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代的水利技术

阿牛;图:素素
font print 人气: 154
【字号】    
   标签: tags: , ,

河防纡旰食,六御出深宫。
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穷。
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
已着勤劳意,安澜早奏功。
康熙 〈阅河堤诗〉

古代皇帝往往认为自己是奉天承运,以治理万民,所以当发生水旱之灾时,或者蝗灾等自然灾害时,往往会被人民作为皇帝的统治合理性的指标。历代皇帝特别重视自然灾害的防护,以清代治水的情况,由许多例子,如果要有效的治水,必定要精确的掌握绘图与测量的技术,当西方测量学传进东方时,当时的人到底会不会吸收新方法用于治水呢?

康熙皇帝(公元1654年5月4日至1722年12月20日)曾在幼年时,出过水痘,后经由西方传教士治好,后利用西方的医学方法加以治愈,此外,康熙皇帝即位的初年,曾经发生历法之争,为了判断何者的历法较准确,所以康熙在青年时期努力学习西方科学。

但是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科学发展并非只是接受表面的技术,而是对其理论的形成加以探究以了解技术背后的理论基础为何。我们可以说康熙对西方科学的看法有所改观,已经由科学技术的了解进入到科学知识理论的探讨,欲知道背后理论的形成与原理。

在清代的河工之中,皇帝实际上为主要的决策者,在河工的决策过程方面,是由河道总督绘制当地水道的地形图,再上呈给皇帝,把河督的方案与大学士和相关人员讨论后,由皇帝拨经费给河督办理。清代康熙时治水的一个特色是皇帝的知人善任,当康熙十六年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后,正值苏北地区河道决堤,经由靳辅督导后,使河水归于故道。

清代黄河泛滥情形,黄河在地形上的几个主要特点使得下游地区容易造成洪水使河道决堤。统治者对治水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清朝时黄河下游负担了河运的功能,清代时的东南地区所生产的粮食必须负责供应北方京城以及军队驻扎地的日常所需。此外,如果其它的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当地粮食供应的不足,运河也有运输米粮镇灾的功能。所以当黄河决堤时,连带会使得清帝国的漕运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统治者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

治水是康熙皇帝的所关心的三件事情之一,学者提到他“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堇念,曾书而悬之宫柱上”,以后人的评价而言,康熙时的治水也被列为三大功绩之一。

清朝由于非常重视河防的治理,所以皇帝对河督所要求的施工经费,都会优先通过并迅速拨给。但是河督自己也必须提供较精确的经费使用方法,比方说需要多少个工作天、以及多长距离的河堤最需处理等,在此前提下,就必须利用复杂的数学运算才能完成准确计算,并提出治河计划以供皇帝参考。并且,如果河工的计算较为完备,能比较能获得皇帝信任之外,能方便皇帝对其它的部会下达命令,使其互相配合。

在西学理论方面,明末的数学家徐光启认为,“先之数易见也,小数易解也,广其术而以之治水治田之为利钜、为急务也,故先之。”,精于算学的徐光启在翻译西方测量方法的同时,已认识到西方算学能够测量出地形的高度、深度、平面距离及方位,这是中国在治水上所欠缺而无法突破的。

由于当时人还未了解到对于把西方算学应用于水利工程上的重要,也就还谈不上把西方算学应用于水利技术上,而他本身亦非掌管水利事务的官员,所能做的,只能把他的理想写在著作中,说明自己对治河的见解是基于传统的基础加以改进,希望当时的官员能够应用此法必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到了清代初期的时后,当时的康熙皇帝已经把数学计算应用于工程测量之外,例如陈横使用的“测水法”,把河水的横切面积乘以流速,便可得出水的流量。康熙皇帝还巡视当地的水利设施的状况加以了解与掌握,并且已有实地勘查地形与施工情形的做法。

在方法的应用方面,靳辅承袭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理论,靳辅在解释此一方法时说到,“水合则流速,流速则势猛,势猛则新沙不停、旧沙尽刷,而河底愈深,于是水行堤内而河遂其就下之性,方克安流耳。”,即利用工程设施使当时黄河下游的水流速度加快,让水中的泥沙不淤积于河道中,能够被河流带入大海。

另外他使用“减水坝”,目的是为了如果当时的水量过大时,能够让大水溢出减水坝于近海的荒地,使河道的堤防不致于承受超过的压力而决堤。从靳辅对于黄河治理的态度,还是具有信心,他认为只要统治者任人得当,加上主事者能够尽心于河道的治理,则困扰中国已久的黄河水患问题,亦非无法完全解决。

