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珍藏

中國第一通史:史記(11)

司馬遷;圖:正見網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禹曰:“于,帝!慎乃在位,安爾止。①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②帝曰:“籲,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輔之。③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綉服色,女明之。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來始滑,以出入五言,女聽。④予即辟,女匡拂予。女無面諛。退而謗予。敬四輔臣。⑤諸觽讒嬖臣,君⑥德誠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時,布同善惡則毋功。”⑦

  注①集解鄭玄曰:“安汝之所止,無妄動,動則擾民。”

  注②集解鄭玄曰:“天將重命汝以美應,謂符瑞也。”

  注③集解馬融曰:“我欲左右助民,汝當翼成我也。”

  注④集解尚書“滑”字作“曶”,音忽。鄭玄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以出內政教于五官。”索隱古文尚書作“在治忽”,今文作“采政忽”,先儒各隨字解之。今此云“來始滑”,于義無所通。蓋來采字相近,滑忽聲相亂,始又與治相似,因誤爲“來始滑”,今依今文音“采政忽”三字。劉伯莊云“聽諸侯能爲政及怠忽者”,是也。五言謂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鄭玄以爲“出納政教五官”,非也。

  注⑤集解尚書大傳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注⑥集解徐廣曰:“一作‘吾’。”索隱“諸觽讒嬖臣”爲一句,“君”字宜屬下文。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帝用臣不是,則賢愚幷位,優劣共流故也。”

  帝曰:②“毋若丹朱傲,維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②用絕其世。

  予不能順是。”禹曰:“予*(辛壬)*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啓予不子,③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師,外薄四海,④鹹建五長,⑤各道有功。苗頑不即功,⑥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注①正義此二字及下“禹曰”,尚書幷無。太史公有四字,帝及禹相答極爲次序,當應別見書。

  注②集解鄭玄曰:“朋淫,淫門內。”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塗山,國名。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複往治水。”索隱杜預云“塗山在壽春東北”,皇甫謐云“今九江當塗有禹廟”,則塗山在江南也。系本曰“塗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塗山氏號女媧也。又按:尚書云“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啓呱呱而泣,予弗子”。今此云“辛壬娶塗山,癸甲生啓”,蓋今文尚書脫漏,太史公取以爲言,亦不稽其本意。豈有辛壬娶妻,經二日生子?不經之甚。正義此五字爲一句。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啓,不入門,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過門不入,不得有子愛之心。帝系云“禹娶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媧,是生啓”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薄,迫。言至海也。”正義爾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釋名云:“海,晦也。”按:夷蠻晦昧無知,故云四海也。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爲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三苗頑凶,不得就官,善惡分別。”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①舜德大明。

  注①索隱謂不用命之人,則亦以刑罰而從之。

  于是夔行樂,①祖考至,髃後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②百獸率舞,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③乃歌曰: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④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⑤率爲興事,慎乃憲,敬哉!”

  ⑥乃更爲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⑦帝拜曰:“然,往欽哉!”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⑧爲山川神主。

  注①正義若今太常卿也。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簫韶,舜樂名。備樂九奏而致鳳皇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奉正天命以臨民,惟在順時,惟在慎微。”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股肱之臣喜樂盡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業乃廣。”

  注⑤集解鄭玄曰:“使髃臣念帝之戒。”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率臣下爲起治之事,當慎汝法度,敬其職。”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叢脞,細碎無大略也。君如此,則臣懈惰,萬事墮廢也。”

  注⑧集解徐廣曰:“舜本紀云禹乃興九韶之樂。”

  帝舜薦禹于天,爲嗣。十七年①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②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③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④

  注①集解劉熙曰:“若此,則舜格于文祖,三年之後,攝禹使得祭祀與?”

