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常識】(五) 絕句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8日訊】 有了前面的準備,我們現在就來探討由四句構成的小詩 ─ 絕句的結構。我們前面曾把格律“詩”定義為“歌”的一種簡化形式,揭示了“詩歌”的真實內涵。因此,為了找到“詩”應該有的聲律結構,我們不妨從“歌”的特點來分析一下。歌的每一樂句有聲音的高低變化,對應著詩句的平聲和仄聲字的交替應用。以五言詩為例,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字都變換一次平仄,就只有兩種可能的句式: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要用這兩種句式來寫詩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說,所有讀音為“平平”或者“仄仄”的雙音詞都不能用,並且這種句式也和我們前面談到的“句讀”方法不吻合,而句讀卻是詩句節奏的來源。為了與句讀相合,我們就只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兩種句式與2-2-1 讀法相對應,還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與2-1-2 讀法相對應。但後兩種句法在平仄的配置上都是四比一,很不巫;為了保持更巫的平仄配置並且同時與2-1-2 讀法相對應,就只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兩種句式。至此,我們已經完全通過“詩-歌”對比而找到了格律詩僅有的四種合理的平仄句式。對於七言詩,只要在前面加上兩個平或者仄的雙音字並保持平仄相間的原則就行了。這四種句式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如果我們只看關鍵位置(即第二、四、六個位置)上的字,它們就總是平仄相間的,正好滿足了我們希望的方式。為了方便,我們根據一句詩開頭兩字的平仄規定而把它叫作“平起”句或“仄起”句,又根據其最後一字的平仄規定而把它叫做“平收”句或者“仄收”句。

結論1. 五、七言格律詩只有下面的四種平仄句式:

五言: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寫詩時,我們通常希望第二句和第一句不雷同,因為那樣會給人重複的感覺(除非作者有意要表現某種重複感)。因此當第一句選定上述四種句式中任何一種時,比如“平平仄仄平”,第二句就只能是“仄仄平平仄”或者是“仄仄仄平平”(因為“平平平仄仄”與之雷同),但無論哪種情況,第一和第二兩句都是相“對”的;古人把這樣相對的兩句詩稱為一“聯”,每一聯詩句在語義上也是一個完整的單位(所以通常是每兩句一個句號)。在格律詩定形以前的齊樑詩體中,人們就是這樣反覆運用“對”的方法把一聯一聯的詩句放到一起就算合格了;但後來人們發現在兩聯之間如果反過來用“粘”的辦法把它們“粘合”起來,其聲韻效果又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在定型以後的格律詩裡,每一聯內部要求相對,聯與聯之間要求相粘(即上一聯的尾句和下一聯的首句是相粘的)。但由於聯與聯之間用對和粘只是給人不同的感覺,因此即使在格律詩定型以後,兩聯之間用對的四句小詩仍然被認為是合格的。對於多於四句的詩,就嚴格要求聯間用粘,避免給人散漫不收的感覺。

結論2. 格律詩的句數總是雙數,每相鄰兩句構成一聯;每聯內部要求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要求平仄相粘;四句的小詩聯間相對的算作特殊情況。

四樂句的歌曲中第二、四兩樂句的尾音總是落在該曲所用調式的主音或者主音的五度和聲上,有時第一樂句的尾音也滿足這一條件,這樣使得全曲有一個中心,給人以穩定、和諧的感覺。而詩的韻腳剛好和樂句主音(及其五度和聲)相似。如果兩句詩的最後一字是同韻字(按照我們上一講的定義),我們就說這兩句詩是互相押韻的,或者說它們中每一句都是入韻的;每一句入韻詩的最後一字就叫一個韻腳。韻腳是平聲字的叫做“押平(聲)韻”,是仄聲字的叫“押仄(聲)韻”,這一點與歌曲中“大調”和“小調”的選擇類似。一般說來,平韻高昂響亮、仄韻低徊婉轉。在唐以前的詩歌中,押平韻仄韻的都有,而且同一首詩中也可能兼有平仄兩種韻(叫做“平仄通押”),甚至可以從一個韻變到另一個韻去(叫做“轉韻”)。但在格律詩中一般都只押平韻,不許平仄通押和轉韻,特別是四句的小詩,總共才兩、三個韻腳,無論通押還是轉韻都會明顯地破壞全詩的音樂感。我們下面的結論是只對絕句詩來說的,不像結論1。和結論2。那樣對其它詩體也適用。

結論3. 絕句詩的第二、四兩句必須入韻,第一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一般情況只押平聲韻。

有了以上的三條結論,我們就可以著手來定出絕句全部可能的平仄和押韻的格式。為了方便,我們按第一句入韻和不入韻兩種情況來討論。

第一句入韻:由於韻腳必須是平聲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只有兩個可能:“平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平”。根據以上三結論,我們就必然得到下面的兩種相應的格式。

