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舰队 疑被夸“大”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五百年前,郑和屡率大批船队下西洋,古舰长得什么样子?宝船到底多大?谁也没看过,海大客座教授苏明阳追根究柢,从两岸的明史资料找真迹,他发现“抄来抄去”、大家“以讹传讹”。成大历史系教授陈信雄说,历史给予郑和的形象有夸大之嫌。

苏明阳表示,郑和下西洋不到三十年,明朝即告腐败,文史资料遭烧毁。万历年间,欲写小说者无资料可佐考,大家随便互相吹嘘,以讹传讹。他说,古代人考证并不是很仔细,他参考过很多明清史书、以及通俗小说系列,连知名的大陆书籍“中国造船史”等,也都是抄来抄去,出现许多雷同的字眼。为此,他以科学的精神剖析其中的真伪,发现大家都“相互辉映”,互说好听的话,许多爱国情绪加诸于历史中。

苏明阳观察,郑和下西洋是“朝贡贸易”,和现代的“金钱外交”没什么两样,拿贵重物品赠送远方二、三十个国家,而对方回馈的物品不值钱,根本是亏大钱做外交,赢得“大国”虚名。

如何证明郑和下西洋古舰队是“以小说大”,并不实在?苏明阳看了数十本书后,冷静分析归纳,制作出“郑和宝船队文献关系图”,图表一目了然,可以看出那几本书转抄自那几本书,又那些书是集那些书之大成,抄来抄去,有书名的一共有二十本。

他指出,郑和下西洋,每次动辄二千七百人左右,二、三百艘船浩浩荡荡而行,一概以南京为起点,向菲律宾以西而航行,印度、北非都有足迹,从一四○五年至一四三三年,二十八年内走七回,秋冬出发,顺风而去、顺风而返。

同样也研究郑和的成大历史系教授陈信雄认为,郑和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但是过去各界给予郑和的历史影像过于夸大。陈信雄说,郑和在外交活动上有成就,但是在贸易和文化交流上并没有超越前代。他认为,郑和的舰队没有到过非洲,宝船也不到四十四丈,更没有到过三十个以上的国家。

陈信雄说,中国历史上朝廷特使出使海外,始于隋朝,唐、宋年间也多次遣使,广招贸易,而元代的海外贸易规模更大。郑和下西洋超越前代的,只有到达阿拉伯佐儿法、阿丹、天方等地。

有关郑和的研究起始于一百年前的梁启超。陈信雄说,梁启超当年研究郑和,就是以“祖国伟大的航海家”的角度切入,主旨在“激励中国人的爱国情操”,而百年来对岸学者的研究也一直朝着这样的命题前进,并没有还原郑和的历史真相。

陈信雄曾在公费研究的支持下,踏上东非土地寻求郑和遗留的蛛丝马迹,但是一无所获。

(中时电子报 2002-01-10)(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永乐大帝 (9/9/2001)    
  • 郑和下西洋 (11/18/2000)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张镇周先赠亲友金帛,继而上任舒州都督,从此与亲友以礼相隔、依法办事;宓子贱看到前来迎接他的达官贵人挤满道路,赶紧驱车前进,不理会权贵的奉承。
    • 美要眇兮宜修,是湘水女神飘逸绰约的风姿,也是一位晚明闺秀的芳名。沈宜修,究竟是什么样的妙人,担得起神仙一般的美好形容? 江南自古繁华,山水清嘉,地灵人杰。世家大族诗书传家,女教兴盛,涌现出众多品貌俱佳、文名远播的淑女。沈宜修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她身处柴米油盐的俗世,却以细腻婉约的心灵,构筑了生命的诗意桃源,更为后世留下了灿烂的笔墨。
    • 李谧拥有万卷书籍,宋敏求家的藏书丰富。
    • 有宋一代风雅无双,才子才女更是风华绝代。即使在动荡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浊世佳人张玉娘,其文采可与清照齐名,其德行远追班昭遗风。她如幽兰白雪高洁,在韶华芳龄仙逝,走过了短暂却才情双绝的传奇人生。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 宋朝的李之仪,立于长江之畔,则以江水之无尽比喻情意之绵长,写下一首流传千年的相思词——《卜算子》……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还有北宋时期,一代名臣登上金陵城楼,望见清江翠峰,酒旗画船,一片壮丽繁华之景。然而故国往事历历在目,他抚今怀古,顿生家国之忧和兴亡之叹。 一首雄浑阔大的怀古词,遂成千古名篇。这就是出自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