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
于是夔行樂,①祖考至,髃後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②百獸率舞,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③乃歌曰: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④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⑤率爲興事,慎乃憲,敬哉!”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難禹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琻,行山□木。
“地理志涇水出安定涇陽。”索隱渭水出首陽縣鳥鼠同穴山。說文云:“水相入曰汭。”正義括地志云:“涇水源出原州百泉縣西南鮼頭山涇穀。渭水源出渭州渭原縣西七十六里鳥鼠山,今名青雀山。渭有三源,幷出鳥鼠山,東流入河。”
荊及衡陽維荊州:①江﹑漢朝宗于海。②九江甚中,③沱﹑涔已道,④云土﹑夢爲治。⑤其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
夏禹,①名曰文命。②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③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
貞觀二年,太宗皇帝對身邊的侍臣們說:「古人講:『國君就像是器皿,百姓就像水;水的形狀或方或圓決定於裝它的器皿,不決定於水的本身。』....
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婦女幽閉於深宮中,情形實在值得可憐和同情。隋朝末年,隋煬帝無休止的選取宮女入宮,以至於離宮別館,不是皇帝常去的地方也都有很多宮女。這都要耗費百姓的財力,我不贊成這種做法。而且宮女除了灑水掃地之外,還有什麼用?如今打算放她們出去,允許她們自由選擇丈夫。這不僅節省費用,而且也能平息宮女的怨恨,使她們都能夠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於是先後從後宮及掖廷放出了三千多名宮女。
人們說做了皇帝就可以自認為尊貴崇高、無所顧忌了,我卻認為更應該自己保持謙虛和恭謹,經常感到畏懼。
太宗皇帝即位不久,中書令房玄齡上奏說:「原來在秦王府供職的下屬中沒有被安置封官的,都抱怨說,前太子東宮和齊王府的官員,反而都在自己的前面獲得朝廷職位。」
司空房玄齡侍奉繼母,能順承繼母的臉色,恭謹的態度超過常人。他的繼母生病,請的醫生到了門前,房玄齡總是垂淚迎拜。繼母去世後,房玄齡居喪哀甚,瘦損如柴。太宗派散騎常侍劉洎前去勸慰房玄齡,並贈給他寢床、粥食和鹽菜。
貞觀元年,太宗皇帝曾在閒暇時,談到隋朝滅亡的歷史,感慨的歎息說:「姚思廉不懼怕刀槍,顯示了忠義的氣節。拿古人與他相比,也沒有什麼人能超過他的!」姚思廉當時在洛陽,太宗寄贈給他彩帛三百段,並附一封書信說:「懷想你忠義的風範,因此才贈給你這些東西。」
貞觀元年,太宗皇帝說:「我發現自古以來用仁義治國的帝王,國運均長久;而用刑法治理人的,雖然能救一時的弊端,但敗亡也很快。前代帝王成功的事例,足以作為借鑒。現在我打算專用仁義誠信治理國家,希望能改變近代浮薄狡詐的社會風氣。」
貞觀十一年,太宗皇帝對吳王李恪說:「父親關愛兒子,這是人之常情,用不著有人教導就能知曉。兒子能夠忠孝就好了,如果不聽教誨,背棄禮法,一定會受到懲罰。到那時,父親再愛兒子,又有什麼辦法呢?漢武帝駕崩後,他的兒子漢昭帝繼位,燕王劉旦一向驕縱、狂妄並對昭帝不服,霍光僅送去一紙詔書,就讓他身死而封國被廢除。作為臣子,不能不小心謹慎!」
貞觀六年,太宗皇帝下詔書說:「我近來研究經史發覺,聖明的帝王哪一個沒有師傅呢?先前所上奏的法令中沒有見到設立三師職位的提議,我認為是不對的。為什麼呢?...
現在人一看到「封建」這個詞,可能會馬上想到所謂的「封建迷信」這個詞組或認為「封建」就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很迂腐、守舊等等。其實這是近代中國大陸在黨文化流毒影響下的一種變異用法,「封建」一詞在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這些意思。
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對房玄齡等大臣說:「使國家達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於對官員的考查和挑選。根據官員的才能授予適當的職位,盡量減少官吏的定員。所以《尚書》中稱:『任命官員,惟在選用賢才。』又說:『官員不一定要齊備,重要的是用人得當。』
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對房玄齡等大臣說:「使國家達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於對官員的考查和挑選。根據官員的才能授予適當的職位,盡量減少官吏的定員。所以《尚書》中稱:『任命官員,惟在選用賢才。』又說:『官員不一定要齊備,重要的是用人得當。』如果能任用賢德之人,即使人數少也足夠了;如果選用無德無能之輩,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古人也認為選用官員如果不是賢德之人,好比是在地上畫餅,不能充飢。...
太宗說:「不僅是隋煬帝暴虐無道,他的臣下也不負責任。大臣們應該盡力匡正勸諫,不怕殺頭,哪能只是諂媚奉承,為求君王的歡心和稱讚呢?這樣的君臣,哪能不敗亡呢?我依靠各位的輔佐,才使得監獄經常空著。希望你們能善始善終,都像現在這樣。」
陛下的聖明遍及萬物、包容天下。詔令下達之處,哪裡會不響應呢?心中所想做的,哪件事不隨心所欲呢?小臣私下以為,秦始皇之所以能當國君,是憑借周朝的餘威,又侵佔了六國的強盛國力;因此他想把江山傳至萬世子孫。但只傳到他兒子,國家就滅亡了。
貞觀初年,太宗皇帝與黃門侍郎王珪在宴會上談話,當時有一位美人在旁侍候。她原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作亂失敗後,她被入籍皇宮中。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廬江王胡作非為,殺害了她的丈夫而將她佔為己有。李瑗殘暴到了極點,哪能不滅亡呢?」
太宗皇帝的儀表莊重嚴肅,前來晉見的官員被太宗的威嚴震懾,經常舉止言談失當。太宗知道這個情況後,每當有官員前來奏事,一定和顏悅色,希望聽到官員們的直言勸諫,明白朝政和教化的得失。
貞觀七年,太宗皇帝和秘書監魏徵漫談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的得與失,太宗說:「現在,國家才經歷戰亂不久,短時間內不可能使民風淳樸,天下太平。」
玄武門事變以後,唐太宗李世民由於早就聽說魏徵的膽識和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並經常召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共有約 92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