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善傳出去:貴格會畫家本傑明‧韋斯特的故事

(YVONNE MARCOTTE 撰文/吳約翰編譯)
本傑明·韋斯特在1816年的作品《本傑明·富蘭克林從天空汲取電能》局部。石板、油畫,13.4英寸x10.1英寸。費城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1784年,當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借錢給某人時,他提出了一個要求:「爾後如果你遇到另一位身處相似困境的老實人時,你就把這筆錢借給他,代替償還給我的錢」。換句話說,富蘭克林不想拿回借出去的錢;相反地,他希望借錢的那個人,也以同樣的方式去幫助需要的人。

美國早期藝術家本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1738─1820)與富蘭克林有著深厚的友誼。韋斯特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基督教)貴格會社區(Pennsylvania Quaker community,譯註: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長大。貴格會實行互助與信任,韋斯特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受到這些善良人的影響。他也始終銘記在心。

北美洲的原住民教韋斯特將河岸粘土與熊脂(古時美洲人常用,類似豬油)混合,製成繪圖的顏料。當時賓夕法尼亞殖民地一位有影響力的人士很快就看到了韋斯特的天賦。製槍工匠威廉‧亨利(William Henry)將韋斯特納入麾下,鼓勵他創作一幅版畫。這幅作品引起了費城學院教務長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的注意,他提供韋斯特進修的機會,並將他介紹給殖民地的重要人士。

富有的賓夕法尼亞商人看到這位擅長繪畫的年輕貴格會教徒很有前途。兩位殖民地重要人物,費城市長暨省的首席大法官威廉‧艾倫(William Allen)和費城學院教務長威廉‧史密斯,幫他支付了前往意大利受訓的費用。在意大利,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學習意大利大師們的繪畫技巧。除此,他還研究藝術評論家約翰‧溫克爾曼(Johann Winckelmann)關於新古典主義的理論,以及他藉由研究古典藝術對理想的美的追求。

本傑明‧韋斯特的作品自畫像,約1763年創作(1776年本傑明‧韋斯特再次繪製)。油畫。國家美術館;目前典藏於巴爾的摩美術館。(公有領域)

韋斯特從英國殖民者約翰‧沃拉斯頓(John Wollaston)那裡學到了更高階的繪畫技巧。 這些技巧包括熟練繪製緞面織物和杏仁狀眼睛等。

移居倫敦的美國人

韋斯特於1763年移居倫敦並定居下來。在他抵達之際,當時的倫敦可以說是個非常時髦的城市。到1768年,英國王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成立,約書亞‧雷諾茲 (Joshua Reynolds) 擔任第一任院長。當時的英格蘭出現了很多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創作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包括:托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當然還有約書亞‧雷諾茲。

韋斯特以新古典主義風格繪製歷史場景,在倫敦開始成名。然而,他還需要替有錢的貴族繪製個人肖像賺取家計。這些貴族很欣賞他天生的魅力和才華。 很快地,他獲得國王的注意,開始為王室繪製肖像。

韋斯特後來成為喬治三世國王(沒錯,就是前任英王喬治)最喜歡的畫家之一,喬治三世最終任命他為繼雷諾茲之後的第二任王家藝術學院院長。

下去

當韋斯特在倫敦聲名大噪時,他依然記得要將他擁有的福氣傳遞下去。他協助前來英國求學的三個世代的美國藝術家都能獲得諮詢、學習和結交朋友。韋斯特提供了一切支援,從建議、指導、食物到金錢都有。也經常提供他的工作室助理的職務幫助需要的藝術家。此外,他的住家和工作室收藏了大量古代大師作品,以及古典雕塑品。年輕藝術家們剛好可以一次飽覽並研究這些藝術,因為當時這樣的公共收藏並不存在。

前來向韋斯特求助的藝術家既沒有很好的繪畫技巧,也沒有成功的藝術職業生涯。韋斯特利用他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培育和指導這些向他尋求幫助的藝術家。根據國家美術館網站有關韋斯特傳記,他教導藝術家們「複雜的多重構圖,以及運用古典高難度的罩染技法(glazing techniques)」。在他的指導和建議下,這些年輕藝術家的繪畫功力都大大提升。

這些學生返回到殖民地美國後,用肖像和歷史故事繪製記錄美國的建國事蹟。他們當中包括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查爾斯‧威爾遜‧皮爾(Charles Willson Peale)、吉爾伯特‧斯圖爾特(Gilbert Stuart)、約翰‧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拉爾夫‧厄爾(Ralph Earl)、華盛頓‧奧爾斯頓(Washington Allston)、托馬斯‧蘇利(Thomas Sully)和塞繆爾‧摩斯(Samuel F.B. Morse)等。

托馬斯‧蘇利的作品《本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約1820年創作。油畫。後來的查爾斯‧萊斯利和托馬斯‧勞倫斯爵士,也都相繼在1820年左右,各自繪製一幅本傑明‧韋斯特的肖象(Charles R. Leslie and Sir Thomas Lawrence)。本畫作由賓夕法尼亞學院於1864年收購。(公有領域)