  注②集解劉熙曰:“今潁川陽城是也。”

  注③集解皇甫謐曰:“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晋陽。”

  注④集解禮緯曰:“祖以吞薏苡生。”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①封皋陶之後于英、六,②或在許。③而後舉益,任之政。

  注①正義帝王紀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堯禪舜,命之作士。舜禪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賢,薦之于天,將有禪之意。

  未及禪,會皋陶卒。”括地志云:“咎繇墓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東,東都陂內大頉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史記皆作‘英’字,而以英布是此苗裔。”索隱地理志六安國六縣,咎繇後偃姓所封國。英地闕,不知所在,以爲黥布是其後也。正義英蓋蓼也。括地志云:“光州固始縣,本春秋時蓼國。偃姓,皋陶之後也。左傳云子燮滅蓼。太康地志云蓼國先在南陽故縣,今豫州郾縣界故胡城是,後徙于此。”括地志云:“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滅之。”

  注③集解皇覽曰:“皋陶頉在廬江六縣。”索隱許在潁川。正義括地志云:“許故城在許州許昌縣南三十里,本漢許縣,故許國也。”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①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啓,而辟居箕山之陽。②禹子啓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啓遂即天子之位,是爲夏後帝啓。

  注①集解皇甫謐曰:“年百歲也。”

  注②集解孟子“陽”字作“陰”。劉熙曰:“□高之北。”正義按:陰即陽城也。括地志云:“陽城縣在箕山北十三里。”又恐“箕”字誤,本是“嵩”字,而字相似。其陽城縣在嵩山南二十三里,則爲嵩山之陽也。

  夏後帝啓,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①啓伐之,大戰于甘。②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③啓曰:“嗟!六事之人,④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⑤天用剿絕其命。⑥今予維共行天之罰。⑦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

  ⑧禦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⑨用命,賞于祖;⑩不用命,僇于社,[一一]予則帑僇女。”⑿遂滅有扈氏。天下鹹朝。

  注①集解地理志曰扶風鄠縣是扈國。索隱地理志曰扶風縣鄠是扈國。正義括地志云:“雍州南鄠縣本夏之扈國也。地理志云鄠縣,古扈國,有戶亭。訓纂云戶﹑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注②集解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索隱夏啓所伐,鄠南有甘亭。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各有軍事,故曰六事。”

  注⑤集解鄭玄曰:“五行,四時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三正,天﹑地﹑人之正道。”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剿,截也。”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共,奉也。”

  注⑧集解鄭玄曰:“左,車左。右,車右。”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禦以正馬爲政也。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也。”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行。有功即賞祖主前,示不專也。”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又載社主,謂之社事。奔北,則僇之社主前。社主陰,陰主殺也。”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耻累之。”

  夏後帝啓崩,①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②昆弟五人,③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④

  注①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夏啓元年甲辰,十年癸醜崩。”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盤于游田,不恤民事,爲羿所逐,不得反國。”

  注③索隱皇甫謐云號五觀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太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爲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①胤往征之,作胤征。②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時之官。太康之後,沈湎于酒,廢天時,亂甲乙也。”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胤國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鄭玄曰:“胤,臣名。”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①帝少康崩,子帝予②立。帝予崩,子帝槐③立。帝槐崩,子帝芒④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⑤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⑥立。帝□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爲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⑦未得豢龍氏。⑧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⑨學擾龍⑩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一一]受豕韋之後。⑿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⒀

  注①索隱左傳魏莊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後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讒子寒浞。浞殺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殺于窮門。浞因羿室,生澆及豷。使澆滅斟灌氏及斟尋氏,而相爲澆所滅,後緡歸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于過,後杼滅豷于戈,有窮遂亡。”然則帝相自被篡殺,中閑經羿浞二氏,蓋三數十年。而此紀總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正義帝王紀云:“帝羿有窮氏未聞其先何姓。帝嚳以上,世掌射正。至嚳,賜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爲帝司射,曆虞﹑夏。羿學射于吉甫,其臂長,故以善射聞。及夏之衰,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諸侯斟尋。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獸,弃其良臣武羅﹑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伯明後以讒弃之,而羿以爲己相。

