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传】大明科技奇才 错位的王族世子

作者:杜若
巴赫(1685年—1750年)制造出第一架钢琴,其理论依据就是来自明朝王子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011
【字号】    
   标签: tags: , ,

朱载堉,明朝王族世子。他拥有高贵显赫的身份,而人生有着迥然错位的安排。在钢琴还没有诞生的年代,他创出十二平均律。巴赫(1685年—1750年)制造出第一架钢琴,其理论依据就是来自明朝王子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他明明是金枝玉叶,却自称是道人。在中国,他被尊称为“端靖世子”,称他是皇室奇才;在西方,他被称为“东方艺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朝宗室郑恭王朱厚烷的嫡长子,朱元璋的九世孙。他的命运变换还得从皇室宗亲的一桩恩怨说起。

郑王世子 走出皇室恩怨漩涡

明仁宗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后,是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弟弟朱瞻埈被封为“郑王”,明朝第一代郑王。“郑”是封地称号,郑王王府在河南凤翔府。

第二代郑简王朱祁锳(1431年-1495年)有十个儿子,其中嫡长子朱见滋(郑僖王),次子早么,三子朱见濍(恭懿王),四子朱见灨(端惠王)。朱见濍的母亲受到郑简王宠幸,谋划着为朱见濍夺嫡,但并没有成功。朱见濍盗走了世子册命金册,郑简王要他归还,但他埋怨父亲,从此不再朝见父亲。因朱见濍言行日益恶劣,郑简王上奏明宪宗,革除朱见濍爵位,废其为庶人。

郑简王的嫡长子朱见滋的长子朱祐枔(郑康王)去世后,因其没有子嗣,按照顺序应由三子见濍之子朱祐橏继承郑王爵位。因朱见濍有罪,已被废为庶人,所以朝廷改立四子端惠王之子朱祐檡为郑王,是为第四代郑王。

嘉靖六年(1527年),朱祐檡的嫡出第四子朱厚烷袭封郑王爵,是为第五代郑王。嘉靖二十七年七月,郑王朱厚烷上书,恳请嘉靖皇帝(1507年-1567年)修德讲学,并进献了《居敬》、《穷理》、《克己》、《存诚》四箴,《演连珠》十章,同时对嘉靖皇帝沉迷方术、大兴土木,荒殆政事,提出规谏。由于言语恳切素直,引起嘉靖帝大怒,将他的使者关进了大狱。

嘉靖二十九年,朱见濍之子朱祐橏要求恢复郡王爵位,怨恨郑王朱厚烷不为他上奏,于是趁着嘉靖帝大怒之际,上疏列出朱厚烷四十条罪行,诬告他叛逆大罪。后经聆讯,得知朱厚烷并没有叛逆行为。但嘉靖皇帝认为朱厚烷在郑国骄傲无礼,大逆不道。于是削了他的王爵,贬为庶人,将其禁锢在凤阳。

当时,世子朱载堉年仅十五岁。朱载堉虽身为王族,却勤奋好学,并且很有孝行。他见父王无罪被关押,于是在宫门外建了一座简陋的土屋,守着被囚的父王,就这样在席槁上独处了十九年。这段时间,朱载堉身穿布衣,吃着简单的蔬食。他发奋读书,研究乐律、历算等学问,并撰写了许多学术著作。隆庆元年,朱厚烷冤案平反,朝廷还赐其王爵,朱载堉也恢复王子身份,名正言顺地回到宫里。

万历十九年,第五代郑王朱厚烷薨逝。或许朱载堉因年轻时的经历,使他希望终身远离宫廷名利场。他身为世子,完全有资历继承王爵,然而他屡次上疏,恳请朝廷除去他的爵位。

礼部大臣经过讨论,最后决议:“虽然朱载堉谦逊,屡次辞让,然而朱载堉这一支继承郑王爵位已有三世,没有更换之理,应以朱载堉之子朱翊锡袭王爵。”朱载堉依然上奏辞爵,最后朝廷以朱见濍之孙、朱祐橏之子朱厚炜继承郑王爵位,而令朱载堉和他的儿子朱翊锡以世子、世孙的禄位终其一身,并仍封他的子孙为东垣王。载堉辞爵后,以王族世子的身份,从事着和王族身份错位的科学研究,过着纯粹的学者生活。

他潜心著述,比如《算学新说》、《嘉量算经》、《律历融通》、《律学新说》、《圆方句股图解》、《律吕质疑辨惑》等,寻常人没那么大的学问,根本看不懂这些。万历二十三年,载堉又进献历算岁差之法,及所着《乐律书》,考辨非常详确。

