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宮拯救美國獨立

文/李琳
1781年10月19日,法國羅尚博將軍在約克鎮接受英國軍隊投降(Rochambeau recevant la reddition des troupes anglaises à Yorktown, 19 octobre 1781)。(維基公共領域)

1781年10月19日,法國羅尚博將軍在約克鎮接受英國軍隊投降(Rochambeau recevant la reddition des troupes anglaises à Yorktown, 19 octobre 1781)。(維基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00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11月25日訊】美國大選剛剛落下帷幕,政治素人川普當選總統觸發全球震驚,他所屬的共和黨還贏得了參眾兩院控制權,這將給美國未來的數十年帶來深刻的影響。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新時代,大洋彼岸的歐洲亦是充斥著懷疑和動盪,以原來的領導方式和思想都難以應對,也開始不可避免地經歷這場世界性的大轉型。

那麼,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吧,看看在240年前美國發表獨立宣言的那個時代,在舊制度末期的法國是如何作出決定,投入極大的熱情、勇氣和決心來支持新興的美利堅合眾國,以政治權力中樞的身份促進其獨立活動,最終幫助其贏得戰爭,建立了這個偉大的新興國家吧。

英法七年戰爭埋下美國獨立導火索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英法七年戰爭。18世紀中葉,大英帝國與法蘭西帝國為爭奪殖民地矛盾重重,隨著在兩個大陸上的擴張最終彼此相遇。日益升級的衝突下,歐洲結成了兩大軍事集團,英國與普魯士結盟,法國與奧地利、俄國結盟,在1756年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持續七年的戰爭於1763年結束,結果是英國-普魯士取得勝利,英國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1773年的路易十五,François-Hubert_Drouais繪。(維基公共領域)
1773年的路易十五,François-Hubert_Drouais繪。(維基公共領域)

在法國,這場戰役成了路易十五執政晚期最重大的失敗,為君主製法國最為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國被剝奪了大量的殖民地,被迫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並揹負了沉重的戰爭債務,聲望也顯著下落。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執政早期受到擁戴的「受愛戴者」(le Bien-Aimé)在死後成了法國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雖然英國是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北美地區)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結束之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了。

連番慘敗美國大陸軍兵力減至一成

《華盛頓將軍畫像》(Portrait de George Washington),約翰.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1756-1843)繪於1780年。(維基公共領域)
《華盛頓將軍畫像》(Portrait de George Washington),約翰.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1756-1843)繪於1780年。(維基公共領域)

在北美,12個地區的殖民會議建立了大陸議會,決定必須徹底改變與宗主國英國的關係。1775年4月19日,在列星頓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正式打響。

8月23日英王宣佈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反抗運動為非法,並聲言「寧可不要頭上的王冠,也決不會放棄戰爭」。12月22日,英國當局正式調兵5萬鎮壓殖民地。強大的英國海軍控制了大西洋,可以依靠海洋來大範圍地調動部隊,來自大洋彼岸的物資也源源不斷地運送而來。

在美國,自獨立戰爭開始以後,大陸軍的總兵力就在不斷地下降,後來議會都發不出軍餉了。1776年,大陸議會任命的總司令華盛頓將軍率軍1.8萬人防守紐約被英軍擊敗,連番慘敗之後絕望地退向福吉谷的大陸軍總兵力從四萬六千人銳減至不足五千人。

贊成新思想的路易十六與重振的法軍

1775年的路易十六國王。(維基公共領域)
1775年的路易十六國王。(維基公共領域)

此時,凡爾賽宮的主人已經是路易十六(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了。年輕的國王在1774年繼承了陷入困境的法國。他本是王室家族的第三個兒子,其政治思想受到了費奈隆(Fénelon)和啟蒙哲學的影響,他們的思想強調國家是與國王分開的,這與法國君主政體的傳統觀點截然不同。這位國王還博學多才,對航海航空和遠征發現新大陸也很感興趣。

雖然在十八世紀的大多數時候,法國戰略重心基本上是向位於歐洲大陸的軍隊傾斜,以保留一支高效的本土軍隊防守數條漫長的陸地邊界,向殖民地則僅提供少量的援助(派遣少量的或者缺乏作戰經驗的部隊),讓其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衛自己。但七年戰爭的失敗令法國反思。

