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遗产】“祭司王约翰”的传说

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气: 198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在欧洲中世纪罗马宫廷中流传着一个传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英雄,他的名字是“祭司王约翰”。他不断地与伊斯兰教作战,还占领了他们的首都。人们翘首期盼这位东方英雄的出现,以拯救和回教军队苦战的基督徒。“祭司王约翰”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12世纪的一本著作《后期大记》中。

在叙利亚西南方的要塞,坚守此地的十字军,在回教军队的攻击下陷入苦战。由基督徒组成的十字军和回教军队已经苦战了一百多年。

一天,十字军听说“祭司王约翰”率领十多万大军打败了回教强国波斯,不到十天就能攻抵巴格达。此消息让十字军精神一振,他们重整军队,开始攻打敌军基地。在伊斯兰强大的兵力下,十字军再次惨败,他们临死之前都在期盼着“祭司王约翰”的援军。但是,援军始终没有出现。

欧洲人一直认为他们等待的祭司王总有一天会出现,会为他们挺身而出。也有人认为“祭司王约翰”只是人们对伊斯兰教过度恐惧而产生的幻觉。

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下,确实有一支来自东方的大军正在袭击中亚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即花剌子模。大军进攻的时间正和十字军一心苦等祭司王援军的时间吻合。这支大军就是由成吉思汗率领的远征大军。因此,后人认为成吉思汗就是“祭司王约翰”传说的原型之一。

一段传说,牵引中世纪的欧洲把未来的希望寄予遥远的东方⋯⋯而承载着欧洲人希望的东方,此时又是什么样?

当时的东方,中原处于分裂状态,宋、金两朝处于王朝末期,彼此战乱不断,此时的宋金两朝有着共同的表现,奸臣当道,朝政不振,纲纪松弛。二者南北对峙,把人杰地灵的中原蕴藏的巨大龙脉,分裂成两半。在分裂中两国国境的那道壁垒生生地阻断了神州文明的发展。当时,没有一个帝王有能力承担一统中原的大业。

而当时东方的蒙古各部,为求生存互相之间抢夺劫掠,彼此攻伐已成常态。辽阔的草原,曾经孕育出多少勇士英雄的大地,被部族的战争撕裂得千疮百孔。为结束草原上的乱局、为接上中原断裂的龙脉,需要一双力挽狂澜的巨手。“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也在等待迎接时代的英雄,收拾这个残局,打破宋金对峙的壁垒,以弥合中土大地上的裂痕。

公元1162年,在这样的“天时”之下诞生了一个天生手握血块的男婴——铁木真。铁木真的父亲被宿敌毒杀,部族成员也背信弃义,扬长而去。在铁木真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众多的苦难和磨砺。这个“除了影子没有别的伴当,除了尾巴没有别的鞭子”的人,在经历众多的大难后崛起,并在艰苦的征战中,最终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统一了大蒙古。铁木真被世人尊称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带领部众迈入拥有文字、书籍、历法、律法、商贸等制度的庞大帝国,《成吉思汗法典》的颁布,使草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也直接影响了日后的欧洲格局。因此,成吉思汗成为13世纪标志性的历史人物。此后,成吉思汗祖孙三代,在13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雄壮威武的剧目。在保留了草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全力吸收中原文明,缔结出蒙古帝国、大元王朝的辉煌篇章。

今天,站在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13世纪的历史,回顾时代变迁、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时刻,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也会令世人惊艳。

成吉思汗祖孙三代,一方面通过大军西征开辟通向中亚、西亚、欧洲的线路,建立起为保障贸易、情报、政令传递畅达的站赤制,形成当今邮政体系的原型;另一方面,学习中原的农耕经验,采纳中原王朝法治,任命汉人官员和将领治理中原各州各路,保护中原文化和名士,最终建立了大元王朝,又一次实现了中土大地上的大一统。

在他们完成上天交与的使命后,就迅速地走下历史舞台。而他们留下的帝国遗产,却散落在欧亚的不同国度中,至今仍闪耀着灼灼的光芒。

回首流传于罗马宫廷的传说,在罗马教宗的命令下举兵东征的十字军,面对伊斯兰军队的强大兵力,在各地节节败退,也正是此时,东方存在救世主“祭司王约翰”的传说,随着十字军的东征,得到广泛传扬。那时的欧洲人,真的深信东方有位救世主,一定会为他们挺身而战。

关于这一传说,或许是限于当时语言表述的差异,使“成吉思汗”的名号,几经辗转传到欧洲后,经过众人的附会和加工,形成了便于欧洲人理解的“祭司王约翰”的传说。

限于时日久远、文献的缺乏,今人无法考证传说的真伪。不过有文献记载,在12世纪、13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位带领东方军团和伊斯兰大战的统帅,曾经被中世纪的欧洲人当作“救世主”,成为当时国际社会大众,包括罗马教宗在内,等待和期盼的希望。@#

参考资料:
1、日本NHK特摄大型历史纪录片《大蒙古·文明之道》,杉山正明监制
2、《元史》
3、《影响世界的人:成吉思汗》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历史的天空回荡着一首波澜壮阔的史歌,既有金戈铁马一路西征的动人心魄,又有娓娓道来的花絮和插曲。这部宏伟乐章,由成吉思汗“有度量,能容众,敬天地,重信义”的德行交织谱成,咏颂着蒙古王“深沉有大略,用兵如有神”的凯歌。
  • 铁木真骑着锁儿罕失刺送的马,顺着人畜在草地上留下的踪迹,一路向斡难河下游寻找,终于在豁儿出恢山附近与母亲和兄弟们重逢。久别重逢的喜悦也降临在这个小小的部落,为其凝聚了新的气息。这股新的气息,是命运的气息,也是王者之路的气息。
  • 人们常把心灵世界比做王国,既然是王国,一定需要军队的守护。面对外界的入侵和诱惑,要想使心中的城堡固若金汤,就一定需要精兵抵御外敌,需要精兵贴身守护以防内患。于是,精兵便带有了额外的寓意。
  • 翻开《元史》,有时会像走进错落有致的金帐、王宫。穿梭在青史的字里行间,宛如进入长长的走廊。每翻一页,就像打开一扇殿门,望着宫殿里栩栩如生的雕塑,回顾风云的历史角色。历史的过往留下了板荡和凯旋,也留下了尊贵的仁厚之心,支撑着那片历史的天空。本文要介绍的是蒙古历史中具有“四帝之母”尊称的唆鲁禾帖尼。
  • 蒙古帝国众多的大汗中,有一位性极宽仁、忠恕量力的大汗。他既有蒙古王的善战勇猛,又有如同修道人对待财富的大彻大悟;他统治着当时人类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却倡行把天下财富归还于民,慷慨大度与民同享。他就是蒙古帝国的大汗——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
  • 武侠小说中,黄金家族的后裔拖雷与郭靖是生死之交的好“安答”(结义兄弟);在史籍中,他是比小说更为传奇的风云人物。拖雷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成吉思汗,曾经一统蒙古草原,建立了大蒙古国;他还有四个伟大的儿子,曾经统领了蒙元时代的巅峰。
  • 乾隆帝以“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表示他对丘处机的敬仰;成吉思汗以“天赐仙翁,以悟朕志”表达他对丘处机的尊崇。这位誉满宋、金、蒙元朝野的道家高人丘处机,在他七十三岁时,循天意而行,跋山涉水两年,西行三万五千余里与成吉思汗相会,在史上留下“一言止杀”的传奇。
  •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令编修《元史》,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并由明朝翰林学士、“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领衔主修。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