朱载堉《乐律全书》。(公有领域)

朱载堉去世后,谥号端靖,所以世人称他为端靖世子。

十二平均律 享誉世界的成就

这位明朝王子身在王族,心在历算王国,运筹帷幄。他潜心研究,留下许多创制与发明,至今享誉中西方世界,其中之一便是“十二平均律”。

在中国古代,如何能实现乐曲演奏中旋宫转调,历朝历代不少学者都在进行研究。朱载堉经过潜心研究,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朱载堉的父王朱厚烷精通音​​律,他明确提出传统的三分损益法不可取。他曾说:“仲吕顺生黄钟,返本还元;黄钟逆生仲吕,循环无端。实无往而不返之理。笙琴互证,则知三分损益之法非精义也。”令载堉沉思多年,豁然大悟。

通过精密复杂的计算,朱载堉发现了十二平均律等比数列规律,称其为密率。他用这种方法确定各律相应弦长,证明了匀律音阶的音程可以取“根号2开12次方”的参数(即十二平均律),满足音乐演奏中旋宫转调的要求。他在《律学新说》卷一中,概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创立新法:置一尺为实,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根据他的开立方算法,能精确到小数点后25位数字,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律。钢琴一个八度是七个白键和五个黑键,这十二音体现了十二平均律。简而言之,把两个do之间的音程平分十二份,每份是一个半音。这不是凭空哼唱出来的,而是在横跨81位的算盘上算出来的。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根号2开12次方”,即1.059463094359295倍。

在《律吕精义·内篇》卷一中,他详细介绍了十二平均律的算法以及所得数据,“盖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此自然真理,犹贞后元生,坤尽复来也。是故各律皆以黄钟正数十寸乘之为实,皆以应钟倍数十寸○五分九厘四毫六丝三忽○九纤四三五九二九五二六四五六一八二五(即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

据说“十二平均律”传到西方后,巴赫(1685年—1750年)根据这一理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十二平均律,后来还成为现代国际音乐中通用的十二平均律。现代乐器制造,其定音均在十二平均律基础上完成。

有学者认为:“十二平均律不是一个单项的科研成果,而是涉及古代计量科学、数学、物理学中的音乐声学,纵贯中国乐律学史,旁及天文历算并密切相关于音乐艺术实践的、博大精深的成果。”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曾说:“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他的科学成就不止是这些。他还精确地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和水银的比重,精确地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地磁偏角(北纬39°56′,东经116°20′),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人。

他在横跨81位的大算盘上进行开平方、开立方计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数列,以开立方算出了十二平均律参数。他提出了“异径管说”,并进行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定音乐器)和律管。

在舞蹈学上,他绘制了详细的舞蹈动作,作成系列舞谱,如《灵星小舞谱》、《六代小舞谱》等,由此创立了“舞学”。

朱载堉《律吕精义》《古人舞谱舂牍图》之舞步。(公有领域)

朱载堉在一生的研究中,涉及到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等领域,并撰写了丰硕的著作,如《乐律全书》四十卷、《嘉量算经》三卷、《律历融通》四卷、《音义》一卷、《万年历》一卷、《万年历备考》二卷、《历学新说》二卷等,称其为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点也不为过。

参考资料:《明史·艺文志》《明史·卷119》《律吕精义》@#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汉帝国不仅盛行轻盈飘逸的长袖折腰舞,还盛行持兵器舞和持乐器舞。通常持兵器舞中所持兵器有剑、刀、棍、斧、盾牌。
  • 宰相宋璟的孙子宋沇对音律学很有造诣,唐德宗贞元年间,宋沇进献乐书二卷,唐德宗读后十分赞赏,又得知宋沇即是宋璟的孙子,于是诏见宋沇进宫。德宗与宋沇两人对面而坐,谈论音律谈得非常高兴。
  • 君子乘车的时候,能听到车上的銮铃、和铃的声音,步行的时候,应听到身上玉珮奏鸣的声音,这样一切邪念就不会进入君子的心中了。
  • 明朝《永乐大典》记载了《帝师问答歌》,也称《烧饼歌》,是大明军师刘伯温向朱元璋讲的后世预言。刘伯温说,末法时期真佛不在寺院中,济世救人的弥勒佛掌握着“元头教”,意思是掌握着万法的源头,一切的根本。未来佛(弥勒佛)下世传法时,届时万法归宗。刘伯温的预言和朱载堉的绘画表现的内涵,不谋而合。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