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普桑特展報導

《普桑與神》Nicolas Poussin(上)

作者:周怡秀
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自畫像,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9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長期以來,十七世紀的法國繪畫大師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一直被視是一位「哲學畫家」。他的繪畫作品總是蘊涵深刻的思想,深深吸引著崇尚心靈智慧的觀眾。普桑也是個嚴格自律的人,他強大的精神力量來自其道德堅持,而他自由的想像力又能和他的畫藝相得益彰。四個世紀以來,美術史學家都認同這位法國畫家具有強大的精神性,但是如何形容他在作品中的靈魂特質,則眾說紛紜。這位莊重樸實的古典畫家,也是偉大的基督教詩人;是聖奧古斯汀的虔誠讀者,又是能夠跳脫教條的自由思想家。對一般的觀眾而言,底蘊如此豐厚的普桑不免高深莫測。2015年巴黎盧浮宮的特展「普桑與神」正好為觀眾揭開普桑藝術的面紗,在呈現作品的同時深入詮釋作品,特別是讓社會大眾認識普桑藝術最動人的面貌,即他的「神聖(宗教)繪畫」。

此次展覽匯集繪畫和素描等,集合起來分為七個段落﹕普桑與羅馬天主教會、聖家族、基督教友的情義、命運與天意、基督與摩西的形象、神聖風景畫的問題。

普桑1594年生於巴黎──魯昂之間的雷安德里(Les Andelys),年輕時即受到羅馬天主教提倡的藝術觀點吸引,在1624年移居羅馬,在當地學習、工作,在1620年代晚期已獲得成果。1640年,名聲遠播的普桑被法國首相李希留召回到巴黎,成為路易十三的首席畫家。然而他的優渥的地位卻引起其他藝術家的忌妒與敵意。普桑對這些矛盾和鉤心鬥角感到厭煩,決定離開權力是非圈,回到羅馬按自己的節奏與自由意志,創作出自己獨具詩意與哲思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宗教題材占一半以上,1665年死於羅馬,葬在聖羅倫佐.路齊拿教堂。

展覽以一幅普桑的自畫像作為開始。

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自畫像,1650年,油畫,高98,寬74公分,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1650年5月29日,普桑將一幅自畫像展示在巴黎的朋友湘特路(Paul Fréart de Chantelou)眼前。畫中人身穿黑袍,神情嚴肅,以堅毅的眼神凝視觀者。他手裡握著一本素描簿,似在提示素描在美術上的重要性。右手小指上,戴著一隻金字塔型的黑色鑽戒,象徵著忠貞與永恆不變(constance)。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中的一位側面女性人物:她冠冕上鑲嵌的不是寶石,而是一隻眼睛——這個不尋常的元素點出了繪畫的視覺屬性,也用來比喻洞察事物的慧眼;女神則象徵繪畫的「神性」,意指繪畫來自神啓。普桑似在以此明志,自我定義為一位具有思想、使命感與意志力的畫家兼哲學家。

繪畫與性靈

「哲學畫家」普桑深受文學滋養,對於他所描繪的詩文內容特別具有敏銳的感受。他經常從奧維德(Ovide)的《變形記》(Métamorphoses)中尋找主題,對於古代的傳說與美德深深著迷。然而普桑不只畫熟睡的山林仙女或古代偉大史詩,他也繪製如《七聖禮》(Les sept sacrements)這樣的宗教題材。然而,信仰卻是普桑作品中最被忽略的一方面。事實上宗教作品占了普桑藝術最動人的一部分,也體現出畫家個人對「神」的沉思和領悟。普桑也是唯一能以詩意將傳統中「神聖」與「凡俗」二者調和的藝術家——他在聖經題材中融入古代的象徵符號與寓言,又以基督教的內涵潤飾、豐富了世俗題材,形成了一種原創的藝術綜合體。

普桑與羅馬天主教

羅馬天主教廷於特倫會議後的反宗教改革運動,在藝術方面也祭出一套標準和要求,使藝術自此成為對抗新教威脅、爭取人心的工具。相對於新教視宗教繪畫與雕刻為「偶像崇拜」,天主教廷更鼓勵藝術家們創作出生動、效果強烈的神聖景象,以期感動信徒,使他們感到神的真實存在,特別是呈現狂喜(extase)、神祕體驗、神跡等超常題材。於是普桑在這波反宗教改革潮流的影響下,創作了如1650年的《聖母升天》(L’assomption de la Vierge)、1657年作的《羅馬的聖法蘭蘇瓦顯現》(L’apparition de Sainte Françoise Romaine)等。(畫中羅馬保護者聖法蘭蘇瓦,兩手抓住瘟神射出來的的箭,遏止了疫情。而後方被驅逐的瘟神還帶走了幾個最後的犧牲者。)但是,普桑仍然與教廷官方藝術家們保持了距離而走個人路線,不僅在題材選擇上,處理方式上亦然。他的藝術中,神的顯現較為「抽象」,多以暗示性手法呈現。