之後,法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軍隊,軍事力量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重建了被英國摧毀的海軍;對陸軍軍官制度和軍隊編制進行了有效的改革,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並增加了海外殖民的駐軍人數,形成有效的海上保障鏈條。

同時,法國還在外交上進一步加強了與西班牙、奧地利等國的聯繫,減小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後顧之憂。贊成新思想的路易十六,連同西班牙,已經開始向美國提供財政援助,但大陸軍更急需軍事上的支援。

年輕顯赫的法國侯爵堅信美利堅必勝

《拉法耶特將軍畫像》(Portrait de La Fayette),Louis-Léopold Boilly繪於1788年,凡爾賽宮收藏。(維基公共領域)
《拉法耶特將軍畫像》(Portrait de La Fayette),Louis-Léopold Boilly繪於1788年,凡爾賽宮收藏。(維基公共領域)

1776年,19歲的法國軍校軍官拉法耶特侯爵(Gilbert du Motier,Marquis de La Fayette,1757年9月6日-1834年5月20日)第一次從上司口中聽到了北美爆發獨立戰爭的消息。「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心馳神往。」

拉法耶特認為「美國的獨立,將是全世界熱愛自由人士的福祉」。1777年他自備戰艦,募集人員,在當年6月抵達美洲參加美國獨立戰爭,拉法耶特成了華盛頓的密友。他在戰爭中的輝煌戰績為他贏得了議會的信任,他設法說服美國議會派遣一支使團前往凡爾賽求援。

《1778年2月6日路易十六將法國和美國之間簽署的條約交付給富蘭克林》(Louis XVI remettant à Benjamin Franklin les traités signés entre la France et les Etats-Unis, le 6 février 1778),Charles-Gabriel Sauvage dit Lemire(1741-1827年)製作,約1780-1785年,白瓷,卡納瓦萊博物館收藏。(維基公共領域)
《1778年2月6日路易十六將法國和美國之間簽署的條約交付給富蘭克林》(Louis XVI remettant à Benjamin Franklin les traités signés entre la France et les Etats-Unis, le 6 février 1778),Charles-Gabriel Sauvage dit Lemire(1741-1827年)製作,約1780-1785年,白瓷,卡納瓦萊博物館收藏。(維基公共領域)

1777年12月3日,三名來自美國的全權代表抵達法國:著名的政治家和物理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他是令人敬仰的避雷針發明者,陪同他的是賽拉斯.迪恩和亞瑟.李。他們在凡爾賽受到了正式接待。

凡爾賽宮決定傾盡國力支持美國獨立

韋爾熱訥伯爵夏爾.格拉維耶(Charles Gravier, comte de Vergennes,1717年12月20日-1787年2月13日)是法國政治家和外交家。路易十六統治時期的1774年擔任外交大臣,策劃與北美洲殖民地居民結成同盟,幫助他們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擺脫英國的統治,同時他還成功地在歐洲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力量均勢。(維基公共領域)
韋爾熱訥伯爵夏爾.格拉維耶(Charles Gravier, comte de Vergennes,1717年12月20日-1787年2月13日)是法國政治家和外交家。路易十六統治時期的1774年擔任外交大臣,策劃與北美洲殖民地居民結成同盟,幫助他們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擺脫英國的統治,同時他還成功地在歐洲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力量均勢。(維基公共領域)

1777年底,美國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全殲英軍柏高英部7000餘人),讓法國人精神一振。早就力主援助美國的法國外交大臣韋爾熱訥伯爵加大活動力度,路易十六的寵臣、著名劇作家博馬捨也認為時機成熟,可以報復英國七年戰爭之仇,他向國王進言「如果您本人不想受到侮辱和削弱,您就得侮辱和削弱英國人」,加上拉法耶特的作用,路易十六決定公開與北美殖民地結盟。

