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第十三章 居陈国心懮鲁君 困城父不绝弦歌

王谦
font print 人气: 39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11日讯】在从宋国赶往郑国的途中,由于师徒们赶路仓促,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抵达郑国国都后,他伶仃一人站在新郑(今河南新郑)的东门口四处张望弟子们的踪影。

弟子子贡早已赶进了城里,遍寻夫子不着,于是各处打听。这时,一个郑国人告诉他东门口有个人,长得奇形怪状,像只丧家之犬。子贡按照他的指点找到了孔子。师徒相见,虽然旅途困顿,孔子还是显得很高兴。子贡把那人形容夫子的话学说了一遍,孔子听后,笑着说:“容貌形容得有些过分,但说我像只丧家之犬,太对了,太对了!”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一行到了陈国。这时的孔子已到了60岁。

对于孔子的到来,国君陈公十分高兴,立刻召见了他。孔子在其仰慕者司城贞子家安顿下来。

孔子在陈国时,陈公曾向他请教过“矢石”的事情。当时,有一只隼鸟落在陈公的宫廷里死了,鸟身上贯穿着一支箭,箭杆是用木做的,箭簇是石头做的。陈公从示见到过,便派人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情。孔子解答说:这是北方部族肃慎氏的矢,周武王灭商后,肃慎氏曾进贡过,当时赐藏于陈国,在陈国府库中可以查一下。使者回去禀明国君,果然在珍藏文物的金匮里发现了这种矢石。陈公对孔子的博学多识非常佩服。??缗、木苦、奴石(上下)

孔子虽然身处国外,心中却时时挂念着鲁国国内发生的事情,有时还会派弟子回去探听。还在鲁定公十五年时,邾隐公访问鲁国,孔子派子贡回去参观。子贡回来讲述了在鲁国的见闻,毫无讳言地批评了邾、鲁二君的失礼表现。特别对鲁定公,子贡从他的行为上认为是有病兆。结果,当年鲁定公就死去了。孔子有些伤感地对子贡说:“不幸被你言中了!”

孔子到达陈国这一年的五月,鲁国都城发生火灾,有几处鲁国祖庙被烧毁。孔子听到这一消息后,猜测道:“一定是桓公和僖公的庙遭了火灾吧。”不久从鲁国传来确切消息,被烧毁的正是鲁桓公庙和鲁僖公庙。

就是这样关注着鲁国的事情,心中也极想回到父母之邦,但孔子由于当初是被逼而去鲁,他认为自己无有过失,所以只有被当政者邀请才能回去。

在此期间,孔子并不是一直安居于陈国,有时,他带上弟子们去另一个小国蔡(今河南上蔡),在那边呆上一段时间就再回到陈国。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63岁。这一年,吴国出兵侵略弱小的陈国,楚昭王认为其先君与陈国有过盟约,不可以坐视不救,于是率军亲征。当楚军前进到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西北的大冥时,楚昭王病重,死于军中,楚军只得撤退。吴军乘机大举西进,一直攻到了宛丘城下。因形势危急,孔子师徒仓皇逃离陈国。

孔子带着弟子们向东到达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正遇上吴楚交兵,一行人被乱兵所围,进退维谷。

几天过去了,他们随身带的粮食已经吃光,断粮之后,弟子中的不少人病得无法起身。但孔子神色自若,坚持教学,讲诵弦歌,一如既往。

子路首先沉不住气了,他走到孔子跟前,面带愠色对夫子发问:“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当然也会有穷困之时,但与小人们不同的是,君子即使处于穷困的境地,也不变操守,而小人一旦遭遇穷困,就会越轨胡来了。”

子路离开后,孔子看到坐在子路一旁的子贡口中虽不言语,那神情中人分明也透着一种信任危机,便向他问道:“你以为是博学有见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但如今不大像吧?”孔子摇摇头,肯定地说:“不,我所坚持的大道是一以贯之的。”

由弟子们思想上与自己之间的差异,再仔细想想,孔子觉得有必要对他们做一些疏导、规正的事情。他将子贡召到身边,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信奉的道义错了吗?为何会到了这一步?”兕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圣兽,样子与牛相似。这句诗见于《诗经小雅何草不黄》,诗的意思是说:非兕非虎,怎么到了旷野之中?孔子在这里用来表达自己的疑问。子路的回答并使孔子感到满意,他说孔子所要行的道义确实伟大而崇高,但却难以见容于现世,所以他劝夫子何不降低一下标准,以为世所容所用?孔子说:“君子能修其道,应该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应将能容于世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若像你所说的这样不求道业修进,而只求能容于当世,这种志向未免太渺小啊。”

颜回去见孔子,孔子以同样的话题问他。颜回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所以为天下所不能容。即使如此,夫子仍尽力推行,不为所容又有什么关系?正是在这种不受容的处境中不辍进取的行为才能显出君子本色。如果道义不修,那是我们耻辱;而道义既已大修,却不被当国者所用,则是操纵国柄者的耻辱啊。”孔子听后,不禁欣喜地对颜回说:“太好了。颜氏小子,你若富有家产,我就去做你的家宰!”

