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為何以國器、掌珠敬稱人子?
明代的啟蒙書《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國器、掌珠,悉是稱人之子。」傳遞了古人敬稱別人家的子輩為國器、掌珠的謙良傳統文化。
夫妻不叫老公老婆 古來有哪些常見的稱法?
古今夫妻有哪些常見的稱謂?這些稱謂有來自禮制規定,也有取用隱喻、代指,展現幽默與情義,傳達了卿卿我我的情義。你知道多少呢?
為何初婚稱「結髮」再娶叫「續弦」?
「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 ;「 結髮係是初婚,續弦乃是再娶」。那麼「結髮」和「續弦」的說法源自何來呢?
「近水樓臺先得月」以詩借問結好果
「近水樓臺先得月」也簡略成「「近水樓臺」一詞,這句話的典故來處充滿蘊藉含蓄的敦厚,恰恰與尖銳諷刺相反,展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儒雅品格。
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
《誡子書》中有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大致的意思是:「你要時常摒棄你的慾望,達到淡泊的心境,這個時候你再去確立你所要走的道路。在做事時也要保持寧靜的精神狀態,這樣你才能堅持把你的路走得更遠、更長。」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無賴是揚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被評為詩壇一奇句。一樣「天下明月三分」,迢遞二分兩樣情,甦醒了秋思,準備迎中秋了。
【典故新解】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和齊威王
歷史上的君王,或昏或明,或暴或庸,極少有像楚莊王、齊威王這樣的君王,瞬間從「昏君」轉身為明君,行霹靂手段,國家大治。一個人的智商、政商,怎能忽然判若兩人呢?若非神助,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的昏庸另有隱情。
「墨守成規」內藏墨子和諸葛亮的偉績
「墨守成規」成語典故所對應的人與事很有來頭,說的是墨子和諸葛亮的智慧、發明與制度哪。在時代演遞的過程中,「墨守成規」反而被賦予了比較多的負面意義。
不以存亡易心的古代奇女子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選擇時,她們選擇守信而忘生、守義而忘利、守貞而忘貴,從而名留千古。
一年容易臨七夕,知道傳說千古的七夕愛情故事是怎樣演變的嗎?給你幾個經典的牛郎織女的七夕故事,從傳承中找一找故事真締吧。
中華典故:綠衣使者
唐明皇時,長安人楊崇義的妻子劉氏與鄰人李弇私通,二人竟想害死楊崇義,做長久夫妻。
千里赴約 東漢范式張劭的生死之交
古代中國有五種人倫關係,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單以朋友關係來說,朋友不僅貴在相知,更貴在誠信、貴在守義。千古流傳的東漢名士范式和張劭的「雞黍生死之交」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孟嘗君「狡兔三窟」為何仍絕子絕孫?
「狡兔三窟」是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用來藏身躲避災難,比喻一個人有多種避禍的準備。戰國時代的齊國宰相孟嘗君有「狡兔三窟」,為何絕子絕孫呢?
為什麼「柳營」成了軍營的代稱?
《詩經.采薇》詩篇中的楊柳與行軍戍役有關。往後的世代,以「柳營」代稱軍營,另有一則讓人打心底讚賞的典故。
什麼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
「放之四海而皆準」這耳熟能詳的詞兒其實不是句俗語,而是出於經典之作。你知道是誰說的嗎?本文來搜一搜這詞兒背後被遺忘的經典義涵。
賢德母親教子有方 成就國之棟梁
賢母使子賢,自古以來,有很多仁人志士正是在賢德的母親含辛茹苦的教導下,才養成了良好的品格並心懷宏大的抱負,才能「先天下之憂而憂」,才能正色立朝,才能成為所處朝代的棟梁之才和諤諤之士。今人耳熟能詳的教子有方的故事當屬孟母三遷、岳母刺字,而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只是滄海一粟。
「一了百了」 如何「得」了?
「一了百了 」在語源上有兩種說法,另外明代大思想家、哲學家、修行覺者王守仁在講學中,用了「一了百了」一詞,他們各自的說法展開怎樣的內涵與境界呢?
醫和:能預知人壽數和國運的醫生
醫和,春秋時期秦國著名的大醫學家,其姓不可考,名和。他以天人合一、四時陰陽相生相剋的理論,講述了「上醫治國、中醫治病」的道理。
韓非「老馬識途」老故事 對現代人有何啟示?
《韓非子》中有篇〈老馬識途〉,講管仲有一次隨齊桓公出征而迷途,結果靠老馬找到回國的路。韓非子意不在誇獎老馬,那麼他意指的真「老馬」又是誰呢?
古琴為什麽可以治病?
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屬於八音中的絲,也稱瑤琴、玉琴、絲桐。最初古琴只有五根弦,後來周文王、周武王增加了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恩,所以古琴又稱七弦琴。
「里」怎樣奠定華夏文化的基礎?
不管是度量距離的「里」,或是代言故鄉的「里」,兩者是有一個共同的、古老的起源,而且在後代,「里」持續發揮著很大的文化效力。那麼,這源頭在哪呢?
孔子一生的祈禱體現什麼境界?
《論語》中有二處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是圍繞「祈禱」這個主題的,從其中可以看到孔子個人的信念。
「跛鱉千里」鼓舞所有世間人
荀子以跛鱉千里,勸喻人持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持恆累積學識,持恆修出高德大善的聖人之心,而這一切都要從蹞步做起。
史魚尸諫與朱雲折檻 直臣留名青史
西漢的《素書》有言「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意思是君王聽到諂媚的話就開心、聽見勸諫就生氣和怨恨,後果很嚴重。是以,臣子的諫言對於君王非常重要。《論語》則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身為臣子,為國為民,盡忠職守,勸諫君王,是為臣的本分。
六月雪 御史雨展現什麼義涵?
「六月雪」和「御史雨」,非關雨雪,這場雪、這場雨都和「冤獄」有關,明現傳統中華文化的一種宇宙觀──天人感應,超乎凡間的力量,偶爾露真容。
「一鼓作氣」 一場戰爭一生醒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概念,在戰國時代曾經歷經一場實戰的考驗。戰爭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魯國面臨齊國大軍揮動大旗進攻的緊急保衛戰,結果如何呢?
圍棋別稱中的故事
作為神傳給人的文化,圍棋與書畫、詩詞、音律等藝術一起,融匯於悠悠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之中,歷代流傳著大量與圍棋有關的神話典故、奇聞軼事,僅從它眾多的別稱便可見一斑。
「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 講了什麼道?
一般說人沒有定見,容易改變心意,對事或物的愛好或決定反覆無常,改變可能就在朝夕之間叫「朝三暮四」。你可知「朝三暮四」還有深奧的道理?這成語來自《莊子.齊物》。
刺客講俠義 不願傷害忠厚正直之士
說到刺客,很多現代人腦中馬上浮現的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冷面殺手。其實,出現在春秋時期的中國的早期刺客,其行刺動機較為單純,往往因感激委託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帶有一些俠義精神,其中《史記》中刻畫的以「士為知己者死」作信條的四大刺客專諸、聶政、豫讓和荊軻最為有名。秦朝之後的刺客,雖然行刺動機多了金錢、名聲、仇恨、政治等因素,但仍有一些刺客保持著俠義精神。
當別人對自己不好,公開或在背後使壞,甚至造成了某種損失的情況下,我們是以同樣的方式回擊,還是以德報怨,想辦法化解雙方的矛盾和怨恨呢?古人的兩則故事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