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色彩的奧妙(上)

作者:Arnaud H.
五行的顏色與它們之間的生克關係。(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4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不同的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色彩。這些色彩帶給人的不僅是表面的視覺感受,還承載著民族或國家的歷史底蘊與傳統內涵。不過,在當今現代化了的人文環境中,真正的傳統雖然與大眾的普遍認知似曾相識,但又有所不同,其中不少甚至大相逕庭。由於各地傳統色彩豐富多樣,種類龐雜,在一篇文章中實難盡述,因此本文只針對讀者們比較熟悉的幾種顏色略微舉例,並與大家一同探尋這些色彩的奧妙。

五德與五色

在現代中國人的觀念裡,談起傳統色彩,很多人可能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紅色。不少人認為紅色是喜慶的顏色:人們結婚時會在房屋裝飾大量的紅色,新郎、新娘都穿紅色的婚服;過年的時候,人們會在紅紙上寫春聯;各類慶典也都習慣於做成紅色基調的……且拋開紅色政權出於政治原因對所謂「中國紅」的宣傳不談,在許多人的腦海中,紅色彷彿被賦予了極為正面的內涵,他們確實認為紅紅火火就是大吉大利的傳統象徵。

然而,如果研究一下中國的古代文化就能發現,中國傳統的三教中,無論是中正平和的儒教、清靜無為的道教,還是四大皆空的佛教,都與現代這種極具視覺刺激感的大紅色格格不入。中國自古以來各個時代的色彩基調或莊嚴,或平和,或古樸,或高雅……但都不會如此激烈刺眼。中國人內斂的民族性格與眩目的大紅色相比,給人的感受可謂天淵之別。

那麼,到底什麼顏色才是中國的傳統色彩呢?

這裡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在五行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說,叫作「五德終始說」。不過,儘管在歷史上影響巨大,但今天可能很多人根本就沒聽說過,因為大量傳統的文化在中國這幾十年來一直被定性為「封建殘餘」,視為「糟粕」,導致不少很基礎的東西都被棄若敝屣了。

「五德終始說」裡的「五德」是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所代表的五種德性,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而「終始」則表示「五德」周而復始循環運轉的意思。此學說最為著名之處在於它從五行生剋的角度對朝代的更替進行了解釋,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根據這一理論,一個朝代之所以能統治天下,是因為得到了上天賜予的五德中的一德,統治者因為此德而受命於天,所以才能成為天子。而當其德逐漸衰弱,朝代便難以繼續維持統治,這時就會有下一朝出現,持有五德排序中的下一德,取代原來德行衰弱的舊朝。

舉個具體例子,鄒衍認為:「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昭明文選》李善注引)按照五行生克來講: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所以每朝都取代了前一朝。到了後面秦始皇一統諸國,便是以水德君臨天下。按鄒衍的理論,周為火德,因此到了秦朝,就是水克火。

隨著歷史的發展,後面又出現了以五行相生來承接前朝的理論,然後又有其它建立在生克理論基礎上的變體理論……由於和本文所探討的重點關聯不大,就不多講了。

「五德終始說」在歷史上被廣泛承認,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歷代官方都會正式討論並確定其德運,昭告天下。這是因為,即使某方勢力能以強大的武力推翻前朝,但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擁有必須的德性,乃是受命於天的正統,也難以服眾,無法長久,所以它也是這些朝代闡釋其統治合法性的基礎理論依據。元、明、清三朝官方雖然不曾正式宣告其德運屬性,但從明朝開始的皇帝都稱「奉天承運皇帝」,也是源於這種思想。

五行的顏色與它們之間的生克關係。(Shutterstock)

不同的朝代對應著五德之中不同的德性,而傳統文化裡的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在色彩上分別對應著白、青、黑、赤、黃這五種顏色,因此,不同朝代所尊崇的色彩也就各有不同。像前面所述,秦滅周,認為是順應天道,以水克火,而水所對應的顏色是黑色,秦朝便以黑色為尊,那麼秦朝皇帝穿的朝服就採用了黑色。《史記·秦始皇本紀》也佐證了這一點:「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同樣道理,唐玄宗李隆基在《封泰山玉牒文》裡寫道:「天啟李氏,運興土德。」從中就能看出,唐朝是土德,因此唐朝崇尚黃色。不過,崇尚黃色卻不意味著家家戶戶誰都能穿黃衣服。恰恰相反,作為皇室專用的色彩,民間是不允許穿的,否則豈不成了「黃袍加身」?