五言第一式: 平平仄仄平 (韻腳) (第一句平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仄仄平平仄 (因為不入韻,又要與上一句相粘)
平平仄仄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五言第二式: 仄仄仄平平 (韻腳) (第一句仄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平平平仄仄 (因為不入韻,又要與上一句相粘)
仄仄仄平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第一句不入韻:由於最後一字是仄聲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只有兩個可能:“仄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根據以上三結論,我們就必然得到下面的兩種相應的格式。

五言第三式: 平平平仄仄 (第一句平起、仄收)
仄仄仄平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仄仄平平仄 (因為不入韻,又要與上一句相粘)
平平仄仄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五言第四式: 仄仄平平仄 (第一句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平平平仄仄 (因為不入韻,又要與上一句相粘)
仄仄仄平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對於七言絕句,我們只要在每句前面加上“平平”或“仄仄”就行了:

七言第一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平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仄仄平平平仄仄 (因為不入韻,又要與上一句相粘)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七言第二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仄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平平仄仄平平仄 (因為不入韻,又要與上一句相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七言第三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一句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仄仄平平平仄仄 (因為不入韻,又要與上一句相粘)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七言第四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句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平平仄仄平平仄 (因為不入韻,又要與上一句相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 (因為必須押平韻,又要與上一句相對)

注意:無論五言或七言,第一、三兩式只有第一句不同;第二、四兩式也只有第一句不同。

由於格律詩的句子只有四種基本的平仄格式,每選其中之一作為第一句時,根據上述三條結論,全詩四句也就完全確定了,因此格律詩的整體結構就只有上述的四種基本格式。

例子:根據下述小詩的平仄和押韻,判斷它們是否是絕句詩。

1. 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平仄結構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韻腳)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韻腳)

絕句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TD>

除了第二、三兩句的第三字外,與所附“絕句平仄格式”吻合,但因“一、三、五不論”,因此其平仄滿足絕句要求;“閑(xian)”與“山(shan)”同韻,都是平聲,因此原詩是一首絕句。(第三句中“看”讀陰平)

2. 答人(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
寒盡不知年。

平仄結構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平 (韻腳)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韻腳)

平仄格式(只對不粘)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如果不考慮第一、三兩字,原詩與只對不粘的絕句平仄格式吻合;“眠(mian)”與“年(nian)”同韻,都是平聲,因此原詩是特殊的絕句。

3. 於易水送人(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平仄結構
仄仄平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此詩第一聯不相對而相粘,因此不滿足絕句要求,不是絕句。

4.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平仄結構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

絕句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先注意第三句中“夕”讀仄聲,“斜”讀音(xia),再根據上面兩例中的方法,可以判斷原詩是標準的絕句。

練習:仿照上面例子中的作法,判斷下面的小詩是否是絕句。

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長幹曲四首(二)(崔顥)
家臨九江水,
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幹人,
生小不相識。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一次練習的參考答案: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2。 送樑六自洞庭山(張說)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
心隨湖水共悠悠。

第一首裡,秦(qin)、津(jin)、人(ren)、鄰(lin)、巾(jin)五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和第一注),它們都讀平聲;第二首裡,秋(qiu)、悠(you)二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和第一注),它們都讀平聲。但浮(fu)讀古音是浮(fou),因此按古音也是同韻的,也讀平聲。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集是由孔子刪訂的《詩經》。它由《風》、《雅》和《頌》三部份組成,其中《風》是先秦各國的民歌,《雅》和《頌》則是朝廷郊廟祭祀或典禮的樂歌的歌詞,在當時都是和樂而歌的歌曲。
  • 中國古代把字音划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平聲包括了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即第一、二聲)兩個聲調。因此現代漢語的四聲沒有囊括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而其中的入聲字在許多方言和現代普通話中已經被“消化”到其它各聲里去了。除了一些方言里還保留了入聲字以外,現代普通話基本上沒有入聲的讀法。
  • 中國過去讀“私塾”或者在家里讀書,從三歲起就可能讀一些諸如《聲律啟蒙》或者《訓蒙駢句》之類的詩詞啟蒙書。小孩子扯開喉嚨大聲讀“云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對霧蒙蒙”[1]或者“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曉日蒙蒙。”[2]天長日久讀得多了,再加上做對子的練習,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個韻,哪些是平聲字、哪些是仄聲字。但這种從感性入手的辦法顯然不是成年人學習詩詞的好方法,因為成年人理解力強,從理性上入手就快得多。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蘇詩詩中的熏香可不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氣的能量場是純陽的,吸到肺部後,陽氣足。古代將病毒、細菌通稱為病氣、邪氣,它們是屬陰的。所以,用傳統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