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婚礼文化的变异–童年回忆之二

大纪元专栏作家﹕今钟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2日讯】

  章翠英女画家的一幅临摹工笔《仕女夜读》令我十分珍惜﹐不仅难于索求﹐现代国画大多中西合壁﹐油画的信息﹐现代的意识﹐风格不中不西﹐失了国粹的灵魂﹔而且因为这幅临摹的国风古韵﹐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童年书画的回忆﹐而且是整个童年的文化。

  其一便是中国的婚姻礼俗。

  这大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记忆已经模糊﹐只是对两支红顶白鹅印象最深。

  “公鹅叫了﹐母鹅不叫﹐是新姑爷爱说话”﹐随着公鹅嘎嘎的叫声﹐垂花门楼里来宾和仆人大声说笑着﹐嘻嘻哈哈﹐一片喜庆。

  长长的游廊﹐彩礼依次抬过﹐虽不贵重﹐但完全按照传统民俗﹐每件大型礼盒提手上结着红绸﹐扎着大朵红花﹐留在记忆中的八大件彩礼中﹐只有礼盒中伸着红顶黄嘴嘎嘎叫着的两只欢快的大白鹅。

  庄严神圣的礼俗﹕“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向天地盟誓﹐求父母作证。

  “挡当滴挡……”那时的小女孩玩过家家游戏时总吟哦着婚礼进行曲的旋律,她们的印象太深了:在庄严缓奏的古典曲中,在四周宾客高抛的阵阵花雨下,空气中飘散着茉莉花瓣的清香,伴郎陪着新郎,伴娘搀着新娘,在红地毯上徐行,前面两个男童提着花蓝,后面两个女童拉着新娘长长的纱裙,连男童也打着领花,穿黑色礼服,庄严而隆重,自有一番西俗的纯洁与高尚,不仅给结婚男女留下盟誓般回忆,也使提蓝拉纱男童女童受到庄严的陶冶。我的三个姑姑、十六个婕( 大家族堂姐妹按年龄统一排列,称大排行) 无论东西方礼仪,大都白头偕老,子女们从未受到父母离异的伤害,大都健康成长,只有一个例外:七婕离异,那是在美国。

  以1949年为界婚姻的礼俗在大陆不知不觉变化着。

  街道上女积极分子(那时还没有小脚侦辑队的称呼)还互相称太太。但若被首长听到便会立刻受到训斥﹕“什么太太﹖﹗叫爱人﹗”

  北京人初觉肉麻﹐但后来觉得把情人和妻子合二为一也似合乎中国人的贞操观念。
  当时全国各大城市一窝风上演《铡美案》﹐那时都是私营剧团﹐中宣部还来不及控制。这也是艺人们的好心规劝﹐并非强烈的讽刺﹐因为那时土八路首长们一窝风地离婚﹐爱人换成了大城市女学生﹐首长们原配妻守着古老观念﹐大多“离婚不离家”﹐有的守在农村老家﹐有的进城不肯走﹐留下为首长及新妻子做饭﹑看孩子。

  问及老八路们的婚姻文化﹐令人吃惊。

  一位营教导员回忆说﹕“我们老首长的爱人都是小学生。队伍打进县城﹐让县里小学校高小女生集合﹐由首长挑选。旅长第一个先挑﹐然后是旅政委﹐再其次是副旅长﹑副政委﹑参谋长﹑副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副主任……

  我都不敢相信﹐象是听山大王﹑大寨主﹑二寨主在掠压寨夫人。后来一位上海来的女留学生告诉我﹕她的母亲就是这样当上首长爱人的﹐而且永远地和地主婆的姥姥划清界限﹐永远不许见面。邓小平时代解除禁令﹐姥姥已死﹐她母亲费了很大事找到姥姥坟头﹐悔过地哭﹐直到哭昏过去。

  我亲眼见到的更奇﹐一位营长爱人也就二十出头﹐孩子倒有四﹑五岁﹐营长高高大大﹐爱人瘦小玲珑。后来听说营长爱人原来是伪军大队长妻子﹐营长击毙了大队长﹐大队长的妻儿也便成了战利品。

  五十年代﹐一位老干部长得太丑﹐会计从山东家乡骗来一位漂亮寡妇﹐直到结婚发现上当﹐一直不许靠近﹐把鬼脸一般的首长丑脸抓得花瓜一般﹐但婚姻照旧维持。

  文革中为打倒刘少奇﹐红卫兵找到国家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谢飞。谢飞却说﹕“少奇同志不断进步﹐地位越来越高﹐我配不上他了﹐应该找更年轻的﹐他威信很高﹐无可揭发。”道出共产党人的婚姻观。