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孔子一面教育弟子们在困难中不要泄气,一面派弟子中间以机智灵活、口才出众而著称的子贡去同楚军交涉。子贡交涉成功,孔子师徒在终于在楚军保护下离开了城父。(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孔子传第十二章 见南子出游陪乘 避桓舍车易服 (4/10/2002)    
  • 孔子传第十一章 匡蒲被围多舛难 临河而返赋陬操 (4/7/2002)    
  • 孔子传第十章 遭冷落孔子离鲁 受嫌猜师徒去卫 (4/6/2002)    
  • 孔子传第九章 恪职守事君以礼 尊王道堕除三都 (4/5/2002)    
  • 孔子传第八章 任司寇摄行相事 会夹谷为君取威 (4/4/2002)    
  • 孔子传第七章 回鲁国陪臣乱国政 宰中都孔子显政绩 (4/3/2002)    
  • 孔子传第六章 国政乱孔子赴齐 齐景公执礼问政 (4/2/2002)    
  • 【纪元专栏】张耀杰: 曹禺笔下的农民暴动 (3/15/2002)    
  • 中国烹饪史的发展 (3/15/2002)    
  • 历史故事:孔子审案 (3/14/2002)    
  • 易经与中华饮食 (3/14/2002)    
  • 孔子传第五章 三十而立杏坛设教 洛邑之行问礼老聃 (3/11/2002)    
  • 孔子传第四章 少年磨难多能鄙事 勤于求知立志向学 (3/11/2002)    
  • 孔子传第三章 生值末世礼崩乐坏 少年好礼俎豆礼容 (3/11/2002)    
  • 心灵之窗:诺言 (3/5/2002)    
  • 孔子传第二章 叔梁纥尼山致祷 坤灵洞孔子诞生 (3/5/2002)    
  • 《孔子传》第一章 历史悠久说曲阜 千秋缅怀念孔子 (3/5/2002)    
  • 赞化书院﹕薪传中华文化的摇篮 (2/28/2002)    
  • 南源﹕江泽民“巧言乱德” (2/18/2002)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治国是需要一套理论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治国方法。从中国历史上看﹐有的朝代采用法家﹐有的朝代推崇黄老之说﹐有的朝代独尊儒家﹐以孔子学说为安邦治国之道。进入近代﹐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待到共产党夺得政权﹐开始以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统治中国。
    • 去年九月廿九日﹐在南加州侨学界纪念至圣先师孔子诞辰二五五二周年的典礼上﹐在
      众多的研究孔孟思想的专家学者面前﹐来自赞化书院的七名学童一口气背诵了几千的孔学经典《礼运大同篇》、《孝经》、《大学》、《中庸》及百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一鸣惊人﹐令在场的听众无不动容。

    • 孔子生值春秋时代末期,其生活时间正当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5世纪前叶的动乱不定的时代,以周朝为宗主的国家秩序正濒临崩溃的局面。
    • 母亲去世后,少年孔子开始孤身一人面对社会,他不但要生存,更渴冀着跻身上层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感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冷酷性。
    • 中国历史上的私学在孔子行教之前已有存在。自西周以来,由于王权日渐衰微,许多文化公职人员流落到民间,原本属于王朝的文物典籍也散失四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知识人员以个人身份收徒讲学的形式,也就是私学。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在官学之外,私学风气已经盛行,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壶丘子林和邓析,以及鲁国的少正卯等在当时诸侯间都有一定的影响。
    • 《易经》是本奇书,相传由6000年前的伏羲氏始立,先天八卦,经过3000年由周文王创立,后天八卦,并推演出六十四卦,又由周公整理,形成《周易》一书,再由孔子作《易》之“传”,进一步完善。它的“太极仪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其继续演变的理论,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相互联系之中。它不仅在时间域、空间域存在,亦存在于物质结构之中。《易经》的两仪(即阴阳理论),哺育了我国的中医学说;而祖国的“医食同源”学说,又哺育了华夏饮食文化的结构序化,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 孔子五十三岁那年,做了鲁国的大司寇。这大司寇实际上就是个维护社会治安的官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