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4年07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甲午战争今年届满120年,当年战败的清廷北洋水师饱受后世批评。在台湾曾任飞弹驱逐舰长、坦克登陆舰长的退役海军军官郭延平与负责电脑3D绘图、水彩人物的吴欲贤合作出版《1871年班之甲午海战》,以史诗方式还原历史真貌,为百年多来受到误解的北洋海军平反。
甲午海战至今二甲子岁月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由海战延续到陆战,由军事延伸到政治,最终中国清朝在甲午战争战败后,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
郭延平以海军专业背景与史料,认为北洋水师打了壮烈的一战。他表示,后世将战败的北洋水师视为罪魁祸首,其实北洋海军并非众人既定印像中的衰弱不堪,相反的,北洋舰队的核心将领们素质极高,大都出自中华海军官校第一届的“1871年班同学”,是大清培训构建的海军第一批干部,在北洋舰队的九艘主力战舰中有七位曾赴英法深造,另两位也曾赴欧洲接受接舰训练,平均素质不亚于现在任何海军舰队。
“甲午海战在大清建军停滞七年对上日本举国发展海军的劣势下,仍能奋战不垮,可说相当不易。”郭延平以丰岛海战双方战舰的对比图来说明,济远舰对战日本的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军舰,不但以一对三,且无论在吨位、航速和火力上都差距甚大,在详细的等比例图中,一眼即可清晰客观的评断。
济远舰在强力轰击下受损严重,仅剩尾炮可以攻击,过去认为济远舰管带(舰长)方伯谦因此逃走,随便发射火炮而运气好击中吉野。但郭延平以其自身担任过舰长的专业角度称,当时没有雷达,要命中敌舰,船身必须很稳,才能精确算出目标距离和弧度,也就是要有完整的配合才能击中对方,非常不易。
他表示,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时,清廷海军建设却停滞,使得船舰速度与火力都不如日本。他说,在缺乏国力后援和大清一连串的决策失误下,北洋水师以一校之力对抗一国,最终九舰中有七舰舰长殉舰或殉海,结局非常悲壮。他写到提督丁汝昌最后不得不下令要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将自己一手监造的船舰爆破自毁时,两人最后相对无言的最后诀别,丁对刘“无法劝其生,也无法命其死”,终至两人服毒自尽。
国父纪念馆18日展出“缅怀甲午海战二甲子─对甲午海战另一面的认识电脑拟真图绘展”
郭延平除了详尽的资料收集和写作之外,还决定要为甲午海战的整个过程绘制详细的3D绘图,如同海战重现,才能真正了解这场战役的真实情况,解开后人对北洋舰队过多的误解。可是当时的战舰、人物等,都只有解析度很差的黑白照片,要重建一艘战舰都是很大的工程。他说,很幸运遇上吴欲贤以3D电脑绘图造舰,把双方军舰、海战场景、以电脑科技逼真还原,又亲手绘制当年参与海战清、日双方舰长以上重要人物画像,让读者更能真切研判、体会当时的建军豪情与战场情境。
“缅怀甲午海战二甲子─对甲午海战另一面的认识电脑拟真图绘展”7月18日上午将于国立国父纪念馆举行开幕暨剪彩典礼。郭延平接受记者采访表示,《1871年班之甲午海战》书中约60幅图将做展览,“让大家能够对甲午海战有另一面的认识,因为用这种彩色电脑拟真图还原历史的实在不多,当时甲午海战战败就是因为爱海的深度、强度没有日本人好,我们希望大家能更深入投入来爱海军。”
(责任编辑: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