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清明節上墳掃墓祭祖 歷史掌故知多少?

作者:容乃加
清明節民俗上墳掃墓祭祖,歷史掌故知多少?圖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652
【字號】    
   標籤: tags: ,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民俗節日,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受到重視。自古流傳下來許多清明節俗,和這個時期的節氣息息相關,也多和寒食(冬至節後一百零五天)的習俗結合為一。清明節民俗歷史掌故知多少?先來說說上墳掃墓祭祖的民俗歷史掌故。

上墳掃墓風俗

說起清明節,現在人們最直接的聯想當是上墳掃墓。上墳掃墓祭祖這清明節俗起於何時呢?年來年去千百度,這節俗的背後也交織著許多歷史掌故。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寒食節相近相連。到了宋代,清明和寒食節的部份習俗相結合,衍生了上墳掃墓祭祖的內涵。

北宋遺事《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汴京清明上墳掃墓的景況,歷歷在目:「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

宋代時的清明(節氣)還不是一個獨立的節日,而是寒食節的一部分。《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節。」當時,寒食節禁火三日,緊接著是清明日,也是落在寒食節中。清明日出城上墳是北宋時都城之人的大事,凡是新墳掃墓都在清明這一天進行。從清明開始連三日都有人上墳祭掃,其中的清明日是最多人上墳掃墓的一天。

《東京夢華錄》記載,清明時節,紙錢舖將祭掃用的紙錢當街堆疊作成樓閣狀,出城上墳掃墓的人不分官宦或是庶民百姓塞滿各個城門,由此可見上墳祭掃在宋代清明日民俗中的分量。

自宋代以後,寒食、清明上墳祭掃並沒有明顯的劃分,到了清代,「清明即寒食」了,寒食節的文化氛圍淡了,清明的重心就是祭掃墳塋。《燕京歲時記》載:「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

禮制掌故

在唐代時,寒食掃墓、祭祖原是帝王公卿的吉禮之一。這些帝王公卿的吉禮,對一般老百姓來說是不得採用的,但是老百姓仿效帝王公卿家的禮制作法,在寒食節上墳祭掃,相傳成俗。在開元二十年,唐玄宗有感「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1] 於是下詔允許民間於寒食節上墓拜掃,讓後代子孫們能夠展現對祖先的孝思。從唐玄宗一朝開始,寒食上墓拜掃才成為民間的常式五禮之一,民俗有了禮制的支持。

《通典‧禮十二‧上陵》記載除了上墓拜掃時,可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在墳瑩南門外行禮奠祭,祭拜後哀泣辭別,不可在墓地宴飲作樂,但允許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拜後的祭品。[1]

白樂天(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句「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纍纍春草綠」,描繪了唐代寒食祭掃的一幕。宋朝以後,寒食和清明的祭掃習俗合而為一,在詩人的詩中也有這種反映。蘇軾曾經即席略改了樂天《寒食野望吟》詩,作成《木蘭花令》詞,兩相對照,可以看到在宋代清明和寒食相提並論、合而為一的景況: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纍纍春草綠。
(摘句)[2]

寒食節的上墳掃墓祭祖習俗融入清明日,從唐宋以來成了民間重要的清明節俗,展現了後代的慎終追遠的孝思。

後語

入了現代,每逢清明節,返鄉祭祖的車潮塞滿高速公路也是常見的節景。然而,在社會變遷中,所謂的「電子式」掃墓也出現了,墳前冷落墓草荒。指尖電子熱,卻反而冷涼了人間情!

白樂天詩《寒食野望吟》詩末寄嘆生命陰陽兩隔: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今昔對照:

冥漠重泉不聞,人去,暮雨蕭蕭。

電子世界造成的隔離恐怕正威脅著清明節慎終追遠的未來,可不慎乎?

註釋
[1] 《通典‧禮十二‧上陵》:開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於塋南門外,奠祭饌訖,泣辭。食餘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恆式。」

[2] 蘇軾《木蘭花令》序:與郭生(遘)遊寒溪。主簿吳亮置酒。郭生喜作挽歌,酒酣發聲,坐為淒然。郭生言吾恨無佳詞。因為略改(白)樂天寒食詩歌之。

@*#

責任編輯:李梅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