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乃粒第一卷‧稻宜

作者:宋应星 译者:李淑芬

天工开物。(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粮食第一‧稻田施肥

除了人畜的排泄物之外,还可以用“枯饼”。“枯饼”指的是榨过油剩下的残渣。芝麻、萝卜子的枯饼最好,油菜子饼次之,油桐枯饼则差一些。而樟树子、乌桕树子和棉子饼则为下等。另外,草皮、树叶也可以当肥料。有些农家会磨绿豆粉,将磨出来的豆汁浇在根部上,以利生长。还有黄豆便宜时,会把黄豆撒在田里,非常营养。而稻田收割后,如果不再种植其他农作物,可以将旧稻的残株翻在土壤中腐化,成为天然肥料。如果是在土温低、含水多的酸性土壤中,那就必须在稻秧的根部沾些动物骨头的骨灰,再用石灰埋住根部。至于土壤坚硬的地方,则要将田土翻松,把硬土块用柴草烧碎。施肥之前,要注意天候变化。施肥之后,最忌暴雨,会将养份给冲蚀掉。

原文

《天工开物》乃粒第一 ‧稻宜

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秽遗、榨油枯饼(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莱菔子为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资之,樟、桩、棉花又次之)、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绿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豆贱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三寸,得欲之息倍焉)。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兽骨),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土脉坚紧者,宜耕陇,叠块压薪而烧之,埴坟松土不宜也。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 (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明代名贤尺牍集》新书发表会1日于台北举办,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何国庆表示,全套书收录包含明代学者、名臣、东林党人、复社成员、文人、书画与方外等216人的252通尺牍(即信札),相关连书信往来的人物达800余位,从书中可以感受大师辈出的明朝璀璨文化。
  • 汉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成就就是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依然是日常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了近两千年而没有被淘汰的伟大发明。
  • 蔡伦的造纸术是近代木浆制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现代造纸技术发达,以机器代替人工,但造纸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与蔡伦在1900年前的造纸术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 谷本身不代表任何一种特定的粮食,百谷是谷物的总称。五谷是指芝麻、豆类、麦类、粟米(小米)、黄黏米,当时稻米没有包含在里面,是因为以前的圣贤多来自北方,而稻生长在南方,所以在圣贤们的著作中,稻米不包括在五谷中。
  •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春社日),称为“社种”;最晚是在清明之后。 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时叫作“秧”。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 至今无解的神奇传承,目不识丁却能唱颂数百万文字的英雄史诗。西藏说唱艺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兴未艾,人类在力寻出路之余,其实,还得回归原点,重新审思自古以来瘟疫的真实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带有一个人叫郑夷甫。他少年有为,令人羡慕。嘉祐年间,在高邮做官。后来遇到了一个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时间,没有不准的。郑夷甫叫他一算,原来自己只能活35岁。他一下子就开始感伤起来。有人劝他学一学《老子》或是《庄子》来给自己宽宽心。后来听说有一个和尚,坐在那里和别人谈笑中而圆寂。郑夷甫听了感叹说:“我不能长命百岁,那也要象这个和尚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到了那个日子前十天,他四处走亲访友道别。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来到屋外的一个亭子里,亲自叫人打扫烧香。就在挥手指画之中,突然就死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