法國成為第一個承認新興的美利堅合眾國合法性的國家。法美同盟條約簽訂於1778年2月6日,條約規定「法國保證美國的獨立及其在同英國的戰爭結束時確定下來的領土」。

1778年6月,法國對英國宣戰。路易十六派出了德埃斯坦(d’Estaing)海軍上將和羅尚博(Rochambeau)伯爵,帶著一支由12艘戰列艦和14艘護衛艦組成的艦隊,護送法國士兵前往美洲。

1779年6月西班牙與法國締結聯盟,以法國同盟者身份在海上參加反英戰爭。1780年12月荷蘭亦加入戰爭,對英宣戰。據統計,美國在戰爭期間從法國獲得了超過800萬美元資助和貸款,西班牙拿出65萬美元,荷蘭提供了由法國擔保的180萬美元貸款。

戰略勝利法軍贏了最關鍵的一場海戰

1781年9月5日維吉尼亞切薩皮克灣,法國戰列艦和英國戰列艦正在交戰,此役法軍取得戰略勝利。(維基公共領域)
1781年9月5日維吉尼亞切薩皮克灣,法國戰列艦和英國戰列艦正在交戰,此役法軍取得戰略勝利。(維基公共領域)

1781年9月5日,美國獨立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場海戰爆發於維吉尼亞的切薩皮克灣。由湯瑪斯.葛瑞夫斯率領的英國艦隊對抗德.葛拉瑟伯爵(François-Joseph Paul, marquis de Grasse Tilly, comte de Grasse)指揮的法國艦隊。共計戰列艦32艘的法國海軍獲得了絕對制海權,堵住了約克鎮中由查爾斯.康沃利斯將軍所指揮英軍的退路。

美法聯軍在約克鎮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約克鎮之圍》(Prise de Yorktown),4.65米高,5.43米長,Auguste Couder繪於1836年,收藏於凡爾賽宮戰爭廊。它描繪了在1781年約克鎮戰役的一個場景:左邊穿白色法國軍服的是法國羅尚博將軍,他身旁是拉法耶特將軍,對面右側是華盛頓將軍在下達最後一道命令。(維基公共領域)
《約克鎮之圍》(Prise de Yorktown),4.65米高,5.43米長,Auguste Couder繪於1836年,收藏於凡爾賽宮戰爭廊。它描繪了在1781年約克鎮戰役的一個場景:左邊穿白色法國軍服的是法國羅尚博將軍,他身旁是拉法耶特將軍,對面右側是華盛頓將軍在下達最後一道命令。(維基公共領域)

9月26日,運輸船帶著火炮、攻城器及由艾爾克指揮的法國步兵和突擊隊抵達切薩皮克灣北端,這為華盛頓將軍帶來了7800名法軍、3100名民兵及8000名大陸軍。9月28日,華盛頓部大陸軍和羅尚博伯爵部法軍在維吉尼亞與拉法耶特侯爵部大陸軍會合,法美聯軍共1.7萬人完成了對約克鎮的合圍。

《康沃利斯投降》(Surrender of Lord Cornwallis),John Trumbull1820年繪,描繪了英國投降法軍(左)和美軍(右)。(維基公共領域)
《康沃利斯投降》(Surrender of Lord Cornwallis),John Trumbull1820年繪,描繪了英國投降法軍(左)和美軍(右)。(維基公共領域)

10月17日走投無路的英軍指揮官康沃利斯伯爵選擇了投降,8,000名部隊、214座大炮、數千支火槍、24艘運輸船以及不計其數的馬車與馬匹被俘,華盛頓將軍、法國羅尚博伯爵和葛拉瑟伯爵簽字受降。

這是美國獨立戰爭中最後一場陸上大型戰鬥。五天之後,由英軍統帥克林頓率領的英軍救援艦隊趕到了。但卻由於其麾下艦隊比法軍少了9艘,而被迫率軍返回紐約。美法聯軍最終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美國獨立引來歐洲舊制度的崩塌

1783年巴黎條約,從左至右分別是約翰.傑伊(John Jay),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亨利.勞倫斯(Henry Laurens),威廉.坦普爾.富蘭克林(William Temple Franklin)。英方代表拒絕被畫入。(維基公共領域)
1783年巴黎條約,從左至右分別是約翰.傑伊(John Jay),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亨利.勞倫斯(Henry Laurens),威廉.坦普爾.富蘭克林(William Temple Franklin)。英方代表拒絕被畫入。(維基公共領域)

