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抗抑鬱藥傳統理論 抑鬱症或與血清素無關

人氣 531

【大紀元2022年08月31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李蓓採訪報導)最近一篇綜述性研究論文,對抑鬱症與大腦血清素水準或活性降低之間聯繫的假說提出質疑,顛覆半個多世紀以來對抑鬱症成因的共識,以及人們對根據該假說研發的抗抑鬱藥的認知。

這意味著,人們吃了幾十年的抗抑鬱藥,其科學根據可能並不像人們所相信的那麼確定;多位專家也都表示,儘管這類抗抑鬱藥在臨床上確實對一些重度抑鬱症患者起到作用,但其真正的作用機理還有待更多研究;而且人們可能會因為對該假說的確信而對這類藥物產生依賴,並容易忽視它們嚴重的副作用

專家強調,要全面認識抑鬱症的複雜心理和生理成因,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包括心理指導在內的全面治療,而不是單純依賴抗抑鬱藥,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和應對這種現代社會中越來越高發的疾病。

按照世衛組織的說法,抑鬱症是社會、心理和生物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結果。這種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會對日常生活和長期健康產生重大影響,也容易導致人自殺和自殘。抑鬱症是全球致殘的主要原因;高收入國家70%~80%自殺身亡者所源於的精神疾病,主要是抑鬱症。

根據世衛組織在去年9月發布報告說,全球約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鬱症,總人數多達2.8億人(2.5億~3.1億),而且還在連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

在2005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抑鬱症患者人數增加了18%。而在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的過去兩年半中,全球抑鬱症患者更是大幅增加。根據世衛組織今年3月的報告,在疫情開始的2020年,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增了25%。

世衛組織說,人們在疫情封鎖下感到孤獨、對經濟上的擔憂,以及對自己和親人染病、痛苦和死亡的恐懼等,都會增加導致焦慮和抑鬱的壓力。

根據該報告,美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5.9%,為全球第二高。而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IMH),2020年,美國約有2100萬成人至少有一次重度抑鬱症發作,占比高達8.4%,其中女性(10.5%)比男性(6.2%)患病率更高;在年齡上,18~25歲患病率最高,為17.0%;12~17歲青少年的發病率為12.0%,其中只有42%的患者接受過治療。

在中國,根據2019年一項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的中國學者的論文,中國成人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為6.8%,有近1億人患病。其中18~34歲青年是成人中最焦慮群體,而青少年在2020年抑鬱檢出率則高達24.6%,其中重度抑鬱為7.4%。

商業宣傳把科學假說確定化

這篇今年7月20日發表在《自然·分子精神病學》期刊上的論文,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與古德梅斯(Goodmayes)醫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基於對17項研究的綜合審查結果,認為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抑鬱症與血清素濃度或活性降低有關或由其引起。

血清素是大腦中多種單胺類神經遞質之一,它們可以調節人的情緒、睡眠、食慾及性慾等。

該論文對自1960年代開始的「化學失衡」理論提出了質疑,該假說建立在血清素活動減少導致抑鬱症的前提上,早期的實驗都假設了兩者間的因果關係。

後來,圍繞這種理論陸續開發出了多種抗抑鬱藥,有關「快樂藥片」的商業宣傳,似乎加強了抑鬱症和血清素之間的因果關係。

美國楊氏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創始人和醫學主任楊景端博士表示,科學研究提出來的一種理論一旦變成了一種產品,「那麼從商業宣傳的角度,他就把原來的科學證據進行了很多有意無意的誇大或者美化。」「這就造成一種鴻溝。」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神經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主任吉特·穆斯·克努森(Gitte Moos Knudsen)教授,在針對這篇文章的討論中表示,公眾對於抑鬱症的「主要誤解,是認為抑鬱症是一種具有單一生化缺乏的單一疾病」,「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抑鬱症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可能有多種潛在原因。」

在這篇論文發表的當天,還有多位專家都在科學媒體中心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其中,英國研究與創新(UKRI)首席臨床研究員、轉化精神病學研究小組負責人邁克爾·布盧姆菲爾德(Michael Bloomfield) 博士認為,「抑鬱症由血清素的化學失衡引起的假說,是20世紀中葉向前邁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沒有任何嚴肅的科學家或精神病學家,認為抑鬱症的所有原因都是由血清素的簡單化學失衡引起的。」

