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藝的伊尹

王勝
font print 人氣: 66
【字號】    
   標籤: tags: ,

伊尹,商初右丞相。名摯。今洛陽人,奴隸出身。因其母曾在伊水居住,以伊為姓。尹是他的官名,所以稱為伊尹。

伊尹,在甲骨文中稱「伊」,金文中稱為「伊小臣」,金文中「小臣」的身分是奴隸,但又區別於一般的奴隸,是管理奴隸的小頭目。小臣是指伊尹的身分和地位,不是名字。伊尹作了商湯的右相,執掌了商的大權,又稱其為阿衡。伊尹的歷史功績,就是輔佐商湯滅夏,建立起了長達六百年商帝國。

伊尹出生在伊水邊(在今河南伊川),成年後流落到有莘氏國(一說在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一說在今山東曹縣北)。伊尹到了有莘氏國以後,雖然身處在田畝中,還時時關心著形勢的變化。他想找到一個有作為的諸侯,推翻荒淫暴虐的夏桀。他聽說有莘國君是一個比較好的諸侯,對平民和奴隸不像夏桀那樣暴虐,就想去勸說有莘國君反夏。為了能接近有莘國君,伊尹自願淪為奴隸,到有莘國君身邊去當一個廚子。工作一段時間後,有莘國君發現他很有才幹,就升他為管理膳食的小頭目。他本想勸說有莘國君起來滅夏,但是一來有莘是個小國,兵微將寡,二來有莘氏是和夏桀同姓,都是夏禹之後,因而處於進退兩難之地。

伊尹在有莘國作管理膳食的小頭目過程中,商湯與有莘氏經常往來。伊尹見湯是一個有德行、有作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正在這時,商湯要娶有莘氏的姑娘為媳。伊尹看見機會來到,就向有莘國君請求,願以「媵臣」身分陪嫁跟隨至商。「媵臣」就是陪嫁的奴隸。

伊尹隨同有莘氏女來到商湯身邊以後,就開始給湯作廚子。他就利用每天侍奉湯進餐的機會,分析天下的形勢,數說夏桀的暴政,勸湯蓄積力量滅夏桀。湯發現伊尹的想法和自己的主張不謀而合,認定伊尹一定是一個有才幹的人,就破格免去伊尹的奴隸身分,任命為右相。左相仲虺也看出伊尹是一位賢才,兩人的治國方略也相同,就一心一意和伊尹合作,共同輔佐湯蓄集力量,準備滅夏。

 

伊尹具有傑出的戰略指揮才能。在湯滅掉葛國,殺了葛伯,取得了葛國的土地和人力的佔有權後,夏桀反應不強烈。為了觀察夏王朝的情況,伊尹向湯獻策。由他親自去夏王都城住一段時間,觀察夏的動靜。湯立即就準備了方物(土特產)、貢品,派伊尹為使臣去夏王都城朝貢。伊尹帶著方物、貢品來到夏王都後,夏桀不在王都管理朝政,而是在河南的離宮——傾宮,尋歡作樂呢!伊尹便趕往傾宮來朝見夏桀。夏桀見了伊尹後,問商侯為什麼要滅掉葛國,伊尹回答說:「葛伯不舉行祭祀,商侯送給他祭祀用的牛羊,他也不祭祀,還把牛羊都宰殺吃了;我們主動派人幫助他耕種,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殺害我們送飯的人。商侯見他身為大王麾下的諸侯,如此不仁,有損大王的威嚴,才將他誅殺。」夏桀聽後點了點頭,沒有說什麼。伊尹又奏道:「商侯派臣下前來貢職,不知大王有何差遣。」夏桀不在意地說:「你先回王都住下吧,有事再傳你。」就這樣伊尹在夏王都一住就是三年。觀察到的是,夏桀只知飲酒作樂,基本上不理朝政,國家的敗象盡顯。

伊尹將夏桀及朝庭的情況觀察清楚之後,借機回到了商。就何時發兵討桀的問題,向湯稟報:「夏自禹建國以來,已經經歷四百多年,雖桀暴虐無道,民有怨恨,但在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時機再行動。」於是伊尹和仲虺商議後,與湯制定國策:不能急於出兵,還要蓄積更大的力量,等待時機。湯接受了伊尹的主張,加大力度屯兵屯糧,訓練軍卒。

