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楚王護法 太子請死謝罪

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一、楚王護法,太子請死謝罪

春秋末期,楚莊王在楚國頒行了「茆門之法」,規定:「群臣大夫及諸公子入朝,馬蹄踐踏了霤(讀溜,古時屋簷下接水的長槽),廷理(掌管司法的官)要砍斷他的車轅,殺死駕車的馬。」

有一次,太子入朝,違反了這條法令,廷理依法執行。

太子感到受了侮辱,便到莊王面前哭訴說:「廷理這樣不尊重我,請您一定要把他殺掉。」

莊王說:「之所以要制定這樣的法律,就是要維護宗廟的神聖和朝廷的尊嚴。廷理能夠秉公執法,是從國家的大局出發,怎麼能任意誅殺他?違反這個法令,不注意維護朝廷的尊嚴,是臣子無視君王,下屬無理侵犯上司。臣子不尊敬君王,君王就失去了威望;下屬無理而侵犯上司,上司就無法維護社會秩序。威信喪失,社會紊亂,國家就不能長久,我將拿甚麼來傳給子孫?」

於是,太子感愧離朝,不回家中,在外露宿三天;然後回來拜見莊王,請求以死謝罪,即懲治自己的死罪。(出自《韓非子‧外儲話右上》)

二、李離伏劍,護法至堅!

春秋時代,晉國有個掌管刑獄的官員,名叫李離。有一次,他審理一件疑難案件,誤信了別人的意見,錯把一個好人,判處了死刑。

事情發覺後,他認為自己斷案有錯,枉殺人命,責任重大,便戴枷上朝,向晉文公請死償命。

晉文公說:「官有上下,罰有輕重。這個案件,錯在你的下屬,不是你的責任。」李離不同意,回答道:我是掌管刑獄的長官,從來沒有讓位給手下的僚屬;我受國家豐厚的待遇,也從未分給他們一分一毫。如今錯判枉殺,怎麼能把罪責,推給下級呢?」

晉文公問道:「你說你有罪,那麼,我也應該有罪了?」

李離說:「司法者必須守法。施錯了甚麼刑,就應受甚麼刑;錯殺人命,就應抵償。你認為我能夠察微斷疑,才讓我掌管刑獄。我錯殺無辜,便應抵罪。」

晉文公無言以答,詔令免死。但李離拒絕了晉文公的赦令,挺身伏劍而死,以身殉法。其護法之堅,可謂至矣!(出自《史記‧循吏列傳》)

三、衛王以城易囚,懲凶決心大!

紀元前三二四年,正是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衛國國君衛平侯死了,兒子衛嗣君繼位。當時,衛國有個囚犯出逃到魏國去了。因該犯頗懂醫道,魏國國君惠王,就把他留下來,讓他給王后治病。

衛嗣君聽說囚犯逃到魏國,就派使節前往魏國,請求用一百斤黃金,換回囚犯,以便對該囚犯懲處置罪。

魏王不肯換。為此,衛國派使節前往交涉,前後共五次,魏王還是不肯。衛嗣君又準備用衛國的城邑左氏,去交換囚犯。左右群臣,紛紛進諫:「用這麼大一個城邑,去換區區一個囚犯,值得嗎?」

衛嗣君說:「國家不在大小,而在法治。如果法治嚴密,老百姓都知法守法,即使三百家的小國,也能強大起來;雖然失去了一個左氏城,對國家,也不會有太大損害。反之,如果法治不立,逃亡不誅,即使有十座左氏城,又有甚麼用呢?」

魏惠王聽到這個消息,說道:「衛國國君決心要依法懲治凶犯,這是對其國民負責,他堅決要做的事,我們如果拒絕了,恐怕不好。」於是,就用囚車押著囚犯,送還給了衛國。
(出自《戰國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幾年後,萬彥齋先生偶然與戴姓、朱姓兩位朋友登城晚眺。萬彥齋先生的家就在城下,忽然看見一個人揮扇急行,直入先生家。
  • 道士又打通關節,重霸廟中住持,不法如故。一天早晨某道士起床後,忽然捲舖蓋要溜之大吉,神色非常倉皇。
  • 平度州境內忽然發大水,漂沒房屋無數,鄉民逃竄入城多達幾萬人。水勢卻越漲越大,幾乎要淹過城牆,鄉民無從得食,哭號的聲音震天動地,官吏束手無策。
  • 有一天,他忽然來辭行,胡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某營官奉命調動,我用一些錢,捐薦自己,和這位營官,一道前往上任。」胡林翼聽後大怒....
  • 汪道鼎說:“我父親擔任丹陽縣主簿時,周六八兒子窮困潦倒,在充當門衛糊口。至今丹陽縣人罵別人是敗家子,一定罵他是周六八。”
  • 這場火災只燒了某甲一家,左鄰右舍都安然無恙。某甲的兩個兒子因為分居,都沒有遇難。有人說:“某甲祖上有陰德,所以報應只落到某甲身上。”
  • 和珅和乾隆帝都呆了。乾隆帝扭頭看和珅,厲聲說:“這也是竇光鼐的關節嗎?這難道是朕的關節嗎?”和珅啞口無言。
  • 唐太宗對侍臣們說:君主靠的是國家,國家靠的是老百姓。搜刮老百姓的財物,來奉養君主,就好比割自己身上的肉,來餵飽肚子。肚子飽了,人也死了;君主富了,國家也滅亡了。
  • 子夏問孔子道:「顏淵為人怎麼樣?」孔子說:「顏回為人誠信,他這方面比我強。」
  • 漢宣帝基於這種考慮,進一步對丞相叮囑說:「地方官如太守、州刺刺史,直接管理民間事務,他們的稱職與否,是天下治亂的關鍵。所以要求你們在選派地方官時,一定要慎重,而且必須由我親自考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