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饰主义(十三):葛雷柯作品赏析(上)

郑英男、周锦佩
font print 人气: 1179
【字号】    
   标签: tags: , ,

《脱掉基督的外衣》(The Disrobing of Christ) 1577~1579年,油彩‧画布,285 x 173 cm,主教堂,托利多(Toledo),西班牙

评析:

画面描绘了身着红色外袍,显露出无畏、超然神情的耶稣基督,在髑髅山遭钉刑前的一幕,此画具备了“拜占庭圣像画”的传统特质──透过某个悲剧式的宗教事件或人物的感染力,触发巨大的信仰热情与最深层的醒悟。

画中耶稣被一群冷血、迫不及待的无知群众围绕的场景,往往内心邪恶、敌视上帝的人,不仅面目可憎,外在行为也必是粗暴、野蛮的,与下图中北方艺术家—波许(Hieronymus Bosch,1450-1516年)的创作,有近似之处。

整体布局严谨,叫嚣拥挤与丑恶狰狞的人群,对比着基督安详圣洁的脸庞与坚定孤寂的身影。基督大而明亮的双眼透着渴望之光,仰视着天,忍辱地期盼着使命的完成与结束,好与他在天上的父(耶和华)相会。

右侧是一名穿绿衣的刽子手,拉扯着绑缚耶稣的绳子,并企图窃取基督的红袍。在他挺立身躯的左侧与后方,错落着四名西班牙贵族,身披16世纪象征“捍卫正义与真理力量”的银色盔甲,正亲眼见证着这关键的一幕,左侧的那一位更是神情忧郁凄恻地注视着我们,似乎在寻求着悲悯,显然这是一幅古代与现代时空交错的画像,更阐释了基督为世人牺牲的伟大情操是超越时空限制的意义,对所有人类而言都该是最珍贵的恩典。



《背十字架的基督》,波许(Hieronymus Bosch,1450~1516年)

画面的底部,又有一组交叉对称的人物:右下方,一人正在熟练地为十字架钻孔作最后的准备,左下角是圣母、约翰与抹大拉的玛丽亚,正绝望地看着他的动作。葛雷柯放弃了文艺复兴时期极为重视的“透视法”所塑造出的纵深感,而将画面整体向内集中。基督似乎是被人群粗暴地推挤下走向我们,制造出一种集体邪恶下的阴霾逼迫感。

在形式上,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即是:意大利式的横式画面被直式画面所取代,他抛弃了意大利时代惯用的建筑远近法(透视法),改采往上延展的空间处理法,在造型概念上,颇近似中国直立卷轴式山水画的处理方法;《脱掉基督的外衣》这一系列的作品,显露出葛雷柯对戏剧性构图及寒性色调的偏好。

从人物身体变形拉长的倾向及对光、色运用的意识,可以看出葛雷柯的作品受到意大利艺术风格的影响,急速地蜕变。暖色调逐渐消失,学习丁托列多(Tintoretto)的手法,转向青或白光的表现。这幅画就是采用青白光交错的效果,来呈现善恶对比之下那股沉郁悲壮的力量。

《欧贵兹伯爵的葬礼》(Il Seppellimento del Conte di Orgaz);1586-1588年,画布,油彩,460×360 cm,瑞士托利多圣托梅教堂藏。

评析:

在葛雷柯完成的订制画中,最光彩夺目的是《欧贵兹伯爵的葬礼》。这幅画也是葛雷柯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为了纪念欧贵兹伯爵的虔诚,圣司提反(注1)和圣奥古斯丁(注2)搀扶着他的遗体出现在画面中,死者也穿着由葛雷科亲自设计的铠甲入殓。画家把这传奇的故事重现为一个当代的事件,当地的贵族和教士也出席了葬礼。画家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描绘甲胄与祭服,绚丽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均表现出极佳的质感。



《欧贵兹伯爵的葬礼》局部。黑衣哀悼者中,右二注视观众者为画家本人。



画家自画像

葛雷柯巧妙地以向两侧延展的双翼般的白云将画面分成两部分,呈现向上升腾的感觉。上半部以“前缩法”描绘神圣永恒的天堂位阶与秩序:基督、圣母与约翰(John the Baptist)成三角排列,左方手持钥匙者是圣彼得,象征天堂之门的开启;下半部刻画缛丽却难免一死的人间,细瘦的人物、群体集中又左右对称的布局,明显是拜占庭镶嵌圣像画的惯用笔法,同时采取立轴式的空间配置,葛雷柯企图在有限的框架中呈现超越现实的梦幻空间。

