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仁義禮智信與中國人的人格

李健

人氣 471
標籤:

【大紀元9月25日訊】今天人們提起中國文化,想起的往往是故宮長城、四大發明。四大發明固然偉大,但顯然無法代表五千年中華文化最精髓的部份。清末民初著名學者辜鴻銘先生在《論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開宗明義地寫道:一種文明高下的標誌,不在於她創造了多麼偉大的城市,多麼堂皇的宮室,多麼寬闊的驛道,多麼舒適的傢俱,多麼巧妙的機械,甚至也不在於她發明了多麼精緻的制度和高超的藝術與科學,而在於這種文明造就了何種人,何種男人和女人。正是後者,才代表了這種文明的精華和靈魂,或曰,這種文明的人格。

那麼,中國文化的靈魂是甚麼呢?撇開「出世」的修煉文化不談,在「入世」這一方面,中國文化培養了以「仁、義、禮、智、信」修己治人的、溫良敦厚的一代代中國人,綿歷數千年而不倒,雖然慘遭共產革命的荼毒摧折,今天已然花果飄零,但一線生機仍然不絕如縷,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魂所在。

「仁、義、禮、智、信」的學說,集大成於孔子,但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一學說,其實是上古三代社會人倫思想的總結,距今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

「仁」是這個社會人倫思想系統的核心。孔子一方面對「仁」有極高的標準,從不輕易稱許別人為「仁」;另一方面,強調仁的實現,不離乎倫常日用,匹夫匹婦都可以親身實踐。他說:「仁者愛人」,「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換句話說,仁之與否,與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無關,在任何社會階層,都可以做一個好人。

義者宜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是非觀念或者道德原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所分辨的必在是非,小人所分辨的必在利害。漢代大儒董仲舒的警句「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把「義」的原則表達得更加簡練醒豁。其實,義和利並不矛盾,董仲舒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強調在正義的原則和一時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何者為先的問題。

關於禮,《禮記》曰:「禮也者,體也。禮不備,謂之不成人。」又曰:「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從宏觀方面說,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規定個人對他人、家族乃至國家的權利、義務的倫理體系;從微觀方面來說,是個人行為的規範和準繩。

智,在中國傳統的概念中,是指一種道德方面抉擇去取的明智,而不是「智商」或者「智慧產權」的「智」。換句話說,是wisdom,而不是intelligence。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區分「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價值理性」決定「做甚麼」,「工具理性」決定「怎麼做」。我們所說的「智」,大概相當於韋伯所說的「價值理性」。

關於信,《論語》裡也有很多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項,先去哪個?」子曰:「去兵。」子貢接著問:「如果不得已還得去掉一項,去哪個?」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存在於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當中,傳統的儒家學者常常把其中的兩項或多項相提並論。如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漢儒董仲舒把五行和五德對應起來,以木為仁,火為禮,土為信,金為義,水為智。以木為仁,是取木的發榮滋長的含義;火為禮,是取火的光華燦爛的含義;土為信,是取土的寬厚誠篤的含義;金為義,是取金的堅貞鋒利的含義;水為智,是取水的隨物賦形、無往不利的含義。一人身上,其實可以兼備五種德性。五種德性的恰當運用和表現,被稱為「中庸」。所以孟子稱頌孔子為「聖之時者也」,就是說,孔子表現出來的人格狀態,極高明而又不驚世駭俗,無往而不恰切,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地,是中國人所推崇的最理想的人格狀態。

從古希臘起,西方文化推崇的德性,如勇敢、節制、正義、謹慎等,勇敢往往排在首位。儒家的「三達德」——「仁、智、勇」,勇排在最後,而且孔子又說,「有仁者必有勇」,勇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德性,而是出於無私無我的大愛,把個人的安危榮辱全部置諸腦後的道德勇氣。把「仁」作為最重要的德性,這一點是中國文化極為獨特之處。沿著這條線索推尋下去,可以發現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分際。

在道家看來,道、德、仁、義、禮、智、信,存在著境界高下的關係。《老子》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之後怎樣,老子並沒有明言。今天離老子的時代也已經兩千多年了,此時的中國社會,可以說十惡俱全,遠遠低於人類社會的最低標準了,思之令人扼腕而驚心!

可是剝極而復,物極必反。中華文明負有獨特的使命,其稟賦博厚,其取徑高明,其歷時悠久。在這個大啟蒙的時代,回顧先賢往哲的遺訓,並以此為坐標思考中國文化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對於我們重新走回人間正道,有不小的啟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地檢檢察長:藝術防止道德淪喪有功效
周宇新:我們何以成了全民說謊的民族?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