普桑《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1650年,高57,寬60公分,盧浮宮藏,是普桑最有名的宗教作品之一。(公有領域)
普桑《羅馬的聖法蘭蘇瓦顯現》Saint Frances Announcing the End of the Plague in Rome,1657年,高120,寬101公分,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祭壇畫大師

普桑雖然以畫架油畫聞名,但是他也為重要的場所的主祭壇畫了不少祭壇畫,比如從樸實的巴黎St. Germain l’Auxerrois教堂內的聖丹尼禮拜堂,到華麗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內聖伊拉斯莫斯禮拜堂的祭壇畫。畫展中展出1620年至1641年創作的六幅祭壇畫。對於他的近二百五十幅作品而言,數量不多,但它們都是位於最重要或意義非凡的地點,像聖母院、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聖日耳曼昂雷城堡內的家禮拜堂,和巴黎的耶穌會士(Noviciale des Jesuites)教堂等等。

如1641年完成的《聖方濟‧沙勿略的奇蹟》(Le Miracle de Saint. François Xavier)就是為耶穌會教堂創作的,它是普桑繪製的最大的祭壇畫。畫面表現一個日本女子被前往傳道的耶穌會修士聖方濟‧沙勿略和醫生阿爾梅達(Luís de Almeida)救活的盛事。畫面上方表現耶穌從神性榮耀中顯現出的光輝偉大形象,效果震撼。

普桑《聖方濟‧沙勿略的奇蹟》Le Miracle de saint François-Xavier ou Saint François-Xavier rappelant à la vie la fille d’un habitant de Cangoxima au Japon,1641年,高444,寬234公分,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聖伊拉斯摩斯的殉道》(Le Matyre de Saint Erasme)繪於1628年,是普桑為裝飾聖彼得大教堂的伊拉斯摩斯禮拜堂而繪製的祭壇畫,也是他在羅馬的第一幅公眾作品。畫面描寫伊拉斯摩斯主教因為拒絕敬拜羅馬神像而遭開膛極刑(註一)。傾向古典的普桑將原本激烈殘暴的場面以內斂手法處理,如前景受刑的聖者在痛苦中仍保持了平靜和尊嚴,明亮的色調也淡化了血腥與殘酷。上方的小天使帶著象徵榮耀與勝利的花環與棕櫚葉前來迎接,意指天國屬於為真理、正義而受迫害的堅定信徒,這是符合羅馬教會藝術宗旨的作品。

普桑《聖伊拉斯摩斯的殉道》 The Martyrdom of St Erasmus,1628年,高322,寬189公分,羅馬梵蒂岡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聖餐儀式的建立》(L’Institution d’Eucharitie)則是1641年普桑為聖日耳曼昂雷城堡王家禮拜堂所繪﹕描寫耶穌在最後一次和門徒共進晚餐時,預告了自己將受難,並將象徵自己的血與肉的酒與麵包在敬神後分給門徒,以自己的犧牲與門徒立約,要求他們傳播福音,救度更多的人。

普桑《聖餐儀式的建立》The Institution of the Eucharist,1641年,高325,寬250公分,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聖家族

《聖家族》或《聖母子》題材,像是普桑一生的使命與奉獻一般,不斷重覆創作並更新它的面貌。這系列的作品共同的特徵是﹕非敘事性的畫面、靜態莊嚴的人物組合,呈現出超越時間的永恆美感。作品就像音樂般一系列人物組合與場景設計的變奏曲。普桑在構思畫面時,常常用許多小蠟人置於一個盒子內,投射光線,每次移動位置,改變視角、姿態,認真從這些變化中學習總結光線的效果,這種方法幫助他抓到整體的和諧感與顏色對比關係。

《階梯上的聖家族》(La Sainte Famille)是這系列中最受好評的一幅,聖母抱著耶穌幼童,而小施洗約翰正將一枚象徵原罪的蘋果遞給耶穌,救贖的涵義十分明確。聖伊麗莎白在左邊守著施洗約翰,右側背景陰影中,正在記錄的聖約瑟陷入沉思。這幅是均衡完美的古典主義作品,增減一分都可能損及整體的諧和與平衡。(待續)

普桑《階梯上的聖家族》(The Holy Family on the Steps),1648年,高69,寬98公分,華盛頓國家畫廊收藏。(公有領域)

註釋:

註一:左方老者手指著異教神像是海克利斯,間接說明了慘劇發生在崇拜大力士赫拉克利斯(又譯海克利斯)的羅馬暴君馬克西米安統治時期。

(主要參考:盧浮宮《普桑與神》畫展 館方畫冊)

——轉載自《藝談ARTIUM》https://artium.co/zh-hant/node/7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普桑與神》Nicolas Poussin】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