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拔罐,這個傳統中醫技術,已有數千年歷史。前美國國家男子足球隊運動防護與體能訓練負責人、運動防護系副教授蘇.法松指出,雖然現代西方醫學尚未研究出拔罐能起到作用的原因,但在實際治療中看到,拔罐確實帶來了舒緩肌筋膜疼痛、改善受傷部位循環和增加軟組織的活動度的益處。
拔罐與拔罐的好處
在沒有任何人向你解釋的情況下,如果你只是看到拔罐後留下的印子,可能會以為病人接受了不適當的按摩導致哪裡出了錯。雖然皮膚上鮮明的紫色瘀血可能會嚇跑醫療人員和外行人,不過這個東方的醫療技術可以有相當非凡的好處。
幾乎所有用來處理軟組織的治療法,都是靠壓力的原理來改變組織癒合中第一型與第三型膠原蛋白沉積的方式。例如徒手治療是藉由壓力來還原內臟的運動性和活動性,並且增加關節內液體以及深層筋膜內玻尿酸的黏彈性。
拔罐則完全不同。不像其他以壓力為基礎的手法,拔罐實際上是利用負壓,將皮膚和軟組織拉抬,進入塑膠製或玻璃製的罐狀容器中——至少在罐體的中央。雖然在罐緣之下確實出現了壓迫力,但在罐體中央下方產生的卻是牽張力。
拔罐可以使用玻璃罐來操作,在罐內壁擦上酒精,再置入一顆點燃的酒精棉球為罐體加溫,製造負壓。或者,也可以使用塑膠罐搭配手動的抽氣筒和罐頂的壓力閥來拔罐,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在罐內創造負壓。
Huber等人發現,利用玻璃罐加上酒精的方法,可以在罐內製造最大的負壓,但是利用抽氣筒則是最穩定的方法。他們也發現,使用抽氣的拔罐方式在使用者之間的信度很高(譯註:使用者間的操作穩定度較高)。對初學者來說,大概重複練習操作拔罐20次,就可以和專業的拔罐人員操作起來無異,這表示這個技巧很容易學習。
雖然拔罐的機械性效果很主觀——人們通常在被拔罐後感覺比較舒服——但是拔罐之所以有效的原因,目前還是未知。然而,拔罐確實對舒緩肌筋膜疼痛,改善受傷部位(反覆傷害或慢性傷害)的局部循環和增加軟組織的活動度有效果。
傳統中醫的醫者施行拔罐這個技藝已經超過2000年,人們相信拔罐可以改善阻滯的「氣」,並且使這個提供生命力的能量不受阻礙地暢行全身。
雖然西方針對拔罐的研究很少,但目前已經有幾篇研究提供了拔罐如何作用的資料。
針對拔罐的效用有兩個理論:一個是生物力學的理論,另一個是循環的理論。Tham的生物力學模型研究表明,在罐體內部中心點的位置組織張力最高,並且會延伸到罐體直徑零點四倍的位置,而罐緣下方是壓力所在的位置。以上這些資訊都還需要在人體試驗中被檢視。
這個由壓力轉變成張力的變化仍需要研究來檢驗在皮膚與拔罐器的交界是否有足夠的作用力,使沾黏或疤痕組織被破壞或重塑。除了罐體中心的牽張力,由壓迫力轉換到牽張力的轉換區域,以及拔罐與其他徒手療法和IASTM造成的直接壓迫力的比較,都還有許多資訊有待研究驗證。
骨骼肌肉彈性造影發現,在拔罐期間和拔罐後的組織僵硬程度下降,同時也發現股四頭肌在拔罐期間和拔罐後組織的壓力較小。骨骼肌肉彈性造影利用超音波偵測軟組織僵硬的程度。在下面的照片裡,你可以發現在拔罐期間和拔罐治療前,僵硬程度的變化:
拔罐改善血液循環、減少發炎物質
微血管循環的問題已經被研究證實是引起多數慢性疾病的原因。「微血管循環」指的是介於小動脈、微血管和小靜脈之間的循環,是人體最小的血管。
當微血管循環因為疤痕組織生成而被破壞時,組織可能就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流來幫助組織癒合與營養物質的傳遞。同時,也會影響微淋巴管的代謝,讓組織間隙的液體滯留在受傷部位,可能造成周圍組織的續發性傷害。
肌肉是透過再生和修復兩個綜合的機制來癒合。肌纖維的再生是藉由將衛星細胞分裂成肌原細胞,形成新的肌小管與受傷的肌纖維融合在一起。在受傷後,疤痕組織也會因為這個修補的過程而形成。上述的兩個過程必須取得平衡,肌肉才能夠有適當的組織癒合。