在动态的视觉效果上,利用上下色彩与造型的对比变化,引发最大的宗教悲悯之情。画面中央,云团般的细长小天使形象,是伯爵的灵魂,一位天使正把它送往天国,准备接受圣母与约翰的赐福与耶稣的审判,上部人物四肢与眼神的动态无不趋向那在高处,司掌灵魂归宿与至高审判的耶稣基督。下方穿着黑衣的权贵与上方朴实无暇的天堂相比,人间的功业与荣耀就显得虚妄且短暂了,右下方一位背向我们的教士者穿着白色法衣,对应着上方耶稣的白袍,呈现出光洁的透明感,而他摊开的双手与身体构成十字的形状,眼神透着虔诚与悲凄,渴盼着神恩的眷顾与降临。

这幅绘画将“矫饰主义”的一切表现技巧融合成了一个令人迷狂的视象,比丁托列多(Tintoretto)的手法具有更强的精神冲击力。

整体画面宛如一扇巨大的直式视窗,占据教堂的一堵墙面,在上半部画家利用了强烈的“短缩法”表现人物形象,旨在塑造一种错觉,使我们感到天国无限的壮阔,而下半部前景中的人物,双脚被画框截去,刻意加强的舞台效果下,暗示了人间世界的局促有限。葛雷柯巧妙地藏身在下方的黑衣哀悼者中,注视着我们(自左方数来第7位),近景一个手持火炬的可爱小男孩—是作者之非婚生子,因为他上衣口袋中的一方白巾,上面用希腊文写着艾尔‧葛雷柯的名字与“余之所出”的字样,也显示了男孩出生的年份。@*

(注1)司提反位于死者左方。曾担任教会的执事,是第一位殉道的基督徒。名声极佳,充满恩典,能行神迹。当时有许多信奉犹太教的人起来与他辩论, 司提反却以对神义的领悟与坚定的信念一一化解。遭人诬告他诽谤神与曲解(摩西律法),危言耸听,犹太长老和学者拘捕司提反,但他毫不畏惧地指责众人抗拒圣灵,杀了义者耶稣,受了神的律法,竟不遵守;恼怒之余,众人将司提反推到城外,用乱石打死了他。临终前他向主呼吁说:“求主耶稣接受我的灵魂!”又大声喊着说:“主啊!不要将这恶归他们!”