从靳辅对于黄河治理,还是具有信心,他认为只要统治者任人得当,加上主事者能够尽心于河道的治理,则困扰中国已久的黄河水患问题,亦非完全无法解决。

水利工程的完善所造成的影响是,清代的运河负有运送粮食的功能,由于中国的东南省份米粮的产量充足,所以必须负担北方京城与驻军的开销,另外,如果帝国的某一地区因天然灾害而导致粮食缺乏,运河也有迅速转运粮食救灾的功用。除了运输的功能之外,由于康熙皇帝曾六度下江南,除了考察地方官员的施政情况,也能够体察到南方百姓民意,使康熙皇帝能够准确的掌握帝国的统治情形。

中国运河边会因水路的便利而聚集人口,并且随着商业运输的扩大而发展成大规模的都市,在运河上也伴随着大量民间商船的运行,河运具有大量运输且便宜的特点,所以当时的商人大多采用河运。直到1853年上海开港以后,随者海运的日渐繁荣与国外贸易的兴起,清代运河的重要性才逐渐减低并萎缩。

在康熙到乾隆之间的河堤修筑,会在工程结束之后建造海神庙,供奉掌管雨水的神祇,从现代的科学精神来看,这样的作法还未跳脱传统的观点,但是以当时中国的“以神设教”的情形,建庙在某一部分往往带有政治性的功能,必须加以考虑。如果说当时敬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想法能够与自然科学配合,那对现代人来说也算是一种新的体验与看法。

有学者曾经提到,清代的治水不再倚靠超自然力量,而是透过计算,使治水掌握在人的手中。但是我们从靳辅的话语中,我们得知他认为只要人事配合得当,黄河水患是有办法解决的。以西方对科学精神的看法,“科学革命的机械式宇宙观,…,成就了哲学观念视野的变化,这个新的观念就是:人类能够了解和控制他周遭的世界。”,清代治水不管是在方法上、观念上都比前代有所突破,且已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精神。@*(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帝或帝王是一个几乎人人都知道的名词,但是,它究竟是什么含义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人对它的理解和解释。
  • 转瞬间二百多年走过,曾经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终还是亡于幽王的昏聩和残暴。这再一次证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护,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则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让我们继续走进历史的下一幕。
  • 麻将牌如今不仅在亚洲盛行,在欧美也很流行。在西方现今有不少叙述麻将打法的书籍和研究麻将打法的杂志,其实在中国的明朝末年,麻将就已风靡全国,明人冯梦龙写《马吊牌经》一书,这是译本有关如何打麻将的专著。只是当时不叫麻将,而叫“马吊”而已。
  •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它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约五华里的洨(音淆)河之上,是座石砌拱桥,当地俗称大石桥,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大约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迄今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 明朝有个乡民锄田,发现了古城墙的遗址,便顺手挖了起来,看见一块色泽漂亮可爱的石头,就将这石头带回去给自家的小孩做玩具玩耍。过了几天,他家发现这石头的奇异之处:每逢中午和晚上子时(23点到凌晨01点),这块石头都会“铿然有声”的发出鸣响。他觉得奇怪,就将其摆在自家的神龛上。
  • 最甜蜜的“杀手”?一天60克糖,60天后身体会有怎样的巨变?吃糖也能上瘾?戒糖如戒毒?
  • 在中国古代,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特别良善的状态,人们重德崇道,对人体、生命科学有着独到的认知,也因此留下了不一样的文化遗产。单就镜子而言,在古文献中留下了大量传奇记载,远超科幻纬度,令人匪夷所思。
  • 进入莫斯科中央地铁站,像是进入了富丽堂皇的宫殿,高大的大理石立柱,雄伟的拱门,精美的壁画、浮雕……柔和的灯光照射在大理石柱面,让人宛如进入了灿然的艺术殿堂。很多游客在等待地铁时,常常惊叹于地铁内部建筑的宏伟:这真的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建成的吗?
  • 从神话中走出的千古奇迹,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国,展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传说中的李冰到底是谁?
  • 埋在古墓二千五年的绝世神剑“越王句践剑”重见天日,耀古烁今的光华压倒现代人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知。五大谜团现代科技难解,展现天人合一的中华神传文化特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