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弟不肖 兄不救也虧德?

作者:懷忍忍
同氣連枝各自榮,些須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318
【字號】    
   標籤: tags: ,

兄弟又稱「手足」,形容兄弟關係真是貼切。《讀書錄》曰,法昭禪師有偈:「同氣連枝各自榮,些須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有人對待兄弟好像陌生人,見難不救,結果如何呢?有兄友愛弟弟,情過手足,福報不求自來。

弟不肖兄不救 結果又如何

清代時,有位叫朱軾的讀書人,家中貧窮,在鄉里中教學為生。一年歲暮,朱軾帶著一年所得的束脩學費歸家過年。在路上看到一個農夫被綁著,傷心悲泣。朱軾問他為何哭泣。農夫告訴他這一年向官府借貸來買青苗的錢,償還不了。於是,朱軾拿出身上剛拿到的學費,幫農夫還了官府的債,讓農夫得回自由身。

同鄉裡也有個讀書人,叫劉徹。劉徹家境頗為富饒,學問也有聲名,但是參加幾次科舉都沒中舉。他向神明請示自己的前程。在夢中,神明開示他:「爾本命中帶有一點福祿,奈何你這一輩子虧了德,所以不可得矣!」

劉徹就請問自己虧了什麼德。

神示意:「汝弟欠官府錢,你坐視不管,一點助力都不給,結果爾弟幾乎喪了命,這不是虧德嗎?」

劉徹說:「弟弟自己不做好,某又有何罪呢?」

神說:「路上有人受難,見到的人可能都不忍心要伸出援手。爾和弟弟同根生,為何看到他落難卻毫不動心呢?爾不知同鄉朱軾為不相識的農夫代納青苗錢的事嗎?他就要獲得陰德之報了!」

劉徹醒來後,就去拜訪朱軾,獲知了他在路上幫了農夫的事,如神告訴他的。他頓時洩了氣,惘然若失。後來朱軾生了三子,都得顯貴,而劉徹終其一生都沒能中第。

弟未成親兄不娶  兄弟友愛結福報

上天明鑑,兄助幼弟,弟敬兄長,一家有福。(Pixabay)

許武,字文長,早年喪父,許武是長兄,家中還有兩個幼弟。父親逝世後,許武就挑起家中的農事,兩個弟弟還舉不動鋤頭,鋤不了地,許武就讓弟弟們在旁觀看學習耕種農事。

忙完白天的農事,夜裡許武挑燈讀書時,就讓兩個弟弟坐在席側,教他們讀書,如何斷句(古書沒有句讀),並詳細為他們解說意義。學習過程中,許武時時以道義之方、立身處世之道教導兩個弟弟。

弟弟們如果稍不受教,許武就跪在家廟前,向祖先禱告:「自己無德,不能感化、教誨弟弟們。願父母在天有靈,啟發誘導兩個弟弟!」他一直跪著,直到兩個弟弟大聲哭泣,請求他給予改過的機會才站起身,從來不以疾言厲色對待弟弟。

他們家中只設一張睡榻,三兄弟同寢。許武到了成家之年,有人勸他娶妻,許武說:「娶妻後,妻子和弟弟之間容易生嫌隙,恐怕會傷害我們手足之情。」

許武因友愛受鄉人推薦入朝,授為議郎。後來他先幫兩個弟弟找到婚姻對象,幫弟弟們訂了親,自己才娶妻。兩個弟弟也都學有所成,並且得到地方舉薦為官。

《顏氏家訓》說道:雙親都沒了,兄弟之間互相照顧,當如形與影、聲與響般地相繫相連。愛先人給我們的身體,延伸到愛護自己的兄弟,相互愛護,也是愛惜自己呀!小小遺孤,伶仃困苦,長兄如嚴父兼慈母,教導之保恤之,無所不至。兄長對待弟弟能做到這樣,也是開啟了人間高層面的境界了。@*#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