  寒浞殺羿于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窮門。浞遂代夏,立爲帝。寒浞襲有窮之號,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奡多力,能陸地行舟。使奡帥師滅斟灌﹑斟尋,殺夏帝相,封奡于過,封豷于戈。恃其詐力,不恤民事。初,奡之殺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後緡,歸有仍,生少康。初,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死,逃于有鬲氏,收斟尋二國餘燼,殺寒浞,立少康,滅奡于過,後杼滅豷于戈,有窮遂亡也。”按:帝相被篡,曆羿浞二世,四十年,而此紀不說,亦馬遷所爲疏略也。奡音五告反。豷音許器反。括地志云:“故鉏城在滑州韋城縣東十里。晋地記云河南有窮谷,蓋本有窮氏所遷也。”括地志云:“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斟尋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也。故過鄉亭在萊州掖縣西北二十里,本過國地。故鬲城在洛州密縣界。杜預云國名,今平原鬲縣也。”戈在宋鄭之閑也。寒國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也。伯明其君也。臣瓚云斟尋在河南,蓋後遷北海也。汲頉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爲近洛也。又吳起對魏武侯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又周書度邑篇云武王問太公“吾將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陽翟縣又是禹所封,爲夏伯。”

  注②索隱音伫。系本云季伫作甲者也。左傳曰杼滅豷于戈。國語云杼能帥禹者也。

  注③索隱音回。系本作“帝芬”。

  注④索隱音亡。鄒誕生又音荒也。

  注⑤索隱系本作“帝降”。

  注⑥索隱音覲。鄒誕生又音勤。

  注⑦正義音寺。

  注⑧集解賈逵曰:“豢,養也。穀食曰豢。”

  注⑨集解服虔曰:“後,劉累之爲諸侯者,夏後賜之姓。”正義括地志云:“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也。”

  注⑩集解應劭曰:“擾音柔。擾,馴也。能順養得其嗜欲。”

  注⑾集解服虔曰:“禦亦養。”

  注⑿集解徐廣曰:“受,一作‘更’。”駰案:賈逵曰“劉累之後至商不絕,以代豕韋之後。祝融之後封于豕韋,殷武丁滅之,以劉累之後代之”。索隱按:

  系本豕韋,防姓。

  注⒀集解賈逵曰:“夏後既饗,而又使求致龍,劉累不能得而懼也。”傳曰遷于魯縣。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①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爲桀。②帝桀之時,③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乃召湯而囚之夏台,④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

  桀走鳴條,⑤遂放而死。⑥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于夏台,使至此。”

  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湯封夏之後,⑦至周封于□也。⑧

  注①集解左傳曰皋墓在殽南陵。

  注②索隱桀,名也。按:系本帝皋生髮及桀。此以發生桀,皇甫謐同也。

  注③集解謐法:“賊人多殺曰桀。”

  注④索隱獄名。夏曰均台。皇甫謐云“地在陽翟”是也。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地在安邑之西。”鄭玄曰:“南夷,地名。”

  注⑥集解徐廣曰:“從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駰案:汲頉紀年曰“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矣”。索隱徐廣曰:“從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

  案:汲頉紀年曰“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正義括地志云:“廬州巢縣有巢湖,即尚書‘成湯伐桀,放于南巢’者也。淮南子云‘湯敗桀于曆山,與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國語云‘滿于巢湖’。又云‘夏桀伐有施,施人以妺喜女焉’。”女音女慮反。

  注⑦正義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後所封也。”

  注⑧正義括地志云:“汴州雍丘縣,古□國城也。周武王封禹後,號東樓公也。”

  太史公曰:禹爲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爲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①彤城氏﹑曪氏﹑費氏﹑②□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③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④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斟氏﹑尋氏’。”