實質上,法英在世界各地展開了更為激烈的廝殺,北美僅僅是它們的一個小戰場。法國聯合西班牙,在從北美到印度再到直布羅陀的廣大戰線上與英國全面交戰,僅僅在長達兩年的直布羅陀圍困戰中,英軍投入的兵力就超過了在北美戰場兵力的總和。

1782年3月,堅持武力鎮壓北美反抗的英國諾思勳爵內閣倒台。1783法英在印度庫德羅爾展開海陸拉鋸戰,英國人敗北。

最終,1783年9月3日美國駐法代表富蘭克林和英國國王代表在凡爾賽正式簽署和約。英國承認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以平等原則與英國締結和約後創造了國際承認的條件。

法國收回了1763年丟失的一部份殖民地以及它的威信。但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呀!為了支持美國獨立,持續5年的戰爭後留給法蘭西的是十億元的巨額赤字,杜爾戈侯爵正在謀求的財政體系改革終成泡影,稅額飛漲,國內矛盾日益尖銳……

最終,法國國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1789年大革命,君主政體因此一蹶不振,路易十六被送上了自己親自改進過的斷頭台。並給全歐洲帶來了深刻廣泛的影響,若干世紀以來的封建制度被廢除,舊的傳統被祛除,取而代之的是新風尚與習慣。

不過,歷史的安排總有其出人意料之處並別有深意。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兩次果斷伸出援手,從德軍手中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法蘭西。那麼,讓我們拭目以待,看這次時代會將一切引向何處?

責任編輯:德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8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羅苑韶巴黎二十七日專電)根據一項民調顯示,百分之六十四美國人不知道法國總統的名字,近半?
  • 在英美和談合法地正式開始以前,富蘭克林並沒有坐等。7月9日,在和奧斯瓦爾德舉行的非正式會談中,富蘭克林提出了一份備忘錄,上面列出了他考慮到的和談基本要點。他把它們分為必要的4點和補充的4點。
  • 近日,法國總統薩爾科奇訪美,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時說,對於美國來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比法國更大的盟友。這讓一貫對英美關係非常敏感的英國政客十分詫異。一些華盛頓的保守人士也對此非常氣憤。
  • (中央社巴黎7日路透電)有人說,法文是愛的語言,而今天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大秀流利的法文,就像是對法國大力支持美國對敘利亞動武的公開示愛。
  • 法國總統奧朗德於2 月10日訪問美國,並且同日與奧巴馬總統共同發表了美法關係聲明,認為法國和美國的重新結盟非常成功。
  • 整個十八世紀,歐羅巴吸收著各種思潮帶來的養分,在自己強壯的胃中咀嚼著,消化著,長成一個令人生畏的巨人。在這巨人不斷變化的視野中,遙遠的中華古文明也在不斷變化。到了十八世紀晚期,東西方已各自蛻變成全新的文明。在這全新而陌生的兩個文明之間,一百年來的水乳交融、吸收互補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過去。當東西方文明一起把久遠前擘畫的藍圖忘記,不可避免的,人類文明走進了一條漸行漸窄的胡同。
  • 誰拿走了絕密文件?令美國總統害怕的懸案,至今無解,卻終結了兩位美國高層人士的政治生涯。
  • 30年代初,在世界面臨著經濟大恐慌之際,希特勒及其所率領的納粹黨以改革者自居,大行國家社會主義,一時將德國的經濟推向高峰,創造空前的政績。但在納粹黨取得政權之後,亦露出殘忍的本性:發動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前後總共造成了數千萬人的死亡。
  • 每當莫斯科舉行大遊行,大閱兵時,沒有一個莫斯科平民見過國家領導人是如何抵達了紅場陵墓上的觀禮台。不過,這並不奇怪。很多人早已聽說過那裡隱藏著一條華麗的密道,連接著克里姆林宮與紅場陵墓,以及市內的許多其它建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