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传递的媒介——古琴

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 ,

琴棋书画为中国文人四艺,而琴居首位。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根据桓谭《新论》〈琴道篇〉中记载:“昔神农氏继庖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也就是说,“琴”的构造像征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既然是由圣贤所制造,“琴”理所当然的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琴”最初的五弦象征五行,到后来增加文王、武王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

至于古琴上的徽位,宋朝崔遵度的《琴笺》中有这样的说明:“十三徽象期之月,居中者象闰。”原来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无怪乎《乐托.魏文侯》篇中提到:“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也就是说透过琴瑟丝弦乐器的温柔音色,可以联系正直、惇厚的志义之臣。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千年前,古代的文人贤士们,常以擅弹古琴而闻名于世,我们所景仰的至圣先师-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古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春秋时期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伯牙在蓬莱岛上的学琴经验,让我们体会了“静观天地,师法自然”的智慧;三国时代著名的“空城计”,诸葛亮以悠然弹奏古琴时,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智退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嵇康精于琴艺,虽然遭到司马昭的诬陷,但在临刑前他泰然自若演奏了广陵绝响,感天动地,惊鬼泣神。这些都是历代著名的琴家轶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对于古琴艺术的精神境域。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等,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象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明代《神奇秘谱》在序中,即开宗明义指出:“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所记载的这段话,替“琴”的内涵做了最佳的注解:“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琴”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古人藉由古琴艺术体现出人世间的优美、崇高与睿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与“天地相通”的境界;因此,古琴音乐比起其它中国乐器,更深入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一种修道人特有的神人传递的精神境界。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根深蒂固的植入中国的古代文化之中,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以及反映到各行各业,也无不体现着这一理念,谁都明白“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交织出世间一切的昌盛与顺遂,这即是《易纬》所言:“父天母地以养人”的真意。
  • “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宇宙中贯通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
  • 在中国古代,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
  • 梅花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其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人们所珍视,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能流传至今,要归功于那些历代的史官们。
  • 史书承载着历史与未来,但写作史书却是一项艰辛、严肃的巨大工程。因此上古之人把史官称为“天官”,认为史官记录历史,具有监督至高无上的皇帝谨言慎行的作用,让皇帝约束自己,善待苍生。
  • 传统音乐与书法、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文化内涵,这种音乐最符合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 中医的内涵很深,光是脉象这一部分就很复杂................
  • 古代中国“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的并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到了唐朝,“颜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