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在長安的楊貴妃能吃到新鮮荔枝?

心語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4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月26日訊】唐朝詩人白居易盛讚荔枝是「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蘇東坡也稱讚︰「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蘇東坡為了能常吃荔枝,竟然願意辭官做嶺南人。但最喜歡吃新鮮荔枝的,莫過於唐明皇的寵妃楊玉環。可是,楊貴妃身在長安,為甚麼還能吃到遠在嶺南的新鮮荔枝呢?

人類社會很早就出現了傳遞信息的活動。而在商周時期,驛遞即已具雛型,如商朝時卜辭中有傳報軍情的記載,西周則建有烽火台,但當時主要是傳遞軍事情報。後來,漸漸的古人運用智慧,依靠人力、畜力建立了郵驛制度,形成了當時的通信和交通方式。在秦朝之前,以車傳送稱為「傳」,步遞稱作「郵」,馬遞就稱「驛」。所以,歷代的郵驛有郵、置、遽、傳、馹等不同名稱,到了漢朝才開始稱為郵驛,元朝稱站赤,明清兩代通稱驛站。

另外為驛傳設置的中途停靠站稱作「置」,為郵遞設置的中途停駐站則稱為「亭」。由郵遞和驛站機構所組成的郵驛系統,通常是歸朝廷管理,專供政治及軍事用途,任務是負責詔令與文書的傳遞、接待使客及轉運物資。當然,民間通信是依靠專人遞送或便人捎帶。

古代「驛吏」的職責類似現在的郵差,但這些「古代郵差」的社會地位和工作環境與現代郵差可大不相同。如清朝詹應甲《保安驛丞張煥死事》詩中,就用「官卑未有如驛吏」來形容驛吏社會地位的低下。又明代曾把犯罪的官員貶謫到僻遠地區的貧苦驛站,作為一種懲罰。把降職官員調任為驛吏,足見驛吏的地位卑微。另明朝無名氏《鳴鳳記.林公理冤》上載:「驛宰風騷,烏紗葉葉囂。趨迎當道,走得腿無毛。」這是描寫驛吏的日常生活,雖然驛吏身穿制服,看起來十分風光,然而常年在驛道上迎來送往,風塵僕僕,實則苦不堪言。

郵驛制度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現代郵政制度建立後才取代了郵驛。

在古代荔枝又稱為「離枝」,因為它不能離開樹枝,一離開樹枝,則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五天以後即使不腐爛 ,也沒甚麼好味道了。如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上提到︰「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就是說荔枝是很不容易保鮮。由此可見,唐玄宗當時就是利用驛站為楊貴妃千里送荔枝。

南宋文學家謝枋得在《選唐詩》上說:「明皇天寶間,涪州貢荔枝,到長安色香不變,貴妃乃喜。州縣以郵傳疾走稱上意,人馬僵斃,相望於道。」是說唐玄宗為了取悅楊貴妃,不惜勞師動眾,專設驛站,設利用郵驛機構的人力、物力,在荔枝成熟時,採摘最好的荔枝,派人由嶺南,快馬運送,一站緊接一站,如接力賽般,運到長安讓楊貴妃享用。當然驛吏拼命的趕路,不僅人累僵了,也跑死了不少好馬,一路上急奔,途中更有不少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傷。

所以,楊貴妃吃的新鮮荔枝,無疑是用人民的生命和驛站良馬換來的,而為了滿足統治者私心,驛傳不免成了一種殘民的措施。晚唐詩人杜牧還寫了《過華清宮》,來譏諷這種勞民傷財的行為:「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古以來,古人對於人生各個重要年齡階段,通常不會直接說出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 「吹牛」、「吹牛皮」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口頭禪之一,就是比喻那些不自量力或信口開河說大話的人。那麼,為甚麼用「吹牛」來形容呢?
  •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心語採訪報導)身兼律師的香港民主黨主席何俊仁,以個人名義聯同其它七名人士,組成「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並擔任主席,支持大陸的維權律師。該關注組表示,他們並非針對大陸當局的對抗性組織,而是希望改善大陸人權和法制。
  • 李謐擁有萬卷書籍,宋敏求家的藏書豐富。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宋朝的李之儀,立於長江之畔,則以江水之無盡比喻情意之綿長,寫下一首流傳千年的相思詞——《卜算子》……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