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染病介紹:急性病毒性D型肝炎

台灣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字號】    
   標籤: tags:

認識疾病

(一)疾病確認

通常為突然發病,症狀與B型肝炎類似。而且總是與B型肝炎病毒感染並存。D型肝炎可具自限性,也可能演變為慢性肝炎。D型肝炎病毒與B型肝炎病毒可共同感染,或D型肝炎病毒可次加感染於B型肝炎帶原者。D型肝炎病毒次加感染於B型肝炎帶原者時,常可能被誤診為慢性B型肝炎的急性發作,同時感染時血清AST(GOT)及ALT(GPT)之上升可呈雙峰,前者由B型肝炎,後者由D型肝炎引發。感染急性D型肝炎有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但同時感染時比較少發生。同時感染不易引起慢性感染,但重疊感染時常變為慢性感染。在臺灣通常是藉由檢測血清中抗體或肝臟內的病毒抗原來診斷,抗體的檢測較常被用為診斷依據。病毒RNA經由核酸雜交方法測知。

(二)致病因子

D型肝炎病毒是一個35~37 nm大小,類病毒粒子,由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獨一的內部抗原(delta抗原)組成。脫去delta抗原後的結構即為一單股RNA遺傳子。此RNA並不會與B型肝炎病毒之去氧核醣核酸(DNA)產生交配。D型肝炎病毒無法單獨感染肝細胞,它必需與B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才能完成它病毒類粒的形成,有趣的是,當D型肝炎病毒複製時會暫時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

(三)發生情形

1、全球性的,但感染盛行率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差異。在B型肝炎病毒高感染地區或高感染群體(如血友病人、靜脈注射毒癮者及經常接觸血液者、同性戀者等)的D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較高。熱帶南美地區、中非共和國為流行地區。臺灣地區一般而言,並不十分嚴重,但在特定危險群,如靜脈藥癮者、性工作者若為B型肝炎帶原者,則有頗高的感染率(40~85%)。

2、臺灣病例概況

臺灣於2004、2005、2006年分別通報12、14及12例病例(共38例),確定病例分別有12、4及5例(共21例),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0.05、0.02及0.02。2004~2006年確定病例之流行病學分布如下:

(1)性別:男性19例(90.5%),女性2例(9.5%)。

(2)年齡:

年齡 0-9歲 10-19歲 20-29歲 30-39歲 40-49歲 50-59歲 60-69歲 70歲以上
病例數 0 1 3 7 4 5 0 1

(3)月份:各月份均有病例,無明顯較為集中之月份。

(4)地區:確定病例以台北市、新竹縣、新竹市、台南縣3例最多,其次為台南市2例,其他縣市均在0-1例之間。

(5)病例聚集:無。

(四)傳染窩
人類,在實驗研究上,可感染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黑猩猩及受土撥鼠肝炎病毒感染的土撥鼠。

(五)傳染方式

一般認為與B型肝炎病毒傳染方式類似,包括暴露在血液、體液、受污染的針、注射器、血液製劑及性行為感染,在臺灣地區嫖妓曾被證實為具高感染危險的行為。

(六)潛伏期

約2~8週。

(七)可傳染期

在D型肝炎病毒感染活動期之血液皆有可能具傳染力;感染高峰期可能在急性發病期正要發病前,即當血液中剛可檢測出D型抗原粒子時。發病後未幾,血液中病毒濃度隨即快速降低,甚至到檢測不出的程度,在研究上發現,在血液中無法檢驗出D型肝炎抗原粒子之慢性D型肝炎患者,其血液仍可使黑猩猩感染。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

所有對B型肝炎病毒具感受性的,或B型肝炎帶原者皆對D型肝炎病毒具感受性,即使是兒童感染亦可能導致嚴重疾病,但在臺灣兒童之感染率極低。

(九)病例定義

血清D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DV)陽性且經醫師診斷為急性D型肝炎,需向衛生單位報告,需1週內通報。

預防保健

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即可預防D型肝炎病毒感染,因此B型肝炎疫苗亦可以有效預防D型肝炎感染。對B型肝炎帶原者而言,避免暴露在D型肝炎病毒感染源是惟一有效的預防方法。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球蛋白(IG)或B型肝炎疫苗並無法預防B型肝炎帶原者次加感染D型肝炎。

治療照護

目前無特別藥物可以很有效的治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