受傷後,藉由血管新生的過程,在受傷部位長出新的血管。這個組織的血管再生,對組織癒合非常關鍵。若是沒有足夠的血管再生,癒合就會受到影響,而且可能會導致慢性、反覆的肌肉拉傷。
當我們在某個區域拔罐時,血液會被集中到罐體下方的位置。一旦我們移除拔罐所製造的負壓後,健康的組織在有理想的微血管循環代謝下,聚積的血液會自然消散。然而,若是沒有好的微血管循環,因為負壓而聚積的血液就會停留在原處,於是我們會看見瘀血。
理論上,在拔罐之後,身體會對治療產生反應,藉由血管新生,生成新的小動脈、小靜脈和微血管來排除因為拔罐聚積的血液。身體需要多少時間代謝瘀血,取決於血管新生排除瘀血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同時,人體會透過自溶(autolysis)的過程代謝任何受損、廢用並且會在受傷肌肉中限制血流輸送的血管。
拔罐還可以藉由增加拔罐部位的血流來稀釋發炎物質。此外,一篇研究高血壓患者的南韓研究發現,拔罐比藥物更能改善血管血液回填。
在缺乏研究支持和科學證據的情況下,有時我們只能尋求科學原則的概念來指引選擇治療的方向。雖然血管新生的理論以及血管新生和拔罐之間的關聯性在研究上還未被證實,但在科學的角度來說這絕對是站得住腳的。
拔罐減輕持續的疼痛
在疼痛理論的角度,拔罐可能可以藉由門閥控制理論來降低疼痛。近期Walker等人的研究針對一項觸覺敏感的神經纖維的新發現做討論,此觸覺敏感的神經纖維名為「C觸覺傳入神經纖維」。
C觸覺傳入神經纖維會被慢速、力量輕微的觸摸所誘發,而且誘發此神經實際上可以抑制疼痛,和眾所周知負責傳遞痛覺的C神經纖維剛好相反。刺激這條神經纖維可能同時也會刺激催產素的分泌,這是一種能讓你「感覺良好」的荷爾蒙。上述提到的可能機制,將在未來讓拔罐、徒手治療和疼痛控制的研究成為一個很有趣的領域。
拔罐可能可以正面地影響一些身體的小系統。首先,拔罐可以刺激周邊神經系統。有時候,在一些誘發高度疼痛的創傷之後,感覺神經接受器會失常。此時,拔罐給予身體的刺激或許可以是個系統重置的按鈕,重新校正疼痛受器,因此能夠降低持續性的疼痛感受。拔罐也可以藉由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來降低疼痛。拔罐療法帶來稱為充血的大量血流,被認為可以誘發大腦釋放阻斷疼痛的神經傳導物質。
從拔罐的恢復時間,看出運動員的健康狀態
一般而言,拔罐造成的瘀血大約需要3~10天的時間才會消散。理論上,恢復期的長短是根據每個人整體的健康水準而定,這個水準說明了自我療癒的能力。
事實上,我們可以利用恢復的時間,當作預測運動員健康狀態的方法。當拔罐的瘀血在3天內就消退時,這告訴我們這個人整體的代謝系統應該是運作良好的,而整體的健康狀態也不錯。然而,若是拔罐的瘀血花了超過10天以上的時間才消退,則可能表示這個人在恢復上大概需要更長的時間。若真是如此,我們可能要進一步詢問他的活動、營養、睡眠和補水情形,以及是否有抽菸習慣,這些都有可能會影響人體癒合的能力。
當我們用拔罐給予外來刺激時,人體也可能會無法將血液帶到某個區域。比如有時可以看到,在四個罐體中,只有三個出現紅印,有一個罐體的內部卻是白的。
就理論而言,這個區域的局部循環太差,以至於即使給予外部刺激,人體仍然無法將血流帶到拔罐部位。這可能是比拔罐後瘀血更糟的狀況。這種情況下,拔罐後仍然泛白的區域就會和運動員的疼痛有所關聯。
拔罐技巧
我會根據運動員的需求、限制、拔罐經驗以及傷害類型或傷害具體的情況,使用三種主要的拔罐方式。
當然,在你操作任何技巧之前,你必須完成適當的訓練,以讓自己有能力操作這些漸進的拔罐技術。不要做出超出自己專業範疇的事。
• 留罐法
• 滑罐法
• 動態留罐法
摘自《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 臉譜出版
· 一推一拿 脫臼骨折復位?神奇的中醫正骨法
· 中醫師非洲行醫 一個月讓非洲人瘦下五六公斤
· 古代中醫手術很發達 為什麼會失傳?
責任編輯:李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