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十三歲荀灌冒險突圍搬救兵

作者:吉光羽

酌古鑒今。(曉韻/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66
【字號】    
   標籤: tags: , ,

陶侃作戰以智誠取勝

西晉時期(紀元265-316年),杜弢(讀陶)本是蜀郡(今成都)的一個小官員,當時調到荊州做事,因他很有才學,名聲也大。就帶著一批流民在荊湘一帶往來打游擊,成為反抗晉朝的一個首領,跟荊州的晉朝州郡官員們展開了抗爭,

當時晉朝新上任的荊州刺史名叫陶侃。陶侃早先曾與杜弢作戰打了敗仗。這回交手他改變策略,採用了分化瓦解的戰術。

杜弢派出大將王貢去向陶侃挑戰。這王貢本是陶侃手下的一位參軍,因為和陶侃不合,一氣之下投奔了杜弢。這回對陣之際見到自己的老上級,王貢有意想氣氣他,把兩隻腳高高地擱在馬背上,表示對他滿不在乎。

陶侃的態度溫和誠懇,也不急於應戰,只是講了一些杜弢當流寇盜賊,成不了大事的話 。然後問道:「卿本佳人,何為隨之?天下寧有白頭賊耶!」意思是說:難道你一輩子都要作個盜賊到老嗎?

王貢一聽覺得有理,立即把雙腳從馬上放下。陶侃一見他能被說動,便知道有希望以智誠取勝了。

第二天,陶侃派使者帶著自己的一綹頭髮交給王貢。古時頭髮代表頭顱,割頭髮象徵砍腦袋,這是「刎頸之交」的意思。王貢見陶侃如此誠懇的行為,便投降了。陶侃以誠智感召對方,大獲全勝。

杜弢經此變故,部屬東奔西散,他自己也連夜逃走,結果死在路上。

十三歲荀灌冒險突圍搬救兵

晉懷帝永嘉年間,杜弢的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杜曾,曾把晉朝的宛城圍得個水泄不通。當時宛城的晉朝守將名叫荀崧。他看到在戰鬥中宛城內的軍隊大批陣亡,糧食也快吃光了,形勢岌岌可危,想派人到襄城去求救兵。

荀崧召集將士們討論辦法,竟沒有人敢挺身而出。也難怪,大家都餓得精疲力竭,又如何承當突圍衝殺的重擔?荀崧悲憤到病倒了,病情不斷惡化。

他有一位小女兒名叫荀灌,這時才滿十三歲。眼看父親愁病交加,瘦得皮包骨頭,心裡十分不安,就向父親詢問原因。荀崧哪願把這麼嚴重的問題向小女兒說出來,讓孩子跟著煩惱?只是唉聲嘆氣,卻不說話。

在荀灌一再詢問下,荀崧只好坦白告知:「女兒,可惜你不是男子!如今城池快要被攻破了,我想派人突圍到襄城去求援。可軍士們都有氣無力不敢出城, 看來只有坐待滅亡了。爹爹能不著急嗎?」

荀灌從小跟隨父親在軍中,小小年紀武藝也十分了得,暗地尋思:「生死關頭,總不能坐著等死吧!好在我平時練過武藝,應當替父親分憂解愁。萬一死了,捨身為國也是值得的。」

荀灌遂志願出城求援。荀崧開始不同意,後來女兒多次懇求才答應了。荀灌挑選了幾十名體力尚健的戰士,趁更深夜靜之際悄悄出城,從包圍圈的空隙中鑽了出去。等到敵軍發現追來,為時晚矣!經過一日一夜的急行,荀灌到達襄城見到太守石覽,向他說明了宛城的情況,請他發兵救援。

石覽是荀崧的老部下,他被只有十三歲的荀灌的英勇行為深深感動,當即和豫章太守周訪聯手共同發兵擊退杜曾,援救了宛城的城池和軍民。

(均據《資治通鑑》)@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主如果講求道義,那麼百姓就會心服口服;如果全國百姓都講求道義,那麼敵國也不敢來攻打了啊!
  • 悠悠蒼天!在中國百姓心中 ,那些能夠為民請命的人,就是他們的保護神!
  • 向敏中作為一名法官,對罪犯已然供認不諱的罪行,不予採信。而是講求證據,並能夠做到盡心竭力探求事實真相,耐心細緻地為僧人平冤洗辱,真是功德無量,不愧為斷獄官的楷模!
  • 李世民一再強調說:「人死了就不可能再生,用法一定要寬簡。」「若刑罰不當,殺錯了人,怎樣追悔都不能使人再活過來。」
  • 當時,官場積弊頗多,地方官以土特產「孝敬」上司,幾乎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有一次郡守下帖讓合州送魚。于成龍很不以為然,慨嘆上書,講:「民脂膏竭矣!無憐而問者,顧反乃樂魚,且安所得魚乎?」
  • 若夫聞譽而喜,聞毀而戚,則將惶惶於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為君子?
  • 杜佑花費了三十多年時間,編纂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專書《通典》。《通典》共二百卷,體大思精,包羅宏富。寫作方式和結構開創了我國史書編纂的新體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杜根說:我當時的確是九死一生啊!附近的朋友我也想到過,可是一旦暴露,災禍就要臨頭,連累他人。我寧可死,也不願意連累別人。宜城山中人煙稀少,牽扯不上任何人,忍耐十五年,是從長遠打算啊!
  • 我聽說聖明的天子,是把財富藏在四海之內的老百姓家裡。這叫藏富於民。您藏富的地點不對,不發生天災,也會發生人禍。現在沒有發生人禍,只是發生了一點天災:燒掉一個庫房而已。這不是很幸運、很值得祝賀的嗎!
  • 楚文王重病將死,對大臣們說:管饒動不動就頂撞我,抗拒我,跟他在一 起非常不舒服,不見面也不會想念他,但我知道他真的是治國的人才,你們要趕緊找他入朝來,我要將政事交給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