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 和气致祥 乖气致异

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270
【字号】    
   标签: tags: ,

中华神传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和为贵”与“和气致祥”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之一。“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一语源自《汉书.刘向传》,儒家思想中则提倡“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晚年时,弟子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王者之道,和气为先,和气是最可贵的礼节,也是最美的德行,大事小事均依此为准。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章讲述的是赵国举兵之事,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蔺相如的礼让胸怀,他为了 社稷之安,三次礼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纵览古今,但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相比之下,心眼狭小,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得不到任何好处。人与人闹翻,否定他人,就会使自己孤掌拍不响,独木不成林,必须尽快另找合作者。比方说,耳能听,眼能看,嘴能吃,鼻子能闻,手能灵巧地做事,脚可以行走千里,都有独具的功能。不能彼此废弃,也不可能相互代替。就像万家众技,各有所长,因而各有自己的用途。虽然如此,但都只是一技之长,不能全面。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到。鱼儿成群游跃,大雁结队飞行。人们生活在世上,也必须建立互相合作和依存的人际关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世风日下,所谓“适者生存”,为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不择手段,而“斗争哲学”更是使中国人在人际关系方面互不信任,彼此为近敌。人们在关系闹翻时就失去了理智,合作的关系就被破坏了,都把对方视为仇敌,并把对方说成是一无是处,一钱不值。在日常生活中,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口沫横飞,大动肝火者俯拾皆是,因胸襟狭窄而妒人之才、嫉人之能、排人之论、挤人之议、讥人之误、讽人之缺者也大有人在。

一个人如果贪心太重,追求自己本分之外的利益,争吵殴斗也就难以避免了。2005年底,在北京726路的公交车上,女售票员与一位刚14岁的女孩因为过站补票问题斗起了口角,接着双方互不相让,发生了肢体冲突,女孩当场晕倒,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因此,理解“和为贵”、“合则全”的人,都会从大局考虑,胸怀谦让之心,不与人吵斗,不争强好胜。人与人之间只有真正建立了和谐的合作关系,才能事业发达,社会和睦。那么,怎么才能达到“和气致祥”的境界呢? 第一是要有宽容忍让的博大胸怀。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才能拓宽自己的心胸。 第二则是凡事养成一个慈悲祥和的习惯,遇事不浮躁、不轻易动怒,不因小事与人结怨,一时的礼让,可能会使人带来一些物质利益上的小损失,但如果从长远的观点去思考一下,可能就会得到比失去的更多的那一部分。 和气致祥,事情本来如此。@*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经常为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而烦恼。虽然他们很想摆脱烦恼,却找不到烦恼的真正根源在哪里。如果向他们询问生气或者不快乐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下面的理由:老板太刻薄,所交的朋友对自己不忠诚,孩子太不争气而没有进入名校,以及老公或家长太过吝啬给的零用钱太少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个人的得失看得很重,而且都认为自己的烦恼完全来自于他人的错误,却没有人去真正反省自己的任何缺点或过失
  • 从人的本质来讲,本来善恶分明,正邪不两立。然而,如果处在一个安定的和平时期,却很难分辨出一个人是忠是奸或人品的高低,这是因为奸臣可以用花言巧语遮掩其奸行,坏人也可以随时为自己带上一副伪善的面具。因此,大凡逢艰难的时势,才会构成对人们信念与气节的考验。每一个时代,能在逆境中、以至于临生命危险仍坚持自己崇高追求与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义士。这就是千古以来很多忠臣义士遇难之后仍能被后人尊敬与传颂的原因。
  • 在道德水准较高的中国古代,没有人怀疑善恶必报的真实性。即使在共产邪党强制让人们相信所谓“无神论”的日子里,我仍然从村里的老人那里听到过“人有好心天知道”及“伤天害理,天打雷劈”这样的劝善警句。
  • 人世间有许多人生活得不快乐,并非都是因为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之本。其实人的善心善念常与快乐同在,乐善好施、与人为善就是快乐之本。只有乐于助人的人,心境才能保持开朗,有了良好的情绪,也就自然拥有了健康。一位心理学家说︰通常乐善好施的人,都会因做善事而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人生也就变得积极乐观。
  • 说起善恶必报的因果关系,许多人可能会马上联想起这是源于佛教中的理论。然而“积善之家庆有余,积恶之家祸必至”这两句话却不是来源于佛教,它是来源于中国古书《易经》中的两句名言。意思是说积善行的家族必能翼庇子孙,而作恶多端的家族必然会祸延后代。由此看来,中华民族从很久以前就接受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古代的中国人大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天灾人祸,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一种重要的警示作用,它既有现世现报的元素,也与祖先辈做过的坏事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 人世间有很多人感觉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也有一些人总是感觉自己的人生非常不幸。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结果,感觉自己幸福的人并不一定在物质财富方面十分富有,他们通常各种欲望心很淡,不太计较个人的得失,可以做到以苦为乐
  • 许多人在读过陶渊明的诗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虽然也认同他对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是对陶公辞官不做、以诗酒为乐的田园生活方式却认为他太颓废了。其实陶渊明并不缺乏进取心,这可以从他的名句“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看到他惜时进取的雄心壮志,只是他不耻于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为了洁身自好才选择了一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与思想不复杂,那么他就可以轻易简单的获得幸福。例如在口渴的时候找到了一潭清澈的泉水,在寒冷的严冬得到了一缕温暖的阳光等都能给许多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喜悦。或许一些欲望很高的人会把这样的事情看成天经地义的,把上天的恩赐与人生中的幸运视为理所当然,只有把自己执著追求的事物追到手时才有一丝快感,这样的思维方式显然距离幸福非常遥远。
  •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挫折与苦难时,如果想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需要有一种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一般人非常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因此就很难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只能在情天恨海中随波逐流。而修炼人则能把名利情色看得很淡,也能做到宽容忍让,其胸襟和气度自然远在一般人之上。宁静致远则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它不是通过外界的环境或外力来改变自身的心灵状态,而是用内心的宁静来丰富自身的想像力。在红尘浊世中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使其达到平淡祥和的境界,就如蚌之含砂,在孤独与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认为一个人在最宁静时刻的思维,就是他的灵魂升华后最珍贵的思想结晶。
  •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 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