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晉代文人陶淵明筆下一個沒有戰亂、民眾自治、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美好的「桃花源」,也很接近老子提到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這樣的社會引無數中國人思之、嚮往之。
東山在哪裡?東山再起的主人翁是誰?
東山在哪裡?常聽到「東山再起」形容某人失敗了捲土重來,不灰心不喪志,重整旗鼓,再創新局;或是比喻人失勢後重新恢復地位。原本「東山再起」出典於《世說新語》,主角是謝安,意思不同於今用法。
為什麼以「澆漓」形容世風
在古文中,常看到「人心澆漓、民風澆漓、世道澆漓」的說法。以澆漓表示世風日下,人情淡薄,民風不淳。
【文史】杜鵑花開春已闌 仙蹤處處藏
看過梨花之花,東風也懶洋了。且莫傷春,再看一場杜鵑花壓軸的濃濃春色吧!「望帝春心託杜鵑」傳什麼故事?杜鵑花傳仙聞,可聽過潤州鶴林寺重九放花?詩仙李白吟「杜鵑花開春已闌」,詩中傳什麼真意?
微型圖書館?妙趣橫生的「腹笥」
人們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在古人的聯想下,大肚容量可以無限升級。除此之外,大肚還另有用途,被古人附會得妙趣橫生。
嘆唐伯虎「一失足成千古笑」
明朝時期,桃花庵下住著一位才子,自詡為桃花仙人。儘管世人都笑他舉止瘋癲,他卻笑世人看不透人間塵寰。這位才子歷經人生沉浮,終是選擇回歸自然,以花為朋、以酒為友,過著淡然閒適的歸隱生活。他就是唐寅。 唐寅,字伯虎,與祝允明、文徵明...
手機、點腦的表情符號裡面,幾乎所有動物最多就是一兩種圖案,但是猴子卻有好多隻。不說可能許多人不知道,牠們是源自於孔子的《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可知「退避三舍」為報恩? 展現什麼精神?
「三舍」是什麼意思呢?退避三舍的「舍」是古代的距離單位,古代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則為九十里。退避三舍原為在戰場上兩方交兵時退兵九十里。為什麼要這樣作呢? 這其中有一段歷史的情義背景--辟君三舍。
【文史】帶淚梨花非尋常女兒花 棠梨遺愛
梨花雲、梨花月形容什麼?不論日、夜,不論觀賞或聯想,都給你不一樣的美:梨花,允文又允武,梨樹--甘棠遺愛在人間,純白芳菲有如大德仁政化育之美,大道無形無色而長存。誠然,帶淚梨花不是尋常女兒花!
「從此蕭郎是路人」 蕭郎是何人?
備受唐宋文人青睞的「蕭郎」到底是何人?又是如何成為唐詩宋詞中的常客?這典故背後蘊含著幾則動人的故事呢!
【文史】楊柳依依歌曉月 千秋折柳送伊人
霸陵折柳傷別,李白傷今懷古!楊柳岸曉風殘月,吟唱千古,為何都和柳有關?「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和「柳營」有何聯繫?韓翃寫了「寒食東風御柳斜」給他帶來意外的官運;寒食清明柳千秋繫何人?歷代傳唱的楊柳之歌、折柳之歌富含文化典故與感人的故事。
【典故新解】孺子可教也——師父找徒弟
說到「孺子可教」的典故,很多人腦海裡會浮現一個年輕人在橋上給老人穿鞋的畫面。大家有沒有想過,橋上人來人往,為什麼老翁單獨叫張良去撿鞋呢?為什麼他給老人穿上鞋後,老人二話不說就離去,過一段時間再回頭過來說張良「孺子可教也」?為什麼老人不當時給他兵書,三次讓他「五日後再來」呢?道家講「師父找徒弟」,這段故事環環相扣講述了老翁如何考察張良的品行、資質和悟性,最終選定張良做徒弟的過程。
為什麼以「椿萱」代稱父母?
