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陳勝世家(1)

史記卷三十六 陳勝世家 第六
司馬遷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爲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于嬀汭,其後因爲氏姓,姓嬀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爲封國。①夏後之時,或失或續。②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複求舜後,③得嬀滿,封之于陳,④以奉帝舜祀,是爲胡公。

注①索隱按:商均所封虞,即今之梁國虞城是也。

注②索隱按:夏代猶封虞思﹑虞遂是也。

注③索隱遏父爲周陶正。遏父,遂之後。陶正,官名。生滿。

注④索隱左傳曰:“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陳,以備三恪。”

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爲孝公。孝公卒,子慎公圉戎立。慎公當周厲王時。慎公卒,子幽公寧立。

幽公十二年,周厲王奔于彘。

二十三年,幽公卒,子厘公孝立。厘公六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厘公卒,子武公靈立。武公十五年卒,子夷公說立。是歲,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弟平公燮立。①平公七年,周幽王爲犬戎所殺,周東徙。秦始列爲諸侯。

注①正義燮,先牒反。

二十三年,平公卒,子文公圉立。

文公元年,取蔡女,生子佗。①十年,文公卒,長子桓公鮑立。

注①正義徒何反。

桓公二十三年,魯隱公初立。二十六年,韂殺其君州籲。三十三年,魯弒其君隱公。

三十八年正月甲戌己醜,桓公鮑卒。①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爲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②是爲厲公。桓公病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③

注①索隱陳亂,故再赴其日。正義甲戌﹑己醜凡十六日。

注②集解譙周曰:“春秋傳謂佗即五父,世家與傳違。”索隱譙周曰“春秋傳謂他即五父,與此違”者,此以他爲厲公,太子免弟躍爲利公,而左傳以厲公名躍。他立未逾年,無謚,故“蔡人殺陳他”。又莊二十二年傳雲“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則他與五父俱爲蔡人所殺,其事不异,是一人明矣。史記既以他爲厲公,遂以躍爲利公。尋厲利聲相近,遂誤以他爲厲公,五父爲別人,是太史公錯耳。班固又以厲公躍爲桓公弟,又誤。

注③集解徐廣曰:“班氏雲厲公躍者,桓公之弟也。”

厲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觀之否:①“是爲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②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异國?③非此其身,在其子孫。④若在异國,必薑姓。⑤姜姓,太岳之後。⑥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⑦   注①集解賈逵曰:“坤下巽上觀,坤下幹上否,觀爻在六四,變而之否。”

注②集解杜預曰:“此周易觀卦六四爻辭也。易之爲書,六爻皆有變象,又有互體,聖人隨其義而論之。”

注③正義六四變,內卦爲中國,外卦爲异國。   注④正義內卦爲身,外卦爲子孫。變在外,故知在子孫也。

注⑤正義六四變,此爻是辛未,觀上體巽,未爲羊,巽爲女,女乘羊,故爲薑。姜,齊姓,故知在齊。

注⑥集解杜預曰:“薑姓之先爲堯四岳。”

注⑦正義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殺陳湣公。齊簡公,周敬王三十九年被田常殺之。

厲公取蔡女,蔡女與蔡人亂,厲公數如蔡淫。七年,厲公所殺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長曰躍,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誘厲公以好女,與蔡人共殺厲公①而立躍,是爲利公。利公者,桓公子也。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爲莊公。

莊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爲宣公。

注①集解公羊傳曰:“淫于蔡,蔡人殺之。”

宣公三年,楚武王卒,楚始强。十七年,周惠王娶陳女爲後。

二十一年,宣公後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殺其太子禦寇。禦寇素愛厲公子完,完懼禍及己,乃奔齊。齊桓公欲使陳完爲卿,完曰:“羈旅之臣,①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桓公使爲工正。②齊懿仲欲妻陳敬仲,蔔之,占曰:“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③有嬀之後,將育于薑。④五世其昌,幷于正卿。⑤八世之後,莫之與京。”⑥

注①集解賈逵曰:“羈,寄;旅,客也。”

注②正義周禮雲冬官爲考工,主作器械。

注③集解杜預曰:“雄曰鳳,雌曰皇。雄雌俱飛,相和而鳴,鏘鏘然也。猶敬仲夫妻有聲譽。”

注④集解杜預曰:“嬀,陳姓。姜,齊姓。”

注⑤集解服虔曰:“言完後五世與卿幷列。”

注⑥集解賈逵曰:“京,大也。”正義按:陳敬仲八代孫,田常之子襄子盤也。

而杜以常爲八代者,以桓子無宇生武子開,與厘子乞皆相繼事齊,故以常爲八代。 (待續) 轉載 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都知道《史記》一書總結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三千年的歷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卻不知《史記》的成書過程異常艱辛,是其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而得以成就的。這從司馬遷寫給好朋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一文中可以一窺端倪。
  • 在無神論的毒害下,很多人很難相信因果報應。因果在哪兒啊?我怎麼沒有看見啊?我看關於因果確實也是一個一下很難說清的問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迷的世界,未知的東西太多太多。有人問:「因果在哪兒啊?我怎麼沒有看見啊?我看那些壞人活得比好人還自在呢。」中國歷史上留下很多歷史故事,其間也不乏談到因果,下面《史記•李斯列傳》中所講述的史實就是一例,讀后可能會得到一些啓示。
  • 人類的歷史太漫長了,而留存至今的史籍又太少了,加上一些史籍包括司馬遷的《史記》在內,其考證的歷史年代都不是完全準確的,這樣就使今天的人們對歷史年代也很難有確切的認識,有感於此,我覺的應該對此做出深入的考證。
  • 在《史記》高祖本紀的末尾,太史公發了一段感歎,這段感歎大有《三國演義》開篇的「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樣統領全書的味道。而這小小的一段感慨,卻給人感覺蘊含了極其豐富的道理。在當時看到它後,我竟覺得非常有意思,自己忍不住的笑了半天,隨後靜下來仔細想想,這確實是非常珍貴的一段文字,下面我把原文引給大家:
  • 司馬遷,字子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因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史記》而流芳千古,被後人尊稱為「太史公」。
  • 宴席結束之後,景帝召集袁盎等通經術的大臣問說:「太后說了這樣的話,是什麼意思?」
  • 反映古老吳越文化的野史雜傳,首推《吳越春秋》。該書取材源於《史記》裡的「吳太伯世家」、「越王勾踐世家」、「伍子胥列傳」、「仲尼弟子列傳」,也借鑒了《國語》、《左傳》、《越絕書》等史籍。魯迅先生稱它「雖本史事,並含異聞」。因此歷代學者都未把它列為正史。現代多數學者認為,《吳越春秋》介於歷史和小說之間,是中國歷史演義的濫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