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溯源:施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姓氏由來
  
施(shi1)姓有三種來源:
  
1、 以封國為姓。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後,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2、 出自姬姓,以王父字為氏。據《通誌.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孫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
  
3、 出自子姓,為「殷民七族」之一。據《左傳》所載,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為製旗幟的工匠。
  
姓氏名人
  
施之常:字子恆,春秋時魯國人,為孔門弟子。
  
施德操:宋杭州鹽官人,字彥執,人稱持正先生。為學宗孟子而拒楊墨,與張九成、楊璇號「三先生」。有《孟子發題》等。
  
施耐庵:原名耳,祖籍姑蘇(今江蘇蘇州),遷居興化(今江蘇興化),元末明初小說家。元至順進士。少精敏,擅文章。曾出仕錢塘(今浙江杭州),以不合當道權貴,棄官歸裡,閉門著述。有《水滸》、《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等傳世。
  
施大經: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天卿。萬曆十三年舉人。時稅監中官議采木,大經上疏直言利害,乃止。有《澤國農書》。
  
施閏章:明末清初江南宣城人,字尚白,號愚山、蠖齋。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所至有治績。文章醇雅,尤工於詩,與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有《學餘堂文集》、《試院冰淵》、《青原志略補輯》、《矩齋雜記》、《蠖齋詩話》。
  
施琅:字尊侯,號琢公,清晉江人,生卒年不詳。初為明代鄭芝龍部將,降清後,平臺灣,滅鄭氏,封靖海侯,卒諡襄壯。
  
施清:字伯仁,錢塘人,清代文學家。康熙間召試鴻博。篤學嗜古,詩文樸厚,時稱雄才,著有《攬雲集》、《十三經同解》等。
  
施心松:字靖陶,元和人,清代畫家。善寫生,長於小品,作疏花瘦□,有筆外之趣。
  
施定庵:字襄夏,海寧人,清代著名棋手。先學琴,後復嗜奕。師俞長侯,年十六成第一手。乾隆時為圍棋國手。著有《奕理指歸》等。@(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姓氏由來
      
    朱(zhu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 姓氏由來
      
    秦(qin2)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併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 姓氏由來
      
    尤(you2)姓原來本為沉姓,五代時為避諱而改的。據《梁溪漫錄》載:五代時有王審知者,在福建閩國,稱閩王。下詔避諱審字及與其同音的字。閩地沉與審同音,屬諱字,沉姓遂奉詔去三點不旁,演化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沉姓」之說。查王審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朝末年,他跟從哥哥王潮起兵,入據福建。王潮死後,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全部佔據了今福建一帶。公元909年,他被封為閩王。當時,福建地方姓沉的人們都因避「審」音,現而改沉氏為尤氏。
  • 姓氏由來
      
    呂(lu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 姓氏由來
      
    何(he2)姓有五種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 古人對於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長輩、長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個人的名,縱然是長官,也往往為了客氣或謙虛,也不叫部屬的名,再加上古代多為單名,如范蠡、文種、蕭何、張良、韓信……,單名很難稱呼,連名帶姓的叫,是很不禮貌的,所以古人幾乎都有字,前面說過古時男子加冠時、子女行筓禮時,由長輩為之取字。
  • 至於說到漢人的名跟字,就更講究了,因為姓或氏幾乎是從老祖宗時就有的(除了極少數改姓氏之外,幾乎都是由老祖宗傳遞下來的),但是名跟字卻是人生下來後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較高,但也不是漫無邊際盡挑些美的字眼。
  • 六、以居地為姓 若干氏族遷徙到新居地後,便以所居住地方的地名或特色為姓,例如戰國時齊國的陳仲子,本為齊國世家,後來他辭去爵位,舉家遷到于陵這個地方,從事耕讀生活,於是他的後裔便以「于陵」為姓。
  • 俗語說: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名對中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何以有姓,很可能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其來源。人人都有姓,認為這是自古已然的事,其實姓,尤其是後秦以後的姓,是經過演變而來的,跟先秦時代有很大的差異,且讓本文慢慢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