(注2)死者右方戴Mitre—高尖折式礼冠者。公元354年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Tagaste)(现在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的桑克阿哈拉城)(Souk Ahras)42岁任北非希坡(Hippo)主教。76岁离世。因对基督教有重要建树,故被天主教会封为圣者,称圣奥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他的神学成为后来基督教教义的基础,影响整个东西方教会,尤其对西方教会最深。著有“上帝之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缩法(foreshortening),是自文艺复兴透视法建立以来,为了描写人体或物体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对观众的角度),必需将人体或物体前后缩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
  • “矫饰主义”(Mannerism,中国大陆译为“风格主义”)一词源出于意大利语“Maniera”,原意为‘手法’,引申为艺术的‘风格’。而“矫饰主义”名词的正式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意大利在十六世纪时,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史家们对此一名称有过许多的争论,后来泛指文艺复兴晚期(大约1550年-1580年),以佛罗伦斯、罗马、和曼图亚(Mantua)为中心发展出的一种艺术潮流。
  • 乔治.瓦萨利(Vasari)在其《艺术家列传》一书中表示:“‘风格主义’者以他们自己的理念、敏锐和角度来追求极致纯粹的“美的典范”,而不再满足于前人只专注于模仿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只是“矫饰主义”种种隐晦的表现手法(神话的、象征的、寓言式的),往往制造了与观画者之间距离。十七世纪的理论家贝洛里(Bellori)在其《画家的生命》一书中则抨击“矫饰主义”为“以矫饰,而非真实为基础的狂想”,因而失去了与大自然和群众生命的真实接触,所以他们所谓的“风格”就容易被视为矫揉造作,难免遭人诟病与嫌恶。
  • 彭托莫来自佛罗伦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画家,曾在吉兰达忧门下学艺。由于一家定居在佛罗伦斯西郊的古老城镇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称之。彭托莫为家中长子,年幼时父亲、母亲和祖父相继过世,由祖母教养。祖母过世后,他带着胞妹搬到佛罗伦斯,然而最后妹妹也于1517年死去。这些成长过程中的阴影可能造成他日后的孤僻性格。
  • 柯列乔﹝Antonio Correggio,或译为柯雷吉欧,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乔镇﹝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为名。柯列乔的艺术学养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乡一些画家的启蒙,后来拜访曼都瓦时,受到其宫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响;而其成熟作品中,富于渐层变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达芬奇、吉奥乔尼和拉斐尔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体表现又令人想到米开兰基罗。他承袭并综合了文艺复兴盛期各家的娴熟技法,在空间和动感的表现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将之归类为矫饰主义画家,也有认为他是巴洛可艺术的先驱。
  • 帕米贾尼诺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于帕尔马,人称为‘帕米贾尼诺’,意为‘帕尔马男孩’。父亲Filippo Mazzola也是画家,在他两岁时死于瘟疫。所以帕米贾尼诺自幼由同是画家的两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抚养长大,并随其步入艺术生涯。12岁时Francesco就曾经帮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圣乔凡尼福音教堂的装饰,是意大利地区相当早熟且以笔触纤细优美着称的画家。早年推崇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与拉斐尔(Raphael),画风也受到柯列乔(Correggio)的影响。
  • 1531帕米贾尼诺从波隆纳回到帕尔马,接了一项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画,却没有依约完成,结果进了监狱。据瓦萨利说,这是因为他迷上了《炼金术》的关系﹕‘他满脑子的炼金术……从一个敏感娴雅的人,变成一个满面风霜,邋遢不修边幅的野蛮人……’也有人认为帕米贾尼诺是基于科学兴趣而研究蚀刻铜版画,因而进入《炼金术》领域。帕米贾尼诺是继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之后,同时创作“蚀刻版画”(注2)与“油画”(注3)的早期画家之一,他使用“蚀刻法”制作的艺术品也被广泛地复制为“版画”或“明暗木版画”(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贾尼诺有一种远离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倾向,向往着灵修归隐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长颈圣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满了这类神秘的寓意。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成了法国人,网路搜寻引擎巨擘“谷歌”(Google)改名美国堪萨斯州的首府“托彼卡”(Topeka),而美国总统欧巴马向印尼订购了一个外带--至少这些都是世界媒体希望阅听大众深信不疑的消息。
  • 布隆吉诺是佛罗伦斯画家,诞生于一个屠户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启蒙且师生情谊深厚,彭托莫是“矫饰主义”的先驱,而布隆季诺则是“矫饰主义”的发扬者,也是第二代“矫饰主义”的著名人物兼诗人。此外布隆季诺效法米开朗基罗的前缩技法,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作品以绘制肖像为主,宗教画数量不多,师承彭托莫的神韵与品味,但笔触细腻精致,结构性强,偏爱冷色调,明晰简洁带着光泽具侵略性的色彩与锐利的轮廓线条,具有一种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笔下的人物大都极其冷峻,专注地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人性的典雅与拘谨,不带一丝感情,坚实严肃,表现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这种疏离的气氛与文艺复兴盛期人物形象的亲和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画风充满谜样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师彭托莫那种强烈的感性大异其趣,也因此在佛罗伦斯的贵族圈广受好评,甚至担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画师。
  • 布隆吉诺是佛罗伦斯画家,诞生于一个屠户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启蒙且师生情谊深厚,彭托莫是“矫饰主义”的先驱,而布隆吉诺则是“矫饰主义”的发扬者,也是第二代“矫饰主义”的著名人物兼诗人。此外布隆吉诺效法米开朗基罗的“前缩技法”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作品以绘制肖像为主,宗教画数量不多,师承彭托莫的神韵与品味,但笔触细腻精致,结构性强,偏爱冷色调,明晰简洁带着光泽具侵略性的色彩与锐利的轮廓线条,具有一种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笔下的人物大都极其冷峻,专注地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人性的典雅与拘谨,不带一丝感情,坚实严肃,表现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这种疏离的气氛与文艺复兴盛期人物形象的亲和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画风充满谜样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师彭托莫那种强烈的感性大异其趣,也因此在佛罗伦斯的贵族圈广受好评,甚至担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