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40)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儒学——孔孟之道,何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很清楚了。这是制度性的问题,而不是其内容的过错。孔孟之道在汉朝发达过,在宋明两朝也发达过,在清朝乾隆盛世更达到顶峰,演变到近世倒成了“吃人的礼教”了?原来这个孔孟之道主要是讲君子之学,即君子成德之学。他特别强调做君子的要有德,君子无德这个国家就玩完了。有学者称孔孟之道为“成德之学”,又说孟子的学问为“君子之学”,我则称孔孟之道为“上层建筑学”。孔孟是专门为上层建筑的士大夫、君子做思想工作的指导教授;而他们为下层人士讲成德之学,也是想他们成为上层建筑的士大夫、君子。上行下效,天下就达到大治。故他的学说,是在合理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实施才有效,一旦上层建筑分配不均,天子、国王、士大夫无德(不按孔子说的“礼教”办事),其整个道德体系就轰然倒下了。你孔子把“礼”说得再好也没有用,无论你自己如何努力“克己复礼”,只要一个最高领导人——天子或说国王不听你的话,无德无能,整个礼教就不能立起来。孔孟拿那些国王也没办法,他们是世袭或是斗争得来的,不是选举出来的。他只能用劝说的方法,去哀求那些国王遵循“周礼”。可是封建制度的形式已经名存实亡,这一整套的礼仪内容已得不到制度的保证,孔孟要实现他们的理想,无异于缘木求鱼。秦汉以后的君主制,已无封建制的形式,既要冠上孔孟之道治国,皇帝一人无德,则天下遭殃。所以我说孔孟之道的内容并没有错,上有天道,下有地道,中有人道,正如《中庸》所说的“建诸天地而不悖”。问题是他没有一套解决领导人更替的制度创新。自夏禹的儿子启做了天子后,权力的承传一直是世袭制,这就堵死了有德之人治理国家的管道。这就是孔子的“成德之学”无法成的原因所在。孔子遵从周礼,一切以礼而立做人,以他的道德来评判他的为人,可说他是最有道德的人,以“君子之学”来说他应做统治者。可是他既一生潦倒,没有一个国王录用他,沦为一条丧家之狗,就是他出身寒微,没有得到在上层建筑发挥他的德能。以孔子的一生亦可以说明没有当初成王、周公创立的封建形式,孔子所说的礼教就很难成立。

我们从制度上来看孔孟之道,正如现代儒者所阐述的,孔孟之道并没有阻碍现代民主社会的发展,而是有助于民主社会的发展。民主社会解决了孔孟无法解决的上层建筑领导人更替的问题,将无德无能之人用选举的方法将他换掉,保证了有德的“君子”执政。其宣扬的“亲亲杀、尊尊等”道德规范更加容易实行。这是我们从正面看孔孟之道。而从反面上看,为什么孔孟之道会成为“吃人的礼教”?这是因为他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浸淫太久的缘故。本来他那套制度就不适合实施孔孟之道,硬把它套上去使用。久了(秦汉至清朝一千多年),就歪曲变味了。你皇帝口口声声说“亲亲杀”,为了权力,老婆、儿子、父亲都可以杀;你皇帝天天强调“尊尊等”,你既是滥用职权的尊尊等,把大臣、士大夫当作奴才来使用,稍有点冒犯,就杀你九亲,灭你三族。这等内容与形式不对称的施行,孔孟之道非常人性化、道德化的功能就被扭曲和矮化了。就如那些反儒家的人所说的,你满嘴仁义道德,背后既隐藏着龌龊肮脏、下流卑鄙的东西。这个制度上的扭曲和矮化,让那些反儒家道德者们振振有词,孔孟之道就是吃人的魔教,是阻碍中国进步的酱缸文化。其实,日本、韩国、台湾,都是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何以人家就可以实现民主社会的转型而不受到儒教的阻碍,而中国的儒教偏偏是阻碍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呢?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拿现在的中国大陆与上述国家、地区相比,哪个地方的儒家文化多一些?深厚一些?以我看当然是日本、韩国和台湾。拿孔孟之道的“仁、义、礼、智、信”来看中国大陆,可说中国儒教文化荡然无存。就此而言,既然此国不存在此文化,何来从中作梗?这就不能视它是绊脚石或是丑陋的酱缸文化。中国人从制度上破坏孔孟之道已经很久远了,到了近代愈演愈烈,很多人懵然不知,那个孔孟之道,他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呀,你拿到专制社会去实施,他能不面目全非吗?(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圣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极天道。
  • (shown)我们从《易》和《中庸》两书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说,前面我们已分析过,他要在极虚静、无思、无为的境况下才能有所悟觉。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为最高理念,以礼作为实践行为,以知人之辩作知识论来巩固礼的实践行为。
  • (shown)《论语》记载孔子说“仁”很多,据统计,仁字出现109次。其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试举几个例子......
  • (shown)孔子这个“仁”,确是有些含糊其辞,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则与道德伦理相联结,其上,则与天命相连系。
  • (shown)如果我们将孟子“自得”之道与牟宗三先生说圣人无体,不可言且无可训来看,孟子这个“仁”,还是“有执的存有论”。如依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来看,这三者孟子都未能达到。
  • (shown)后儒把孔子的仁说成是“恻隐之心”,又说“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于“爱人”、“博爱”等等,都是一种意为的构造,这对孔子的仁,只能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 (shown)《易.系辞传下》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就是这个意思。圣人与仁人是划等号的:能做到圣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圣人了。
  • (shown)如果说,仁是儒家君子所要达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么要实现这个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义。“人路”,也就是人应该的行为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