那時的夏王朝,已經出現眾叛親離的現象。忠實於夏桀的只有東北地區的韋國(今河南清縣東)、顧國(今山東鄄城東北)和昆吾國(今河南濮陽)。湯在滅葛國以後,先後又征服了十個不歸順商的諸侯小方國。已贏得「十一征而天下無敵」的美譽。但這三個方國不為所動,仍執意與商為敵,他們監視著商湯的活動,還經常向夏桀報告湯的動態。

湯和伊尹、仲虺決心除掉這三個夏桀的羽翼。就在正準備進攻韋國時,夏桀得知湯還在繼續征伐諸侯,商的勢力也在不斷擴大。於是派使臣至商召湯入朝。湯無法直接抗命,無奈來到夏都。夏桀得知湯已來到,就下令將湯囚禁在夏台監獄。

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將湯囚禁起來以後,就蒐集了許多珍寶、玩器和美女獻給夏桀,請求釋放湯。桀見商送來的珍寶、玩器和美女,非常高興。就下令將湯釋放了。夏桀囚湯之事在諸侯、方國中引起了極大的恐慌。原來都是夏王朝的屬國,現在因懼夏桀的暴虐,紛紛投奔商,願助湯滅夏,或乾脆就到商都供職。有一天,各諸侯國的官員們到湯來要求供職的人達到五百多人。所以夏桀囚湯不但沒有達到以儆效尤的目地,反倒加速了其統治基礎的瓦解步伐。

湯回商以後,叛夏歸商的諸侯愈來愈多。伊尹、仲虺建議湯應該征伐韋國和顧國了。經過一番謀劃和準備之後,湯和伊尹就率領了助商各方的聯合軍隊,先對韋國發動進攻。湯率領大兵壓境,韋連求援都來不及,很快就被商聯軍滅亡。韋被滅,顧國勢單,湯接著又揮師東進,乘勝也將顧國滅了。韋、顧二國的土地、財產、人民盡歸商所有。

在這個時候,伊尹為了更深入的瞭解和掌握夏桀的政情民情,不顧個人安危向湯請纓,再探夏桀的動靜。伊尹到夏王都後,一面瞭解情況,一面利用所掌握的情報,聯絡夏臣和當時已失寵於桀的妹嬉。擴大夏王朝內部的矛盾,削弱其實力,掌握桀的核心機密和重大國策,為即將到來的滅夏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商湯經「十一征」後,殲滅了親夏的方國,擴大了統治區域,實力明顯增強。而這時夏王朝的內部矛盾更趨尖銳,已現四分五裂之態。在此形勢下,向夏發起最後總攻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但伊尹為確保戰爭的勝利,考慮到夏雖然已近末日,然而它為中原之主已歷時四百餘年,其餘威未泯,不可忽視;再者商為夏之方國,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沒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輕動,因此認為一定要等大多數方國都不支持夏桀時方可進攻。怎樣試探各方國、諸侯的人心向背?

伊尹建議:我們停止向夏進貢,以觀反應。果然,桀怒而「起九夷之師」,準備大舉伐商。伊尹見九夷等方國仍心向夏桀,並聽從桀的調遣。因此認為決戰時機沒有完全成熟,遂與湯恢復向桀朝貢謝罪,假意忠誠以伺時機。第二年伊尹建議再次絕貢,桀又召諸侯在有仍(山東濟甯南)會盟,準備伐商。此次九夷之師不再遵從夏桀之命(《說苑權謀》),而且有緡氏(山東金鄉南)首先叛反(《左傳昭公四年》)。伊尹看到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馬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立即向夏發起總攻,結果大獲全勝,一舉滅夏。開國皇帝湯王死後,伊尹繼續輔佐伯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太甲即位。湯孫太甲為帝時,因不遵國家法規,恣意妄為,橫行無道,被伊尹流放到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另說河南省虞城東北),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國家的法令。三年後,伊尹親迎太甲復位。伊尹為商朝理政安民五十餘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三代元老。

