載:宋真宗是「來和天尊」轉世。楊礪20歲出頭時,他拿著自己的文章謁見太子柴榮(後來的周世宗),當時柴榮奉命節制澶州。柴榮很客氣地招待他住在賓館裡。後來柴榮被召入朝中,楊礪只好自己搬到一個寺廟裡去住。一天夜裡,楊礪夢見一個身穿古裝的人問他:「你能跟我走嗎?」他跟著那人到了一座宮殿。只見那宮殿巍峨,守衛雄壯威武,不似塵世中人。殿上有三十多個執珪面南的人,個個都是帝王模樣。於是楊礪上前一一拜謁。最上頭的一位跟前有張桌子,桌上放著簿冊,上面錄有一些人的姓名。他瞧見自己的名字居於首位,因而請求指示前途吉凶。

那王者說:「我不是你的師傅。」然後指著另一位道:「這位是來和天尊,將來就是你的主子,你應該問他。」來和天尊笑著對他說:「此後四十年,你將建功立業,聲名自然也就顯赫了。」楊礪再三敬拜,忽然醒了過來,他反覆回憶夢境並牢牢地記了下來。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首次開科取士,楊礪被欽點為狀元。到了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楊礪被任命為襄王(即後來的宋真宗)府的記室參軍。楊礪初次謁見襄王時很是驚訝,回家後他對兒子說:「我這次見到襄王的面貌,居然就是我先前在夢中見到的『來和天尊』啊!」

襄王對他十分敬重,經常誇獎他。公元997年,皇太子襄王趙恆即位,就是宋真宗,即位之後更是迅速提拔他,一年多時間裡,連連擢升他,由右諭德(正六品的)、一路擢升到工部侍郎、樞密副使(正二品)。他這位宋代第一狀元「巧夢」見證了宋真宗來自天上尊神的來歷。

晚清蘇六朋《簪花圖》,描繪了宋真宗賞花給群臣的場景。

前世善心敬佛的樵夫 梁武帝

梁武帝蕭衍前世是樵夫,貧苦不忘布施,佛讓他來世當一次人間之王。這一世,武帝仍然樂善好修行,拜志公和尚為國師。一天,梁武帝問志公和尚:「寡人今天能當上皇帝,不知前世做了什麼功德之事?請師幫我說個究竟。」

志公和尚回答:「皇上欲問前世、修因之事。我今不便言說。」武帝聽了,心中慚愧。又再問道:「寡人今拜你為師,緣何不說?弟子願聞知。」

志公回答:「我皇前世是個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見山間靈壇古廟,庵宇朽爛,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無人侍奉,自發起善心,將自己頭上草帽一頂,遮蓋佛身。佛以天眼見到如此善心,稱讚言:『善哉善哉!你如此貧苦,還不忘布施,甚為希有。現我讓你在來世,當一次人間之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你今生能得此福報也。」

梁武帝聽說後心中喜悅,想道:「一頂草帽就可以當皇帝,我今天要作更大的福也不難。」於是下聖旨遍行天下:五里建一庵,十里建一寺。時日一長,武帝反而生了大病,又去問志公和尚:「寡人今發大善,遍造庵宇,現在大興了善因,為何反加大病呢?」

志公回答:「我皇前世,用自己的草帽蓋佛身,乃是無意之中傾心布施,故得大福。而你這次是有求而為,且敕行天下,廣造庵宇,使天下百姓之力,為主上造庵,以此人人受苦,個個艱辛,諭旨磨殺世人,不知凡幾!所以天下軍民,盡皆怨嘆。雖是真命天子,難當萬民尤怨。所以說:你這次的施為實際上是造業。」

梁武帝聞說後,心中十分慚愧,再問師曰:「寡人的太子,遍身瘡疥,日夜不安,未知是何緣故?」志公回答:「皆因皇上此業累及於他。」

梁武帝蕭衍畫像。(公有領域)

資料來源:《逸史》、《龍城錄》、《宋史》、《梁武帝問志公禪師因果經》
@*#

-點閱【命運天定.撥開迷霧】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皇后與永曆帝感情非常好,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他們患難與共,相互扶持,將風雨飄搖的南明苦苦撐了十六年。示意圖。(公有領域)
    一個書生遭喪父之痛時,未婚妻被改嫁,赴考之日正是他失婚之時。後來他幸逢貴人,竟然幫他找回了未婚妻,挽救了婚姻。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呢?
  • 何醫生給兩人病情相似的人開了同樣的藥,結果卻大不同。他茫然若失地說:「今天才知死生在命,不在藥的功效,也不在醫生的技術啊。」從此閉門謝客,許多年不再談醫術了。
  • 粵語中有這樣一句方言:「財來自有方,唔使咁彷徨。吃幾多,著幾多都系整定噶。」意思是說:一個人發起財來自有它的方法,無須你煞費苦心地去籌謀。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都是註定的。本文的故事就能反映出這一點道理來。
  • 成公為人耿直,性好善良,老了就在水邊建了一座茅廬,以捕魚為生。有一天,天快黑的時候,有個穿著濕衣服的人,哭泣著走來,成公以為他是個掉落水中而爬上來的人,於是就叫他進來,準備辦了酒飯,要招待他吃一頓,暖暖身子。後來這兩「人」發生了一段「超人」而感人的故事。
  • 父親欠下巨債憂悶喪命導致家庭變故,一個豆蔻年華的女孩子和母親被騙入「瘦馬家」,等待她的是養肥後被出售的命運。直到「買主」來「挑貨」那一天,她才豁然明白!面對艱苦餘生,她怎樣選擇?屈從偷生?還是「寧做乞丐而死,而不受辱而生」呢?
  • 平日作人做事不貪不取、一塵不染的人,對人存一份厚道、一份好心的人,可能在經歷人生坎坷之後,得到豐厚的回報。請看本文講的兩個這樣的故事。
  • 亂世中,有人看似強盜,卻是地道的好人;有人看似好人,卻是真正的強盜。看故事吧!
  • 明末清初著名詩文作家王猷定說:「古往今來,因為琵琶彈得好而聞名於世的人多了,可沒有一個人能與湯(應曾)先生相比!人如果沒有至性,情感就不會深入專一,那怎麼能流傳後世呢?」湯應曾彈奏琵琶怎般地感人呢?
  • 清朝未年時,武昌事發,北京大亂。書生呂居翰家住北京,請求母親去避亂,他的母親說:「人心瓦解,清室固亡。但是也沒有什麼地方可去。假如革命軍是救民的,就不用避;假如是害民的,到哪裡也不能倖免。皇宮裡,京師內都還算安靜,我們家又窮,沒有必要去匆忙避亂。」呂生也就順從了母親的意思,後來亂兵來打劫,呂生怎樣在亂世中保住一家人和鄰人的平安又締結了良緣呢?
  • 世上之人,都以物質利益為交際原則,往往由於一錢之爭則至死不放,而陳國瑞和張翁兩人反而互相推讓,這樣的人在世上應是打著燈籠也難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