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二十四節氣‧冬至節

賀冬至節俗 展現天人合一的內涵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1374
【字號】    
   標籤: tags: , ,

冬至是天上、人間交會的重要時分,中華傳統文化為什麼非常重視「冬至」呢?因為它是二十四節氣中領頭的節氣,上古最早的曆書的年從冬至這一天開啟。中華傳統文化、民間生活節令和冬至這一天有著不可分離的關聯。

今日一陽生

古書說冬至有三個意思:「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都指出「冬至」這一天,遠離北半球的太陽將要開始回歸了,此時也是天地間陰氣消、陽氣長的轉換點,因此在古早的《大戴禮記‧夏小正》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日冬至,陽氣至」。

杜甫詩句詠冬至「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人們度過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夜之後,白晝將漸長,預告著春天就在不遠處了。迎來陽春,這是人間喜盼冬至的共同願景。

冬至,天地一陽生,一元復始。 (大紀元後製/Pixabay)

天上冬至日 人間冬至節

冬至日一陽生,陽氣周而復始。從周代到漢初,把冬至日作為新年的第一天,所以古來冬至也叫「初歲」。[1]現在民間還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有些地方就說:「吃了冬至湯圓就長一歲了」,就是從古曆法流存下來的諺語。

在冬至這個大日子裡,什麼是最重要的大事?中華民族是神的子民,奉行「天人合一」的生活準則,因此在一元復始的冬至這一天「祭天」就是歷朝歷代最重要的事。

圜丘是舉行冬至大祭典的天壇,天子率領百官在這裡敬祀昊天上帝、祭社稷、祭人鬼,歷代都敬慎地承襲著這種禮制。[2]在地方上,要祭祀社稷;家家戶戶則祭神、祭祖。中華兒女懷著敬畏、感恩之心過了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迎來萬象更新,一年復始的新年元旦。

漢武帝時,校正曆法制定太初曆,新年的起始日改為立春,冬至則成了冬至節,也稱為「亞歲」。

明憲宗繪 冬至一陽圖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冬至節俗

冬至在中華民族中擁有悠久的歷史,當然節慶民俗也很多。從古至今,種種冬至節俗,溫暖了冬日裡的心,也讓冬至的生活多采多姿,還有「補冬」這一幅溫暖的風景。而種種節俗都離不開哪一脈共同的核心精神呢?

偃兵息鼓  返鄉過年團聚

漢朝時,冬至日偃兵息鼓,百官放假靜休養身,朝廷停止議政,官府不聽事,舉行歲終大祭,放五天返鄉假,允許地方小吏和民間都放假宴飲送冬。冬至後邊關也關門了,所以人們要趕冬至前返鄉。民間家家戶戶舉行歲終大祭,家人團聚在一起祭祖、宴飲慶冬至。[3]

宋代人是以過年的心情過冬至。他們家家戶戶都拿出積蓄備辦新衣新帽,同時互相祝賀,聚會玩樂。市場熱鬧無比,官府在冬至節開放「關撲」,允許民間比賽輸贏。有的習俗流傳到明清[4],徐士鏡《吳中竹枝詞》唱:「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到了清代,在蘇州(吳中地區)仍然保留冬至穿新衣、戴新帽互相賀節的「過年」節景。

藥膳補冬  古老「補帖」

冬至正是一年中最嚴寒的時候,冬天「養藏」是中國最古的醫書《黃帝內經》留下來的,合於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養生方法。現在大家都熟悉的藥膳「補冬」,最早的「補帖」是怎麼來的呢?傳說是東漢時,醫聖張仲景留下來的「處方」。

張仲景(150年─219年)是東漢的臨床大醫家,出生於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唐代甘伯宗《名醫錄》(亡佚)記載張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 」

東漢末年世局非常動亂,瘟疫大流行。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河南,為鄉民醫病,日夜繁忙。冬天,他看到白河邊上住著一群貧窮的鄉民,兩隻耳朵都凍爛了,心中牽掛他們,於是研製出了一個藥膳處方,叫「祛寒嬌耳湯」,「嬌耳」是包著袪寒藥材和羊肉的「餃兒」。他在冬至日到過年期間,讓徒弟搭了棚子,架上大鍋煮「祛寒嬌耳湯」,施食給窮人幫他們「安耳朵」。到了現代,中國北方逢冬至吃水餃的習俗傳說是這樣來的。而且餃子諧音「交子」,冬至夜吃水餃含有交子月子時的心意,迎接一元復始的第一道陽氣!