除軍事才能外,伊尹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被人譽為「中華廚壇始祖」。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他幼年的時候寄養於廚師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成年後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用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如「伊尹煎熬」、「伊公調和」、「伊尹負鼎」等等。

從《呂氏春秋本味篇》來看,他的烹飪理論水準絕對是一流的。雖然他是借烹飪之事而言治國之道,但若無對烹飪理論的研究和烹飪實踐的體會,是不可能說得那麼在行、那麼精闢的。伊尹說,烹調美味,首先要認識原料的自然性質:「在三類動物中,住在水裡的腥,食肉的有臊味,吃草的有膻味。」伊尹說:「調味的根本,水是第一重要的。」他還說,烹調的用火要適度:「甜、酸、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種材料,多次煮沸多次變化,掌握火候是關鍵。時而用猛火,時而用微火,以火滅腥去臊除膻,但火候要適中」伊尹說:「調和味道,一定要用甘酸苦辛鹹五味,先放後放,放多放少,混合用還是分開用,這些都有一定的分寸。」伊尹說,烹飪的全過程集中於鼎中的變化,精妙細微,語言難以表達,像射箭駕馭一樣微妙和陰陽變化一樣複雜,跟四時交替一樣有規律,應悉心去領悟。伊尹說,經過精心烹調而成的美味佳品,應該達到這樣的水準:「久煮而不焦,熟而不爛,甘而不過分甜,酸而不過分咂舌,鹹而不減鮮味,辛而不濃烈,清淡而不過薄,肥而不膩。」

如今在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華人烹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為中國的「廚聖」、「烹調之聖」。

中醫湯劑的創始人也是伊尹。

伊尹博學廣識,用草藥為人治病也是他的專長。《史記殷本記》中有「伊尹以滋味說湯」的記載。《甲乙經序》亦謂「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草本,以為湯液。」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到伊尹對中藥湯劑的研究很有深度。

關於伊尹創湯液的說法,最早在漢代或漢代以前就已流傳,欒川民間都知道煎中藥源於伊尹。伊尹出身平民,在為百姓治病過程中,嘗遍百草,得出經驗生食草藥不如煮熟的好。他從做飯的道理摸索,生米生菜做成美味佳餚,營養豐富,口感上乘,何不將草藥混合煎成藥水用之!實踐和時間的流逝創造了草藥湯液。

湯液就是將各種生藥加水煎煮而成,方法與烹調食物十分近似,但在古時只有伊尹才能有所發現和實踐。伊尹既精烹飪,又兼通醫學,在三千五百年前,能把自己加工食物的經驗轉而用來加工藥物,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偉哉,伊尹!

伊尹約於西元前1550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爭議色彩的人物。秦始皇正面的作為,對於中國之大一統、政制的創建、中國版圖的確立等,起到了關鍵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 老子是春秋時代楚國苦縣曲仁裏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
  • 中國有一句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現在被用來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其實它最早是專指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上述成語中的“沉魚”,指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美女西施。
  • 東方朔的父親張夷活到二百歲時仍面若童子。東方朔出生三天後,母親田氏死了,這時是漢景帝三年。一鄰家婦女抱養了東方朔,這時東方剛剛發白,就用“東方” 作了他的姓。東方朔三歲時,對天下任何經書秘文,都過目成誦,還常常用手指著空中自言自語。有一次,養母忽然發現東方朔丟了,過了一個多月才回來,養母就打了他一頓。
  • 清明節掃墓活動,來源於寒食節。寒食節在黃曆三月,清明的前一、兩天。漢代以前的寒食節,禁火時間較長,約一個月,後慢慢減少,至唐宋時期已減為清明前一天。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岳飛對子女教育極為嚴格。他每天對子女們的文武功課抓得很緊,學業完成之後,岳飛還要他們拿著畚箕,扛著鐵鍬,到菜園裡勞動。
  • 武訓(1838~1896)是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3日。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
  • 提起“張三丰”,人們就會想到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尤其是金庸筆下的形象,更是令人盪氣迴腸。但那些描寫大多都是杜撰,真實的張三丰在歷史上是一位影響深遠的修煉大成就者,他發揚了中華道家文化,創立了武當派道統和武功,留下了許多傳唱不衰的神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