在崇尚火德的朝代裡,服飾的顏色就有赤色的,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染色工藝的特點和對刺眼色彩的排斥,古代的赤色完全不同於今天刺眼的大紅色。嚴格說來,古語中的絳、赤、朱、丹、紅、緋、茜等色都是不同的顏色,傳統赤紅在色澤上要暗淡柔和一些,相對容易讓人眼接受。以明清皇宮為例,宮牆上的硃砂紅其實是介於橙色和紅色之間的一種顏色,而且色澤更灰,並非現代的大紅色。同時,如果崇尚火德之赤,那麼就不是誰都能隨便用的了。試想一下,平民百姓能穿和皇上同樣顏色的衣服嗎?所以與其他朝代相比,對這種色彩的限制就更多了。

舉個例子,明朝官方雖然不曾正式昭告天下其德運屬性,但在不少公文中也都談到了明朝是以火德立朝,比如明初大臣劉辰在《國初事蹟》中就有「太祖以火德王,色尚赤」的明確說法。明朝在色彩上崇尚火德之赤,因此不得濫用。紅色系按色澤的區別被劃分為多種不同的紅,對使用的場合與階層都有詳細的規定。民間是禁止使用正赤色的,普通平民想用紅色只能使用桃紅之類較為淺淡的顏色,在少數重大儀式上才能根據情況放寬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紅」與現代中文中的「紅」並非同一概念。東漢的《說文》裡有解釋:「紅,帛赤白色也。」也就是說,古文中的「紅」其實是一種粉紅色,而不是今天人們印象中的紅色。不過,為了便於現代讀者們理解,筆者在後文中仍然按照現代人的觀念,將絳、赤、朱、丹等色統稱為紅色。

另外,從更高層次看,歷朝歷代下世書寫歷史,留下文化,各朝所帶來的文化本身來源就不同,所體現的色彩自然也不一樣,這也是傳統色彩多元性的表現。因此,五德與五色理論只是世間一定層面的解釋,而並非根本。

由於各朝所崇尚的顏色不同,所謂「紅色是傳統喜慶色」的說法便不能成立了。商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個時代的人認為紅色是血的顏色,象徵著死亡,所以紅色就成了當時辦喪事和葬禮時所使用的色彩。

古人結婚時穿的婚服也是同樣的情況。在不同的時代,黑、白、深、淺、青、赤等諸多顏色都出現過,而且中國古代鮮有聽說新郎新娘全像現在那樣到處都裹成紅色的。大多數時候,即使有穿紅的也只是一方,因為男女有別,古人對此更為講究。

再如春聯,其起源眾說紛紜,經過漫長的歷史逐漸發展成類似今天的樣子,但原先也不是寫在紅紙上的。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一些亞洲國家自古就繼承了過年或者立春的時候貼春聯的習俗,延續至今。比如韓國人也貼春聯,大家都能看到他們大多使用白紙黑字。

中國人對紅色春聯的印象是從明朝開始的,文人們在色澤較淺的紅紙上寫春聯貼在牆或門上。從色彩學上看,這種顏色只作為對周圍環境的點綴色來使用。

但到了清朝,皇宮裡寫春聯卻不用紅紙。據《清稗類鈔》記載:「大內宮殿春聯,例用白絹,由​翰林謹書呈進。」今天不少人到故宮遊覽,看到裡面白色的春聯覺得驚奇,因為這有悖於他們以為紅色春聯才是傳統的觀念。

