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叢談:齊白石藝術的創新精神

作者:莊敬
font print 人氣: 412
【字號】    
   標籤: tags: , ,

著名的國畫藝術大師齊白石,五十七歲時,有一次題畫寫道:「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心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問快心時也。」

這幾句斬釘截鐵的話,可以說是齊白石不怕否定自己、敢於創新的藝術宣言。

齊白石的最膾炙人口的畫蝦,就是他的創新精神的突出例證。

齊白石熱愛生活,少年時代,就對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到溪流裡,觀察這種逗人喜愛的小生物,用棉花為誘餌釣蝦。他晚年曾畫《兒時釣蝦圖》,並在畫幅上題詩道:

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為餌釣蘆蝦;
今朝畫此頭全白,記得菖蒲是此花。

並有小註:余少時嘗以棉花為餌釣大蝦,蝦足鉗其餌,釣絲起,蝦隨釣絲起出水,鉗猶不解。只顧一食,忘其登岸矣!

少年時代的這種興趣,使齊白石早就萌發了畫蝦的藝術種子。但他六十歲以前,畫蝦主要是摹古,學習八大山人、李復堂、鄭板橋等畫蝦的技法。

六十二歲時,齊伍石自認為對蝦的體會還不夠深刻,需要長期細心觀察和進行寫生,就在畫案的玻璃缸裡,長期養著數隻活蝦。齊白石每天都要細心觀察它們很多次,看它們的形狀,看它們在水中游動時的姿態,還常常用筆桿觸動它們,看蝦跳躍時的各種姿式。

這個時期的工夫,依然還是側重在追求外形。因此,他筆下的蝦,雖已越過了古人,但和他八十歲以後畫的蝦,還差一段距離。總的看來,蝦的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還不能表現蝦的透明質感。

六十六歲時,齊白石畫蝦,產生了一個飛躍。蝦的身軀已有質感,頭、胸部前端有堅硬感。腹部節與節若聯若斷,中部拱起,似乎能蠕動。蝦的長臂鉗也分出三節,最前端一節較粗,更顯有力。蝦的後腿由十隻減少成八隻。

六十八歲時,畫蝦又進了一步。這時的特點是:腹部小腿繼續刪減,由八隻減到六隻;以前畫蝦,眼是畫兩個濃墨點,後來在寫生中觀察到蝦在水中游動時兩眼外橫,於是,蝦眼由兩個濃墨點,改畫成兩橫筆;最關鍵的突破,是在蝦的頭胸部分的淡墨上,加了一筆濃墨。齊白石認為對蝦寫生了七八年,這一筆是創造性的最成功的,他說:「這一筆不但加重了蝦的重量,並且也表現了白蝦的軀幹透明。」這時畫蝦,已達到神形兼備,可以說算成功了。

但齊白石仍不滿足,還繼續追求筆墨的簡練。七十歲後,又有意刪除不損害蝦的真實性的腿,七十八歲時,畫的蝦,後腿就只有五隻。

八十歲以後畫的蝦,才真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那精確的體態,富有彈力的透明體,在水中浮游的動勢……可以說,藝術造型的「形」、「質」、「動」三個要素,都臻於完美的境界。作家老舍,在齊白石九十三歲壽辰的慶祝會上說:「白石老先生畫的蝦,可以看出蝦在水裡游的運動,像活的一樣。但他作畫的時候,決不是對自然事物單純的模擬。有一次他說:『蝦爪上的東西還很多,可是我不用畫這些玩意。』他是有提煉的。」老舍指出的提煉,就是把蝦的次要部分刪除,對蝦的重要特徵,進行藝術誇張,使蝦的神情更為突出,所以人們並不愛看池塘裡的蝦,而更喜愛齊白石畫的蝦。

縱觀齊白石畫蝦的藝術經驗,有三點很突出:

一是工夫深。齊白石說過:「余畫蝦數十年始得其神!」他曾在一張畫魚蝦的作品上題有一首絕句:

苦把流光換畫禪,功夫深處漸天然;
等閒我被魚蝦誤,負卻龍泉五百年。

二是不為世俗所累,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藝術情趣。齊白石的作品,一方面獲得世人的交口稱道,一方面也遭到許多自命不凡者的謗貶。齊白石曾給胡佩衡先生題詩說:

塘裡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
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名聲到老低。

三是敢於否定自己,不斷追求藝術妙境。齊白石曾在一幅畫蝦的作品上題道:「余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此三變也。」

齊白石終其一生,藝術上有此三變,而人格上卻堅持一貫,絕對不變。就是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反對邪佞,反對貪官。他寫有一首題不倒翁詩云:

烏紗白帽儼然官,
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汝忽然來打破,
通身何處有心肝?!@*#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過,無論如何,讀書與寫作二者之間的關係,還是密切的。一方面固然有借鑒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還有繼承別人的知識和經驗,讀書明理的作用。
  • 畫鷹豈能似木雞, 靜態寫真亦何奇? 須知丹青可貴處, 不在一毛共片羽!
  • 恰似音韻悠揚的笙簫聲裡,間或傳出戰鼓的隆隆;清雅溫柔的琴瑟音中,時而傳來洪鐘的嗡嗡!——噫!這就是「笙簫夾鼓,琴瑟間鐘」。我們的文學藝術作品,多麼需要有這種相反相成的勝境啊!
  • 歌德很欣賞德國畫家魯斯的動物畫。有一回,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魯斯的版畫冊,裡面畫的是各種各樣的羊。這些羊,在不同的情境中,現出不同的姿態:那含情的面孔,那捲曲的羊毛,都畫得維妙維肖,逼真動人。
  • 寫好文章,不深入生活、認真觀察分析,那是絕對不行的。金代大文學家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有一首這樣說:
  • 蛙鳴的特點是多而無益,多而不當;雞唱的特點是少而有益,少而精當。雞唱與蛙鳴比較起來,堪稱以少勝多、以一當十。我們從事文藝創作也應該是這樣。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表現力更強一些,蘊藏量更多一些。
  • 所謂襯托,實質上就是一種間接描寫。如欲寫甲,並不從甲的本身著筆,或者說不單純地從甲的本身著筆,而從乙或丙那一邊繪形繪聲,恣意盡力,使人透過乙或丙,間接地卻又是更深刻地去認識甲。
  • 藝術欣賞中,確實常常有這種情形:你說得「少而精」,讀者卻聯想得「多而深」,你越說得「鉅細無遺」,讀者卻越感到「厭煩無味」。
  • 清代著名藝術家鄭板橋,平生最擅畫竹。他在六十歲以「始余畫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層功力,最為難也。進六十以後,始知減枝、減葉之法。蘇季子曰:『簡煉以為揣摩。』文章繪事,豈有二道? 」
  • 文藝創作確實是一件艱苦的勞動,需要的是認真而嚴謹的態度。不細心地調查研究,「想當然」的率意之筆,往往會產生謬誤,鬧出笑話。
評論