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75%疼痛源自肌肉!11种营养素改善疼痛

文/克莱尔‧戴维斯(美国人体工作专家)、安柏‧戴维斯(肌筋膜激痛点治疗师)

正确补充营养素,可以帮你放松肌肉、改善激痛点的疼痛。(Shutterstock)
正确补充营养素,可以帮你放松肌肉、改善激痛点的疼痛。(Shutterstock)
人气: 560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编者按】75%的疼痛都是源自肌肉疼痛,而所有的疼痛问题几乎都跟“激痛点”脱不了关系。激痛点位在肌肉组织的紧绷带中,是一个难搞的小点,只要按压激痛点,就会感到疼痛。补足维生素B、D等营养素,可以帮你放松肌肉、改善激痛点的疼痛。

激痛点是苦难的根源

崔薇儿医师(编注:Janet Travell,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私人医师、激痛点研究者)曾说,激痛点就好比“人类苦难的根源”,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激痛点所引发的疼痛,对身体带来的痛苦并不亚于心肌梗塞、肾结石或骨折等状况。另一方面,即便是非常小条的肌肉有疼痛的状况,它对人体造 成的负面影响也可能等同、或更胜于大肌肉疼痛的状况。激痛点鲜少有致命的风险,但带来的痛苦却会大幅削减和毁坏生活的品质。

75%疼痛源自肌肉 和激痛点脱不了关系

激痛点是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很难想像这世界上有谁能逃离它们的迫害,或者用某种方法让自己对它们彻底免疫。整体来看,绝大多数人身上的某处肌肉组织里,一定都存在着几个处于活化或潜伏状态的激痛点。

由于所有的肌肉组织都是激痛点作乱的舞台,因此在人体内有相当大的作乱空间。肌肉是我们全身体积最大的器官,占了人体总重的42%~47%。

专门治疗肌筋膜疼痛的医生就发现,我们有75%的疼痛都是源自肌肉疼痛。所有的疼痛问题几乎都跟激痛点脱不了关系,就算是生病或受伤后才产生的疼痛感也不例外。不论是在任何工作场所,或从事任何专业或业余运动,日常生活中,肌肉疼痛可能都是导致身体失能和受伤的最大原因。

诊断和治疗激痛点的其中一项难处在于,其症状常与许多其他病症相仿。目前已知激痛点会造成头痛、颈痛、下颚疼痛、下背痛,以及腕隧道症候群等症状,有时候还会造成许多被误以为是关节炎、肌腱炎、滑囊炎或韧带受损等的各种关节疼痛。

另外,激痛点的另一项特性也让人低估其对人体的影响力,那就是它们会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体内。在激痛点没有主动引起任何会让你感受到的症状前,你或许根本不会想到激痛点正潜伏在你的肌肉里。

不过,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让潜伏的激痛点现出原形,因为只要按压到激痛点,就会感受到一阵疼痛。许多不同的刺激都会使体内原本呈潜伏状态的激痛点转变为活化状态,自发性地引起疼痛。

11种营养素不足 会加重激痛点严重程度

任何会切断肌肉能量来源的因素,都会加重激痛点的严重程度,必需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和不足就是一例。崔薇儿和赛门斯坚信他们医治过的半数以上慢性疼痛病患,都缺乏某些维持肌肉正常代谢所需的维生素或矿物质。“不足”(insufficiency)这个词代表的意思是,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但对不熟悉肌筋膜疼痛的医师来说,或许不会将此视为具临床意义的数据。

这些与肌筋膜疼痛密切相关的营养素有:水溶性维生素 B1、B6、B12、 C 和叶酸,维生素 D 缺乏与慢性疼痛也有很大的关联;

矿物质方面,则以:钙、 铁、镁、钾和锌影响最为显着。特别容易缺乏这些矿物质的族群有:年长者、孕妇、节食者、经济弱势者、情绪低落者,还有重症者。

不过造成这些营养素缺乏的原因,并非全都是摄取量不足,在很多情况下,食用或吸入了会耗损这些营养素的其他物质,才是导致营养素缺乏的主因。

譬如,抽烟会耗损维生素 C;酒精、制酸剂和茶里的丹宁会阻碍维生素 B1 的吸收(制酸剂也会影响钙和叶酸的吸收率);口服避孕药会致使缺乏维生素 C 和 B6(抗结核药物和皮质类固醇也会);摄取咖啡因也会让激痛点难以根除。

除此之外仍要谨记,就算是再好的事,做太多也可能造成反效果。例如摄取过多的维生素 C 和叶酸,就可能损耗体内的维生素 B12。

肌肉要正常运作,体内一定要有足够的钙、镁、铁和钾等矿物质。钙离子的交换直接参与了肌肉纤维收缩和放松的过程。镁是辅助身体使用钙的必备物质,若镁离子过低,会导致肌肉过度兴奋(包括抽搐、痉挛、紧绷和疼痛等症状)和无力。铁能让肌肉组织利用血液带来的营养素和氧气,还具备调解体温的功用,缺铁的人常常都会觉得冷;然而,过度摄取铁质可能导致皮肤变色、心 脏疾病和中风后的康复速度变慢。钾缺乏则会影响心肌和其他平滑肌的功能。

整理自《激痛点按摩全书》 采实文化出版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脚跟痛是“足底筋膜炎”?7个动作改善

· 长骨刺很痛?一定要开刀? 骨刺常见6大问

· 慢性疼痛可能是自律神经失调 2招舒缓

责任编辑:李清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