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糖業的歷史

font print 人氣: 386
【字號】    
   標籤: tags: ,

日治以前的臺灣糖業發展

早在荷據時期,臺灣就已開始製糖事業。臺灣糖業可以說是在這時候奠下基礎。鄭氏治台時期的臺灣,因注重軍糧,反而使臺灣糖產量減少。清代對臺灣糖則不鼓勵,但也不特別約束。因此民間發展出了糖廍的形式。直到因不平等條約而開港,臺灣糖成為重要的國際商品。

荷蘭時期的糖業

發展是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主,在此之前的臺灣是以鹿皮為主要國際貿易商品。在考量過臺灣的環境之後,荷蘭決定在台灣生產砂糖。荷蘭為了在台灣發展糖業,引進了牛隻和吸引漢人來台,更改良耕種方法。因此,不論其殖民臺灣的結果是好是壞,對糖業的發展而言,荷蘭是有其貢獻的 。

清領初期的糖業

清領初期,清政府為收攬臺灣的民心,因此採放任政策。使臺灣的糖業在沒有受到政府影響下,民間發展蓬勃。直到臺灣開港後(1860),臺灣糖業變的更為興盛。雖然中間曾受到清法戰爭(1883-1885)及颱風(1886)的影響,臺灣糖仍是發展的十分蓬勃的。

日治時期的糖業

在「臺灣糖業獎勵規則」頒佈後,許多日本新式製糖工廠進入臺灣。新式製糖廠的生產力遠遠超過以前的糖廍,因此,在對原料的大量需求下,臺灣舊式的糖廍完全不是對手,即使是使用機器的改良式糖廍,也受到嚴重的打擊。日本資本自此控制了臺灣糖業。


圖片來源: 歷史文化學習網

1898年2月16日,兒玉源太郎成為第4任台灣總督,與他同時上任的後藤新平則以民政局長身份成為兒玉的左右手。後藤新平在台八年多的銳意經營,被視為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糖業就是他選擇推動為台灣重要資源的產業。後藤新平所提倡的生物學原則以及所進行的「舊慣調查」,使得糖業的發展有了良好的基礎。

1901年總督府公佈了「土地收用規則」,以強權力支援「製糖會社」,同時也制定一套使會社能強制收買甘蔗的「原料採取地區」法規,大量取得大地主土地,相對的使臺灣農民由大地主的農奴成為日本的農奴,也因此有了對這種不平等情形而出現的臺灣諺語。

台灣總督府規定,施行原料採收區域制度及廠方規定甘蔗收購價格,因此甘蔗不得運往其他區域使,蔗農被束縛成為糖業資本家的附屬。因此有了「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三個保正,六十斤」等抒發內心不平的諺語。


圖片說明:糖廠的磅廠 / 圖片來源:天王星多媒體繪製

轉載 歷史文化學習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中國最早的鐘,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在陝西境內出土的一件陶鐘為起始,年代為原始社會,距今約有5000年之久。在那時,我們的先民就製作出了陶鈴,以在勞作之餘來娛樂。
  • 據考古資料顯示,人類對死亡有較明確的概念,並對死者進行埋葬活動,距今約有十萬年之久。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經會為死者佩帶珠子、獸骨類的裝飾品,山頂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頂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鐵礦粉的舉動,似乎代表著某種特別的意涵,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指出,紅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徵,為死者灑上紅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嚇野獸的功能,因此,紅色也能夠保護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錢是一種圓形圓孔的貨幣。部分圜錢幣面上,有「西周」、「東周」、「長垣一釿」等字樣。史載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其後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於鞏,稱為東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在錢幣制度上推行「半兩錢」,半兩錢是一種圓形方孔的銅錢,錢面上有「半兩」二字,亦即後來「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幣的使用,在戰國時代的燕齊兩國及其鄰近地區最為普遍。刀幣中的「明刀」,在幣面上有日月的圖案,是在是戰國時代的燕國所鑄造,出土數量相當多。
  • 唐朝建立以後,於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發行「開元通寶」(或讀作「開通元寶」),這是中國以「通寶」、「元寶」命名錢幣的開端。
  • 「布幣」流通於戰國時期的中國北方,可分為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釿布四大類。尖足布主要在趙國一帶通行,魏國部分地區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唐肅宗即位後,為了籌措討平叛亂的軍費,於乾元元年(758),發行了「乾元重寶」當十錢,又鑄造「乾元重寶重輪錢」當五十錢。
  • 唐代後期,由於銅材不足,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845年),下令將各地寺廟內的銅鑄佛像銷毀,用以鑄錢。這次所鑄的「開元通寶」錢,背後印有鑄造地的地名。這批開元通寶,稱為「會昌開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