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擅开米仓 地方官反而受乾隆重用

整理:常山子
国画
后来,乾隆帝东巡时,还特地召见已经调任济南知府的颜希深。(图为《福寿齐天册‧嘉祐四真》,作者不详。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33
【字号】    
   标签: tags: , , ,

身为地方官,他的母亲却擅自开仓放粮。不过他不但没因此受罚,还反而受皇帝重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官吏颜希深,生于雍正七年。其母颜太夫人明晓事理,为人重义轻利,颜希深从小受母亲教诲。为官后,颜希深仍十分孝顺,而且廉明慈惠,有古代循吏的风范。

乾隆十八年(1753年),颜希深任泰安知府,此后官运亨通,屡次被擢升。而颜希深为官的关键转折点,就发生在任职山东平度知州期间。

初任平度知州,颜希深就将母亲颜太夫人从老家广东连平州,接到山东官署来奉养。

乾隆某年五月,一天,颜希深前往山西出差。不料,这时平度州境内竟突然降下豪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洪水淹没了无数民房,数万乡民仓皇避灾,逃进了城里。但没想到城里的洪水也越涨越猛,几乎要淹过城墙,只剩六尺城墙在水面之上了。

滚滚洪水淹没下,乡民无粮可吃,个个饥饿不已,一时间乡民的哭喊声震天动地。但此刻的颜希深远赴山西出差,不在官署里,官员们束手无策,无计可施。

颜太夫人得知了消息,眼看儿子不在,而乡民的性命却命在旦夕,于是她下了一个决定:要求打开平常专门用来调价用的平仓,释放平仓里的粮食,救济饥民。但官署的幕僚一听,认为这万万不可行。他们说,平仓释粮是需要向上申请,等朝廷批示下来,才可施行的,“而知州不在官署,谁能擅自作主呢?”私自放粮,轻则赔偿粮食,重则遭革职甚至要入罪受刑的。

颜太夫人一听,生气地说:“平时平仓就是用来备用救急的,今天数万人急切需要这些粮食充饥,如果一定要等朝廷批示才能实行,灾民不都成饿殍了吗?”

颜太夫人看出了幕僚担心受到牵连咎责,她接着说,“我家颇为殷实,如果上司追究擅动仓米的责任,我家倾家荡产还赔得起。倘若我儿子不同意,老身我一人担当责任,不关你们的事!”

接着,颜太夫人立刻下令请来相关的官员,说明了开仓的始末后,官员们一个个都不敢作声。颜太夫人一看,动怒说:“你们不用怕被连累,若朝廷怪罪下来,这应当是我儿子该独自担当的责任。现在你们只要为老身纠察监督就可以了。”官员们不得已,只好遵命行事。

领到粮食的灾民,庆幸自己重获了生机,开心不已,一时间城里欢声雷动。城中的富绅也受颜太夫人的德行所感动,也纷纷地捐献米谷弥补官粮的不足。七天后洪水退去,官粮已经告罄。

远在山西的颜希深,得知洪水消息后,急忙赶回。到了官署,听到幕僚报告开仓放粮之事,颜希深笑道:“我母亲办的很得当!你们赶紧为我起草报告,据实禀告上司。我这就派专人回乡变卖家产以便赔补,你们不用担责任。”

不久巡抚收到颜希深的报告后,大惊失色,连忙上奏,弹劾颜希深擅动仓米。

乾隆帝收到奏章,写下了批示:“你身为封疆大吏,有如此贤母良吏,你不保举,反而弹劾吗?”乾隆帝大大称赞颜希深母子的善行义举。接着,乾隆帝降旨下令,封颜太夫人为三品诰命夫人,颜太夫人赈济灾民所动官粮,准予作为正项开销,不用赔补。颜希深得知后,感激乾隆帝圣恩,从此更加努力为善。

后来,乾隆帝东巡时,还特地召见已经调任济南知府的颜希深以及颜太夫人。乾隆帝当面仔细询问当年颜太夫人开仓放粮的情况,还特别赐给颜太夫人牌匾,以示嘉奖。乾隆帝也称赞颜希深“他时可大用”,意指他日可重用颜希深。

后来颜希深屡次蒙乾隆帝提拔,官至贵州巡抚;他的儿子颜检由部曹主事升至直隶总督;他孙子颜伯焘由翰林升至福建总督;颜希深的侄孙颜以燠由内阁中书出任东河总督;其余在各个部门做官的很多。

人们都说,颜家官位亨达,这应该是颜太夫人积善的结果啊!

人们常说“知子莫若母”,颜太夫人开仓济民,她深知这可能让自己的儿子失去官职甚至招来牢狱之灾,但她了解儿子面对同样的情况,也会以救人为先,即使失去了名利地位。颜太夫人的怜悯与侠义之心,令人佩服;也正因如此,才培育出了一位为民为国的好官呢!

事据《清史稿》、《坐花志果》、《妙香室丛话卷十三》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乾隆第一次南巡时,看见御舟前有一妇人,一路相随。于是,派侍卫登岸询问。一段早已淹没的前朝往事,因乾隆皇帝二次下旨,地方官府寻访到事情本末。至晚清时,外交大臣薛福成也被她的事迹所感,辑录烈妇故事,以流芳百代。
  • 乾隆皇帝在书法上展露了什么精神气息?一代盛世得天福祐明君对应书画的态度和品味,展露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 孝贤纯皇后是大清史上三位最著名的皇后之一,虽没有孝庄的赫赫政绩、慈禧的位高权重,然而,她年仅三十七岁的生命却近乎完美,被后人誉为“大清第一贤后”。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