三波美國年輕畫家相繼跨海拜師

第一批橫渡大西洋的年輕藝術家是吉爾伯特‧斯圖爾特(Gilbert Stuart)。1775年,韋斯特歡迎當時一貧如洗的斯圖爾特到家中作客。在韋斯特身旁擔任學徒五年,深受影響的斯圖爾特最終在倫敦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斯圖爾特為喬治華盛頓繪製的肖像展示出襯衫褶邊的細節,而針對白色粉狀的髮型,則運用繪畫獨到的技法,以輕柔的方式上色,展現出清晰可見的筆觸。此外,斯圖爾特也擅長表現多種膚色,包括臉頰和嘴唇呈玫瑰紅;嘴巴四周有些許的鬍渣;鼻子和前額的光澤突顯處,能恰到好處地拿揑。在韋斯特的指導下,斯圖爾特展現出熟練的繪畫技巧。

吉爾伯特‧斯圖爾特的作品《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95年創作。布面、油畫,29.13英寸x24.13英寸。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到了1780年代,另一批充滿熱情的學生也跨海前來向韋斯特請益,其中包括前殖民地大陸軍(the Continental Army)的地圖繪製者約翰‧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當時獨立戰爭如火如荼的展開,特朗布爾想描繪戰爭中傑出的人物和各地發生的戰役。

特朗布爾還研究了法國偉大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在那裡,他拜訪了美國愛國學者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傑弗遜給特朗布爾的畫作提供了一些建議,成就了現在著名的《獨立宣言》作品。

約翰‧特朗布爾的作品《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July 4, 1776),約1792年創作。布面、油畫,20.9英寸x31英寸。特朗布爾收藏至1832年。耶魯大學美術館,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公有領域)

韋斯特的好名聲,在大西洋兩岸早已廣為人知。1809年左右,他繼續支持前來倫敦的第三波美國藝術家們。其中,有一位叫做托馬斯‧蘇利的藝術家,出生於英國,但卻在美國長大。蘇利替韋斯特繪製個人肖象,並將韋斯特的想法和繪畫技巧帶回美國,根據國家美術館網站上韋斯特傳記指出,「他為聯邦時期的美國藝術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創造出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期,相當精緻且有品味的美國藝術風格」。蘇利返回美國後,根據他從韋斯特那裡學到的東西,也以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例如,他從不向學生收取學習繪畫課的費用。

韋斯特與富蘭克林的友誼

1783年,韋斯特開始繪製一幅至今「從未完成」的畫作。它是一幅描繪美國和英國的使節共同參與戰後的和平協議。這幅畫展示五名前往英國談判和平條款的美國人,包括:約翰‧傑伊(John Jay)、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本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亨利‧勞倫斯( Henry Laurens)和富蘭克林的孫子威廉‧坦普爾‧富蘭克林(William Temple Franklin)。韋斯特畫出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人物,然而,因為英國談判代表不願意擔任模特兒,所以儘管他於1783年開始繪製這幅作品,但是,韋斯特從未能如願將這幅作品獻給美國國會。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 在他的日記中提到了這一幅畫:「我對這幅未完成的畫作深感遺憾」。

本傑明‧韋斯特在1816年的作品《本傑明‧富蘭克林從天空汲取電能》局部。石板、油畫,13.4英寸x10.1英寸。費城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本傑明‧富蘭克林旅居倫敦時跟韋斯特結為密友。為了紀念1790年去世的富蘭克林,韋斯特繪製了一個不真實但卻充滿戲劇性的場景,展示出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閃電如何產生電力。這幅作品是假想這個危險的實驗發生在1752年。根據線上虛擬博物館網站the Joy Of Museums的記載,「富蘭克林意識到了危險,並沒有進行這個實驗,如同流行文學中所描繪的那樣。但取而代之的是,他用風箏從暴風雲中收集了一些電荷,這就足以證明閃電是帶電的」。這幅石板油畫是描述一件大規模、且從未發生的研究實驗。

韋斯特描繪富蘭克林發現的電力是由上天所賦予的。畫面裡,富蘭克林坐在雲層上,頭部環繞著光環。一旁有幾位小天使,在雷雨中幫助他從天空中的風箏身上汲取電力。左邊的兩個天人正在使用科學儀器。場景充滿能量,例如,富蘭克林的頭髮隨風飄揚,他的紅色斗篷像波浪般翻騰,而風箏在烏雲中也像是被快速攪動著。富蘭克林的表情充滿平靜與自信,他不怕觸電,安穩地接受天人的幫助。

韋斯特和富蘭克林在他們的餘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甚至在富蘭克林回到美國之後也是如此。

最初培育韋斯特的貴格會社區,也對他們自己的國家傳遞了善。眾所周知,貴格會向新的美國政府介紹了《權利法案》和《憲法》。

韋斯特、富蘭克林和貴格會信徒們,在當時所實踐的可能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的概念。給予,讓接受者也將好運傳遞,這個做法其實有利於當初給予和接受的人。每個地區都可以從貴格會藝術家們的例子中受益,將更多的善意傳遞下去。

原文Benjamin West: A Quaker Painter Pays It Forward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