研究血清素對抑鬱症患者作用長達30年的牛津大學精神藥理學教授菲爾·考恩(Phil Cowen)等多位專家也都同意,抑鬱症等複雜的異質性疾病,並非源於單一神經遞質的缺乏。

抗抑鬱藥的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儘管該研究並沒有評估抗抑鬱藥的利弊,但因為目前的抗抑鬱藥絕大多數與血清素理論相關,抗抑鬱藥的作用機理就成為討論焦點。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心理醫學系副主任弗雷德里克·桑德拉姆(Frederick Sundram)說,抗抑鬱藥的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還有其它機制在起作用,如神經可塑性等;另外抗抑鬱藥效果有30%~40%是安慰劑效應。

他表示,大腦化學失衡理論對非常複雜的人類狀況採取了簡化的方法,這並不為心理健康領域的大多數精神病學家所贊同。比如某人有個人創傷史,並且生活在一個持續存在社會孤立、失業、經濟問題等壓力下,而導致抑鬱症,這樣抗抑鬱藥就不太可能解決問題。

英國研究和提供精神健康問題公共資訊的權威機構——王家精神病學家學院說,儘管抗抑鬱藥「糾正大腦中的化學失衡」的最初想法過於簡單化,但它們確實對早期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影響。

「重要的是,抗抑鬱藥可以治療抑鬱症的症狀,但不能直接解決任何潛在的社會心理原因,所以藥物使用通常與可以提高患者應對困難生活狀況能力的心理治療相結合。」該機構說。

楊景端博士認為,從他20年的臨床經驗來看,這類抗抑鬱藥對一些病人確實起作用。「至於說它是不是原來所推測的機理在起作用,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他舉例說,人們發現這類藥物還能減少大腦的炎症;而有研究認為,抑鬱症跟大腦炎性反應也有關係。所以,這些提高血清素功能的藥,如果不是通過提高血清素起作用,就可能還有其它作用機制。

抗抑鬱藥副作用大 須謹慎

楊景端博士說,儘管這些抗抑鬱藥都是經過臨床驗證的,而且很多人吃了都有效,但這些藥大多都有多種副作用,所以患者在用藥前一定要謹慎。

他以一位近20年的病患為例,該病患曾經使用一種提高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功能的藥物千憂解(Cymbalta)約10年時間,後來出現了體重增加、血壓增高等副作用。

在改用一種純粹提高血清素功能的藥物——萊士普(Lexapro)後,她的焦慮和抑鬱情緒再一次得到改善。但一段時間之後,她不但體重增加,還出現性慾減退、視力模糊,還感覺到好像有螞蟻和蟲子在身上爬等副作用。

楊景端說,這類抗抑鬱藥的最大問題是它的黑框警告,也就是說,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在吃這種藥的頭幾週,容易產生更多自殺念頭和傾向。對有些人來說,不僅沒起到緩解作用,反而讓症狀加重。

中醫師:抑鬱症與肝鬱有關

對於抑鬱症,現居新西蘭的傳統醫學博士董惜道對大紀元表示,從中醫角度看,抑鬱症與肝臟有非常大關係,跟肝鬱有關。無名之火鬱在裡面、悶在裡面,發不出來,人就容易情緒不穩定,造成抑鬱。

另外,抑鬱症與個人心理承受能力、閱歷、家庭成長的環境、受教育的背景和所經歷的等等,也都有較大的關係。

他認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很多精神疾病都是因為焦慮、擔心引起的,很多疾病都是人為造成的;另外,現代人整天刷手機、看電腦,人與人之間正常的社會生活減少。「除非少數修行很好的人,一般人都容易出現精神問題。」董醫師說。

「中國有句名言,正氣存內、邪氣不入,非常有道理。」他說,「社會越發展,人越脆弱,現代社會的壓力只會讓抑鬱症問題越來越惡化。」

他說,中醫也有藥物治療抑鬱症,「但藥物和針灸等的治療都重在疏通和調整整個人體,因為中醫看人體的病症都是從整體看的。」中國1800多年前的名醫張仲景,就有小柴胡湯藥方,可以治療肝鬱。◇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研究:早起之人或可保護自己免受抑鬱症侵害
研究:缺乏維生素B12等營養增加抑鬱症風險
對抗冬季抑鬱症的5個方法
調節飲食三週 抑鬱症改善 80%的人延續下來
紀元商城
Nature’s Bounty魚油多款 現有5折優惠
每日更新:超千圖像 探索奇妙植物王國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