南朝時還流行冬至日吃赤豆粥,用來攘除疾疫。[5]南宋都城臨安人流行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用來祭祀祖先,後來逐漸盛行開來成為節俗。[6]餛飩和餃子的材料做法類似,餃子在明代之前也稱為「餛」。 所以,那時候的「餛飩」和「餃子」也可能是不同地方的叫法。

「餛飩」一詞和「混沌」諧音,餛飩形狀白麵皮包著一團餡,象徵天地渾沌之象,傳說冬至吃餛飩是紀念中華始祖盤古在「混沌」中誕生。上古時,冬至日象徵新歲的開始,而盤古開天則是帶來中華民族的誕生。吃餛飩表示祝賀初生、新生的意義。

 吃湯圓 過年添歲

中原南方的冬至食俗以湯圓為代表,吃紅白兩色的「冬至圓」具有迎新歲的含意:圓圓的湯圓象徵天,象徵冬至太陽;「圓」諧音「元」,帶有「一元復始」的含意;紅白兩色的湯圓,象徵天地陰陽交泰。冬至祭祖之後,全家團聚吃湯圓,稱作「添歲」,就是迎新年了,所以俗諺說「吃了湯圓長一歲」。湯圓還有很多種叫法:牢丸、牢九、湯糰、團子、圓子、粉角、丸子等等都是湯圓的別稱。

俗諺說「吃了冬至圓長一歲」。(Shutterstock)

「貼身」暖心習俗  為翁姑獻襪履

三國時代,在冬至節有個很暖心的「貼身」的習俗──「獻襪履」。媳婦們在冬至送鞋送襪給公公婆婆(舅姑、翁姑),祝頌長輩冬至迎福、納祥。[7]這種習俗古代就有,不僅在民間,在宮中也有,臣子獻履貢襪,祝頌國家亞歲(冬至)迎祥,冬至納慶。送的鞋襪不僅講究實用保暖,還講究造型和圖案花樣美觀,鞋面宛若一幅賞心悅目的刺繡畫,媳婦的手藝帶給家中長輩溫暖好心情。

消寒圖  迎春遊戲

古代到清朝都有冬至日開始「數九」迎新春的習俗,也發展出「九九消寒圖」的遊戲,受到雅士和童叟的喜愛。

南北朝的人們從冬至日開始「數九」迎春,數完九九八十一日,寒冷的冬天就到盡頭了,迎來百花盛開的「春分」。其實,這種數日子迎春的民俗遊戲從先秦時代就有了,那時是從冬至開始數四十六日,迎來「立春」。[8]期待春天是人間世世代代共同的心願。

到了清代時,數數演變出「九九消寒圖」的雅趣遊戲。

「九九消寒圖」的詩句多是九個字,而且每個字都是九劃,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還有圖畫的「消寒圖」,如盛開八十一朵梅花的梅樹,還有文圖並茂的消寒圖,配上押韻的「九九歌」,講述歷史故事與典故。

從冬至這一天開始,每天在「消寒圖」添一筆或畫朵花,期間歷經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畫完八十一筆,圖文完成了,也就進入春滿人間的春分時節了。

清 乾隆御題 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清宮舊藏。(公有領域)

冬至一陽生!人間慶賀冬至展現種種的民俗風采,在中華傳統文明的照耀下,人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都緊緊圍繞著「天人合一」的節律,獻上敬畏天地神明的虔誠。年復一年,依循禮儀節度敬賀冬至,祈願得到天神的祐護,一元復始迎接新春的活力與希望!

註釋:
[1]《史記‧天官書》就記載:「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
[2]《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3] 見《後漢書‧志‧禮儀中》和蔡中郎《獨斷‧卷下》記載。
[4]《東京夢華錄‧卷十‧冬至》原文:「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5]《荊楚歲時記》說:「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
[6]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提及:「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也提到:祭祀以餛飩祭祀祖先。
[7]《太平御覽‧卷二八‧時序部‧冬至》:後魏崔浩《女儀》說:「近古婦人,常以冬至上履襪於舅姑,踐長至(*冬至)之義也。」
[8] 《管子》記載:「冬至之日始,數四十六日,冬盡春始」。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養生重點在於閉藏、養藏。對應到我們的人體,立冬就是開始要讓身體潛藏、養精蓄銳的時節,看冬天養生保養六招。
  • 「九九」也是陽數之極,九九歸一,滿溢又將還原,黃金之秋將逐漸褪色,所以「重陽」也是個陰陽變化的關鍵日子。在古時的九九重陽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賞景、感恩祈壽和避厄的風俗,也是今天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曲。
  •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展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教稱「盂蘭盆節」,從南北朝時代就有以「盂蘭盆會」超度的作法,後來的歷代也很盛大。「盂蘭盆會」怎樣慈悲救贖?怎樣探涉了生命遭業報時的救贖呢?
  • 從立秋節氣應節的成語中,能否學得應變的處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葉落,迎來立秋節氣!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也是多變的季節!古人從秋天的節氣物候,得到許多感觸,化作成語,也教給後人許多應變預防的功課。在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們要如何應變保安呢?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