椿萱,分別指椿樹和萱草二種植物。「椿、萱」組合後,人們用來代稱父母。如果雙親健在,稱為「椿萱並茂」。
【文史】蘭亭宴曲水流東瀛 櫻桃席榮光贊金榜
知道中華民族有豐富的櫻桃文化嗎? 曲水流觴賦詩賞櫻花,融入春天、紓放身心,是中華民族的天人合一的風雅文化之一,經過朝鮮半島傳到了東瀛日本後,大放絢彩。
【文史】陽春桃花生煙景 多情多義美人間
錦繡般的春色裡,可愛的桃花風韻波動人的心弦,染出多情多義的史卷和詩篇:「人面桃花相映紅」浪漫情懷傳千年,桃園三結義則演繹了膾炙人口的三國「義」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投桃報李」都是常見的名句。
【典故新解】鐵杵磨針——對修道者的點化
把粗粗的鐵杵磨成一根針,沒有人會做這樣的傻事!大家都知道鐵杵比針值錢,一個鐵杵能換回許多根針,為啥還要幾十年的光景去磨鐵杵呢?其實李白和真武大帝看到磨針的老婆婆,她們不是人,是神!她們只不過用磨針這種方式,點悟一下修煉中的人。
縣令魂遊地府與仙界 方知善惡皆記錄在案
在唐代的科舉考試中,報考人數最多的是明經科與進士科。明經科主要考察學生對於「經」,也就是《禮記》、《左傳》、《毛詩》、《周禮》、《儀禮》、《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的掌握,難度低於進士科。也正因為如此,明經出身為官者,地位往往不及進士出身的,官場上常常失意。
杜蕢罰酒三杯 晉平公終曉過錯
春秋時, 晉大夫知悼子卒, 平公飲酒、擊鐘。掌管膳食的杜蕢責以大臣喪日,不應舉樂。晉平公 引過自責,飲酒示罰,晉平公對侍從們說:「如果我死了,千萬不要丟棄這隻酒杯。應當永遠保存下來,為後人留下鑑戒。」接著,平公就將杜蕢高高揚起的這隻觶(音志),稱為「杜舉」。
【文史】李花脫俗 「李下無蹊徑」
桃李若要爭春,誰家將勝出呢?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起源古早,讚譽何人?又為何有「李下無蹊徑」的反用諺語呢?知道是誰帶起夜賞李花的雅趣?桃李常常攜手歌舞春天,夭夭桃李花,灼灼閃輝光,沒有了桃李,春天的色調鐵定要黯淡幾分。
【典故新解】杞人憂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列子.天瑞》中有一篇寓言故事,說古代有個杞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杞人因憂天而被貽笑千古,人們認為他的憂慮是毫無根據和不必要的。子非杞人,焉知杞人之憂?你知道他有過什麼樣的可怕經歷嗎?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句話在中國流傳已久,現在人們都理解成:別人瞪我一眼,我也瞪他一眼;別人用牙齒咬我,我也咬他。其實,這句話來源於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意義完全相反,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擊落別人的牙齒,他的牙齒也要被打掉;如果一個人挖了別人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要被挖出來。
【文史】杏花迎春 杏林春暖董奉修道成仙
「雨水」的春天是屬於杏花的,早在《山海經.中山經》中就有記載靈山多杏樹。 知道「杏壇」、「杏林春暖」的典故來自何處?杏花在我們華族的記憶中、文化裡,留下許許多多人生的情懷和典故。
《列子‧湯問》中有篇寓言故事,年近九十的愚公想要挖平擋在門前的兩座大山。他率兒孫三人上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一年往返一次。鄰居有個七八歲的孤兒,蹦蹦跳跳跑來相助。河邊有智叟嘲笑說,愚公剩餘的歲月連草都動不了,如何挖動山?愚公說:「我們家一代又一代,子子孫孫無窮盡,怎麼挖不平山呢?」智叟無語。山神聽了,趕緊向天帝報告。天帝感念愚公的誠心,命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愚公出行再也沒有高山阻擋了。
【文史】油菜花美春泥 救了名醫孫思邈
春風又綠江南岸,陽光灑遍了天之涯,滿地油菜花開時,鵓鴿聲裡送來春濃的消息。唐代名醫孫思邈怎樣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樣和油菜結緣?
【典故新解】濫竽充數——虛心大度的齊宣王
「濫竽充數」的故事家喻戶曉。齊宣王愛聽吹竽,每次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跟齊宣王誇自己吹竽,鳥獸聽了翩翩起舞。齊宣王很高興,給他同樣優厚的待遇。齊宣王死後,兒子齊泯王繼位,喜歡聽一個人的獨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就逃了。
葉公本名沈諸梁,楚國王室後代,24歲時被楚昭王封到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他組織葉邑百姓興修了東、西兩陂大型水利工程,東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圖畫在自家牆壁上(因為竹簡不適合畫圖)、梁柱上、衣服上,在每個水渠的出水口都畫上龍,並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調雨順。
【文史】元宵節食俗 先有元宵或先有湯圓?
一年容易又見元宵節,來個趣味問答,到底先有元宵還是先有湯圓?元宵和湯圓(又叫圓子)像極了,好像二個分身,在傳統節日的元宵節和冬至節的食俗中更是主角兒。湯圓、元宵的歷史可能有多久了?
另類射燈謎 花草對 你能對多少?
燈謎是以「字」為基礎的,涵容了豐富的傳統中華文化。燈謎的格式形形色色,射的對象也五花八門,深淺難易兼容,萬象皆可包羅。這裡有「另類燈謎」--「花草偶對」,測你的花、草、藥知識,和「對偶」的巧智,看看自己能射中多少。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常被現代人用作勸導惡人停止作惡的警句,也有佛教中人說是要放下人的惡言、惡行、妄念等諸多煩惱。有案可稽,這句話指的不是一般殺人越貨的強盜,而是那些殺人無數,卻不是出自本心,最後能成就正果的人。
【文史】五辛菜保健迎春  雨剪春韭厚誼傳世
春天伊始古人為何在元旦,在立春時節食用「五辛菜」?其中闡發「天人合一」的保健之道。「五辛菜」中有韭,東漢賢士郭林宗留下「雨剪春韭」的醇厚典故。俗話說「哪根蔥哪根蒜 」,也是「五辛菜」的趣味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