  但文革前中央对中下级干部还是注意影响的﹐我的首长即因婚前孕降为副职﹐不久恢复。北京市委一位农业部长也因婚外情爱受到党内警告。但也有例外﹐一位女首长当年与警卫员通奸﹐进城后向上级报告批准结婚﹐从朝鲜前线调来已升为指导员的年轻爱人﹐结婚照很吓人﹐象是母子团圆﹐至少相差二十几年。

  至于中央首长﹐婚事严格保密。一位女士每逢年节﹐总把中央首长送来的衣食礼物拒之门外﹐原来她是四个外室之一。四位外室每人结婚时中央都给办个正式结婚证﹐都是正式夫人。近日香港媒体报导,在政协选举投票中,当红歌星宋祖英的名字引来政协委员闻唱票哄笑。

上行下效﹐远华案曝光《红楼》只是小巫﹐未见大巫。据《义军报告》揭发一个军长有五十位三陪女郎﹐一个贪官写下与一百多个女人的夜记﹐以避重就“轻”﹐冲淡主要罪行。

  海外风传﹐男人回大陆就是跳火坑﹐坐怀不乱的柳下衷也要烂下去。台商太太纷纷要求丈夫结扎﹐防止大陆生子﹐分夺财产﹔介绍一夜情的网站﹑美化乱伦﹑杂交的文字﹑文学网﹑录像带天天“教育”着成长中的青少年。离退休的老干部爷奶辈由开放前﹑开放初的纵容﹐至今对子孙的堕落已无办法。有评论家说﹕“即使中共垮台﹐大陆道德的堕落也无法收拾﹐一塌糊涂。”

  还我民族魂﹐那永远失掉的童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八年辛苦不寻常﹐
    吾舌尚在笔作枪。
    蛙鸣犬吠齐颂圣﹐
    雷霆梵音启愚氓。
    小杜警句(1)传千载﹐
    老美真言(2)播万邦。
    子规夜半犹啼血﹐
    誓唤春回迎朝阳。
  •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 说到平反,这是我们国度的特产。

    回想童年的日子里,每逢佳节,当我们许多人家欢欢乐乐地团聚时,邻居一位老伯总是孤独一人、以泪洗面。

  • 想当年在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的交界处的德国境内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名为亚琛(Aachen),城虽小却因有一所欧洲久负□名的工科大学而驰名,很多中国莘莘学子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一年秋高气爽之际小W从国内名牌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马上来到亚琛求学读□械工程。日日攻读德语,日子倒也清静。一日正闲来无事,瞥见窗外自行车棚中的废弃的自行车,回想起中国攻读大学时炼就的一手篡自行车的绝活,不禁手痒。 图
  • 黄历年前去东京,与往常一样,见到绝大部分人都是衣冠楚楚,大衣革履,女士好像没有不化妆的。香港冬季流行的BohemianStyle,那些像吉卜赛或美洲红番的装束,在衫脚、袖口、靴边、手袋边有一排流苏,牛皮或仿牛皮的,触目皆是,在东京竟没碰到一个,怀疑是否没有去蒲新潮一族的地区。日本人穿西服,总不难看到那股和风,这其实也与东洋文化一致。例如他们的文字,除了保留一些汉字外,并音字母一套平假名,演化自汉字的草书体,用来并日本本土文化的文字;另一套片假名,除了音韵表有几处出入外,发音与平假名一样,借自汉字楷书的边旁冠盖,用来并外来语(绝大部分是英语) 。真的做到“西为日用”,切实体现了中国人常说的“西为中用”的理想。此民族在用人家的东西的同时,又高姿态的划分开外来文化,不让本土文化受侵蚀。试举一两例子,不用提明显的外来文化产物了,就连橙汁、锁匙、女士的手袋,也用片假名并英语发音来点明是外来东西,可看到真的是“划清界线”哪!图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后化为精卫鸟,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麻姑成仙后,曾经历东海三次变成桑田。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为什么如此幸运?蒋家与布袋和尚的奇特缘分……虚云和尚凭借什么,收服了民国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翠碧如绢的蕉叶,可入诗、入画,是传统艺术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闺秀,以此为名号,在良辰美景中结社唱和、赋诗填词,为当地带来一幕幕文化盛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
  • 明末的某个烟雨时节,苏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现了一位揽胜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骤雨,他躲进一座庄园,却驻足在庭院中,凭栏观鱼,困倦之际忍不住沉沉睡去。当晚,庄园主人就梦见山中别业,有神龙卧于栏杆。次日清早,主人亲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