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火小子

游乾桂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玩火千遍也不厭倦」,是我家七歲兒子的標準生活寫照。不論我們在不在家,只要他找到火柴或打火機,就一定會高興的嘗試火的實驗。

  起初我以規勸的方式,告訴他不准玩火的理由,但是成果顯然不彰。後來我採行雷霆策略,諸如,打他的屁股、把他關在房間裏,但效果也只有短暫的幾個小時而已,現在我已五技而窮了,不知用什麼方式對付這個喜歡「放火」的小子,你有好方法嗎?

★觀念交流道

  「放火的孩子」讓我聯想到愛迪生。據說他也是個有疑必試的人,有一天,他對青草不會燃燒,枯草卻可以燃燒感到懷疑,於是自己跑到倉庫裏,用火點然了乾草堆,實地試驗一下,不料卻一步小心釀成了火災,把他父親囤積的草料,全部一燒而盡。

  愛迪生是縱火狂嗎?當然不是。絕大多數喜歡玩火的孩子都是由於濃濃的好奇心,以及一種釋疑的衝動,或者需求未滿足的結果。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的說法,看著火熊熊燃燒,練習如何生火,然後再把火撲滅,對小孩而言,是相當興奮的事。當小孩一再參與放火、賞火的過程,從中體會出趣味時,將是危險的訊號。

  基於需求與現實的考量,一方面必須容許孩子的探索行為,另一方面也應該謀求解決之道,例如:陪孩子來一趟「玩火之旅」,讓他在空曠,或安全的環境下試驗它,並且提醒他:「玩火時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哦!我們也想陪你一起玩。」

  「替代遊戲」,也是個不錯的方法。譬如: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是小狗熊,那麼你便可以用它做為轉移孩子注意的「道具」。當他玩火時,用它為餌改變孩子的興趣。

  心理學家稱之為「洪水法」的行為治療方式,值得一試。比方說可以規定喜歡放火的孩子,每天得畫五十根火柴,直到他覺得枯燥乏味為止。我想不出一個月,他便會對放火了無興趣了。

  最後一招則是明令禁止,利用討論的方式告訴孩子,除非大人在場,否則決不可自己玩火,違者受罰。處罰的方式包括一個禮拜不准看「小叮噹」,零用錢少三十元等。

  當孩子持續一段時間,沒有再出現放火的行為時,別忘了給予讚美與鼓勵!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經過我的明查暗訪,終於發現一個天大的消息,他們居然想把我送去「兒童心理診所」咧!我真的不明白自己招誰惹誰了,居然淪落到爸媽「密謀」陷害我。你有所不知啊!兒童心理診所可是挺嚇人的哩!他們雖然沒帶針筒,也沒有苦得要命的「良藥」,但卻時常口蜜腹劍的告訴家長,孩子是「好動兒」、「自閉症」、「學習障礙」、「智能不足」或「破壞狂者」。
  • 我們發現,目前不僅鄰居之間的關係日趨淡薄,就連自己的祖父母也很少有來往。也許有人會辯稱,這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趨向,但話又說回來,你真的希望這種冷冷的人際關係演變下去?當然不願意。那麼請從今天起,就鼓勵孩子與祖父母互相來往吧!
  • 以我爸媽來說,就是這種現代父母的典型族群,他們回來的第一句話,是:「吃飯了沒?」第二句話則是:「功課寫了沒?」第三句話多半是:「電視關掉,早點休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爸媽回家的「三句箴言」,我已經可以倒背如流。有時候,我真的在想,他們莫非不知道應該了解我內心深處嗎?還是找不出一個好方法?

  • 城市人,尤其當慣了朝九晚五,看電視,讀報紙,罵小孩的都市「心情流浪漢」,或已遺忘了水聲是怎麼彈奏的,潺潺的、淙淙、涓涓還是絲絲如幻;幽靜悄然,還是萬馬奔騰,或是轟轟作響。
  •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旅行是孩子最佳的「智慧產」,我們可以把自己欣賞到的一切,轉化成一切與自己有關的生命。
  • 英國詩人米耳頓曾說:「寂寞有時是一種最好的社會,短暫的退隱可以激發出更甜蜜的回返」,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但那是對成熟的大人而言,對小孩孩來說,寂寞卻是一頭足以吞噬他們心靈的怪物。
  • 你相信小孩子也能來一場流利的演說嗎?我爸爸有個朋友叫林大利的,是不可能相信這句話的,每次他到我們家總會數落他們家的林小龍是如何的笨嘴笨舌,一句話也不會講,說到生氣處,還會露出那副想把人生吞活剝的嚇人模樣。
  • 事事求快,往往得了敷淺、表象、不深入,只顧著追求,便會忘了享樂主義。不知道此刻閱讀這一本書的你,幾歲?什麼職業?收入多少?我們暫且不談這個,何妨一起想一想,今天之前的所有時間中,你替自己做過什麼?
  • 曾聽心理學家說過,孩子並不具有良好的「認知」能力,但說來奇怪,我那五歲的兒子,似乎不是如此。記得華航發生空難不久,我們全家到澎湖旅遊,臨上飛機前,我的兒子硬是不肯登機,後來「查明」原因,才知道,他自從看了華航空難事件報導之後,便一直認為「凡是飛機,就會爆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