另外,中國傳統的宗教場所,例如古代那些庵觀寺院的春聯一般都是使用淺黃色的紙張,也不用紅色。

忌諱之色

從正史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人並非世代崇尚紅色,尤其是現在的大紅色,以古代的染色工藝更難見到。而在民間流傳下來的一些習俗中,看似被許多人當作吉利象徵的紅色,卻有不少禁忌和講究。

很多懂民俗的人都知道,民間盛傳錢包不能是紅色的,否則會破財。對於這個說法,各種解釋都有:有人說因為紅色屬火,在五行生剋中火克金,所以紅錢包克金錢;也有人說紅色隱喻「赤字」,也就意味著容易把錢花光,或者血本無歸……是不是這麼回事另當別論,但人們不會無緣無故就對一種顏色有這些忌諱。從心理學上看,想必人們在潛意識中一直對它抱有防備心理吧。

在住宅方面,大多數風水師都反對家裡放置太多紅色的物件和圖畫,導致五行失衡,破壞家中的風水格局,有損住戶運勢。心理學家也認為大量的紅色容易使人情緒暴躁,不建議人們過多接觸這種顏色。而醫生們則從健康角度出發,反對把紅色作為房屋裡的主色調。因為長時間處於紅色的環境中,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引發一些相關疾病,危害健康。

人們彷彿對紅色有一種本能的警惕與提防,並將其運用到社會生活中,比如,路上紅色的標識大多都表示危險或禁止。有研究認為,這或許與人類在大自然中積累的經驗相關。在自然界,無論動物、植物還是昆蟲,雖然不是所有的,但確實很多鮮紅色的生物都有毒。因此,人們看見鮮紅色外表的生物總會感到危險,從而引發對這種色彩的本能警惕。

在文化上也有類似情況。中國民間素有「丹書不祥」這一說法,意思是收到用紅筆寫的信不吉利。所以今天也有人說寫信不能用紅筆寫,因為絕交信裡的字一般都是紅色的。

這種說法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古代衙門紀錄死刑犯的名字時,就是用紅筆書寫;另外,民間還有閻王慣用硃砂筆勾劃生死簿之說。這也導致了不少人認為用紅墨水寫別人的名字意味著詛咒那人去死。

民間還盛傳紅色容易招鬼,所以一些老人不讓家人在夜間穿紅色的衣服。傳言是真是假不去說它,不過這裡牽扯到一個許多人都不太了解的古代文化,就是中國早期古籍中所描述的鬼怪很多都是紅色的。

比如唐代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卷六裡描寫了一個鬼的樣子是「膚體赤色,身甚長壯」;東晉的《靈鬼志》中,也談到「一赤鬼,長可丈許」;東漢的《論衡》中則有「人見鬼者,言其色赤」的記載。

不僅如此,很多鬼還喜歡穿紅色的衣服。《太平廣記》第三百一十九卷中就講述了一人被四五百個鬼包圍,它們「皆赤衣,長二丈」,後來由於被圍之人一心默念北斗,那幾百個紅衣鬼認為此人「正心在神」,便放過了他。

不但身上是紅的,鬼的攻擊手段也是紅色的。《論衡》卷二十二·訂鬼篇中有「鬼、毒同色」之說,所以鬼發出的毒性攻擊也是紅色的;文中描寫其「弓矢皆硃彤」,則是說連它的武器都是紅色的……

以上種種實例都足以表明,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沒有現代人想像的那麼吉利。當然,作為色譜中的一員,紅色也不應該受到歧視,因為色彩有不同層次的區別,在不同的層面,其內涵也完全不同。由於這裡講的只是在世間民俗層面的表現,所以與更高層次中的紅色完全不是一回事。@(待續)

(點閱【傳統色彩的奧妙】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說起修煉,對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不論是遠古時期黃帝的乘龍飛升,還是秦始皇、漢武帝對神仙的篤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與各朝各代的修煉者所留下的事蹟息息相關。就連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煉者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與修煉人有關的地名。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