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的故事:帝堯任賢圖治

李劍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1日訊】唐虞史書上記載:帝堯在位時,任用賢臣,與圖治理。那時賢臣有羲氏兄弟二人,和氏兄弟二人。帝堯命他們四人負責掌管農事季節時令,教授四季耕種技術。特派羲仲居住東方隅夷之地,負責春天耕作之事;派羲叔到南方交趾居住,管理夏天糧食生產變化情況;讓和仲住在西方昧谷之地,管理秋時收成之事;叫和叔坐鎮北方幽都一帶,掌管冬天倉儲管理及天氣變化之事。帝堯又向四岳等官員徵求意見,讓他們推舉天下可用之賢才,於是,舜被四岳舉薦為相,後來成為帝堯的繼承人。那時天下賢才都聚於朝廷之上,百官各舉其職。帝堯垂拱無為,而天下自治。

蓋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雖以帝堯之聖,後世莫及,然亦必待賢臣而後能成功。《書》曰:「股肱惟人,良臣惟聖。」意思是股肱具而後成人,良臣眾而後成聖,意亦為此。其後帝舜為天子,也跟著帝堯行事,任用九官十二牧,天下太平。乃與群臣作歌以記其盛,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所以稱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斯任賢圖治之效也。

(選自明朝張居正編撰之《帝鑒圖說》)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民,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國家,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根本。國君為政的宗旨,精微高大,如同山嶽,高聳雲霄而巍然不動;如同日月,普照大地而光輝燦爛。這是君王治國的宗旨,是億萬百姓所瞻仰的東西,是天下歸心的依據。
  • 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學說非常盛興,有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之稱的學者孔子,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孔子得意門生孟子被尊為「亞聖」,師生二位聖師,學識淵博,傳授儒家思想,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勉人。當時二師看到春秋列國互侵、戰亂不斷、舉國不安、民不聊生。憂國憂民,希望國家能長治久安,行仁政,使人民能安居樂業,故不辭勞苦周遊列國,向君王勸說以仁道論政治國。
  •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此評論說:錯誤,是人人都必定無法避免的;但只有聖賢能知而改正。古代聖明的君主,怕自己有錯誤不知道,所以設置批評君主的誹謗木和勸阻君主的敢諫鼓,哪裏會怕百姓知道自己的過錯呢!所以仲虺讚美商湯王說:“改正錯誤決不吝惜。”傅說勸誡商王武丁道:“不要因為怕別人恥笑便不改正過失。”由此而見,做君王的人,本來就不是以不犯錯誤為賢明,而是以改正錯誤為美德。這裏叔孫通卻勸諫漢惠帝說“天子沒有錯誤的舉動”,正是在教做君主的文過飾非,豈不太荒謬了嗎!
  • “樂”[yue]是聖人所喜歡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動人心,使民風習俗改變。因此,從前的君王設立了專門機構來實施樂教。
  • 唐史上記:唐穆宗時,柳公權任翰林學士之職。一次,穆宗看到了柳公權的書法作品,十分喜愛,就問柳公權:“你的書法這麼好,有什麼秘訣嗎?”柳公權回答說:“寫字雖在手,用筆實在心。心裏端正,則筆劃自然端正。
  • 古時帝王以九五之尊仍自稱天子,要受到天意的管轄和約束。遭遇天災,聖明的天子都明白那是上天對自己的勸戒,或反躬自省或下詔罪己,以求上天的庇佑。
  • 商代史書上記載,商王武己昏庸無道,不知敬事天地,他讓人把木頭雕刻成人形,叫做天神,與之對局而博,使人代為行籌。若是偶 人輸了,就將它砍碎,恰似殺戮那天神一般。
  • 自古聖賢,皆以孝行為本,然父母慈愛而子孝順,尚不為難。獨舜父母不慈,而終能被舜感化,實為難能可貴,所以萬世以來舜被世人稱為大孝。
  • 周史上記:文王初為西伯時,一日出行於郊野之外,看到死人的枯骨暴露未被掩埋,就吩咐左右隨行人員去把枯骨用土埋起來。隨行人員說:「這些屍骨都是年久死絕的人,已無主了。」文王說道:「天子有天下,就是天下的主;諸侯有一國,就是一國的主。今此枯骨,我就是他的主了。何忍視其暴露,而不為掩藏之乎?」左右隨從趕緊將枯骨掩埋了。當時天下之人聽說文王有這等陰德,都說道:「西伯的恩澤,雖無知之枯骨亦且沾及,況有生之人乎?」
  • 漢文帝曾經打算建造一個露頂高台,讓工匠計算一下需要多少經費。工匠計算後告訴文帝,需用一百兩黃金。文帝說:「百金之資產,若以民間中等人家計之,可夠十戶人家的產業,今築了一個台,就破費了十家的產業,豈不可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