  注②索隱系本男作“南”,尋作“鄩”,費作“弗”,而不云彤城及曪。按:周有彤伯,蓋彤城氏之後。張敖地理記云:“濟南平壽縣,其地即古斟尋國。”又下云斟戈氏,按左傳﹑系本皆云斟灌氏。

  注③集解禮運稱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

  鄭玄曰:“得夏四時之書,其存者有小正。”索隱小正,大戴記篇名。正征二音。

  注④集解皇覽曰:“禹頉在山陰縣會稽山上。會稽山本名苗山,在縣南,去縣七里。越傳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會稽。因病死,葬,葦棺,穿壙深七尺,上無瀉泄,下無邸水,□高三尺,土階三等,周方一畝。呂氏春秋曰‘禹葬會稽,不煩人徒’。墨子曰‘禹葬會稽,衣裘三領,桐棺三寸’。地理志云山上有禹井﹑禹祠,相傳以爲下有髃鳥耘田者也。”索隱抵,至也,音丁禮反。

  葦棺者,以葦爲棺。謂蘧蒢而斂,非也。禹雖儉約,豈萬乘之主而臣子乃以蘧蒢裹尸乎?墨子言“桐棺三寸”,差近人情。正義括地志云:“禹陵在越州會稽縣南十三里。廟在縣東南十一里。”

  【索隱述贊】堯遭鴻水,黎人阻饑。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帝啓嗣立,有扈違命。五子作歌,太康失政。羿浞斯侮,夏室不競。降于孔甲,擾龍乖性。嗟彼鳴條,其終不令!(待續)

轉載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在荷據時期,臺灣就已開始製糖事業。臺灣糖業可以說是在這時候奠下基礎。鄭氏治台時期的臺灣,因注重軍糧,反而使臺灣糖產量減少。
  • 日治時代,政府規定住在名間至集集道路附近的每戶人家,在路邊種植一至三棵不等的樟樹,並且嚴格規定保證存活,如果枯死或其他因素死亡,必須補植,而樹苗是由官方提供,正因為日本官方的強迫性規定,使得這些民國29年種的樟樹苗得以順利存活下來,歷經60餘年,充滿夏日消暑綠意,十分好看,成為南投有名的「綠色隧道」觀光景點。
  • 古人講的大與小,並不是從範圍的寬廣而論,因為範圍是無法用符號去表示的。比喻說大,怎樣是大?從宏觀上看,宇宙的大是無法用筆劃出來的。而小呢?從微觀上看,也是無法用筆劃出來的。因為現代科學認為,宏觀、微觀都是無止境的。那麼古人是依照什麼來論大小的呢?
  • 鄧小平為什麼要殺學生?是為無產階級嗎?是為了保搞官倒兒子。江澤民為什麼要鎮壓法輪功?是為勞苦大眾嗎?他是一個小人的妒忌,他不容許任何一個人的威信超過他自己。
  • 我們尊重自己的祖宗,相信我們的祖宗,相信他們不是吃飽了撐的,研究出那麼多學問來。但是我們也不是排外者,外國的好的東西我們決不排斥。但是,對於馬克思以及主義,中共在我們民族已經實踐了一百多年了,我們飽嘗了其邪說給我們帶來的苦果,認識到其超級騙子的高超騙人伎倆,已經看透了他的本質。
  • 大家都看到了,一是鬥,二是騙,這是邪惡的特徵。不管共黨如何像變色龍一樣的千變萬化,概括的說也就是這兩個特徵。
  • 文王問太公說:「天下大局熙攘紛亂,有的時候強盛,有的時候衰弱,有的時候穩定,有的時候又很混亂,之所以會如此,到底是什麼緣故?是因為在上位者賢能或不肖所致呢?還是因為有天命難違、大自然變化的必然因素在其中呢?」
  • 文王問太公:「我想了解治國的基本道理,我想知道如何才能使君王受到尊重,百姓得到安居?」太公答:「只要學會愛護百姓就足矣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